APP下载

两会翻译是如何炼成的?

2015-05-30宗禾

畅谈 2015年5期
关键词:张璐招待会手语

宗禾

干练的服饰,俊秀的面容,一口流利的英文,翻译似乎已成为两会一道独特的风景。

每年两会,代表委员们都是主角,镁光灯闪烁,谈笑风生。近年来,这台“舉国大戏”的配角们也开始抢镜,有气质的服务员,帅气的安保哥,全副装备的记者,还有或美或萌的翻译们。干练的服饰,俊秀的面容,一口流利的英文,翻译似乎已成为两会一道独特的风景。可他们是怎么红起来的?背后的挑选和训练又有着怎样的规则呢?

走红渊源

去年两会翻译的表演从3月2日全国政协十二届二次会议首场新闻发布会就已开始,吕新华的那句“你懂的”引爆网络,现场翻译的“you know what I mean”也随之走红。其后便陆续传出美女翻译们的组图和表情,也让人们对即将到来的总理答记者问现场多了一丝期待。

要说这两会翻译的走红,可跟总理答记者问关系密切。1998年,从朱镕基担任总理开始,总理记者招待会成为两会的重头戏,首次亮相的女翻译朱彤也成为外界关注的焦点。2010年人大闭幕,温家宝总理在记者招待会上引用了“亦余心之所向兮,虽九死其犹未悔”、“华山再高,顶有过路”、“行百里者半九十”、“画是如此,人何以堪”、“不畏浮云遮望眼,只因身在最高层”等高难度古诗词,而现场的翻译张璐均一一化解。张璐就此红了,其后的两会翻译们也成为舆论聚焦的热点之一。

2013年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的一次记者会上,女翻译张京再次爆红,因其表情冷艳、神似赵薇而被广泛传播,“最美女翻译”、“最冷艳女翻译”的标签也层出不穷。

当然,你可以发现,走红的基本都是女翻译,男翻译们可没那么好运了。从1998年到2013年,总理记者会上只有3位男翻译,且基本没给人留下深刻印象。2013年李克强总理的记者招待会,男翻译孙宁一亮相便让人惊诧,虽然其业务过硬,但网友却大呼意外。

曾担任外交部翻译室主任的过家鼎接受媒体采访时解释:“是男是女不重要,性别没有要求,谁翻得好谁就上。”

“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

“两会的翻译,都是从外交部挑的,因为外交部翻译室的翻译是全中国最好的。”过家鼎曾讲述,两会记者会这样的场合对现场翻译的要求非常高。至于选择翻译的标准,“有16个字,那是周恩来总理定下来的”——站稳立场、熟悉业务、掌握政策、严守纪律。能够上两会的翻译,都是从翻译室所有翻译中挑选最顶尖的,他们的水平一定要达到“完整、准确、通顺、易懂”。

而那些看似年轻的面孔,背后都有至少十几年的翻译经验,有着深厚的翻译功底和丰富的实践,才能有资格为国家领导人做翻译。此外,为总理做翻译还要增加一条标准。以前跟总理接触比较多,这样才能熟悉总理的思维及说话方式,翻译起来才能更加准确。

一夜爆红的女翻译张璐回母校外交学院交流时曾透露,自己在外交部的工作状态,跟上学差不多。“每天要很早起床,要听BBC(英国广播公司)、VOA(美国之音)等充实自己。晚上回去要做功课,总结、回顾当天翻译的东西。有时候刚下飞机,时差还没倒过来,就被叫去,一翻译就是好几个小时,回来后全身酸痛,疲惫不堪,感觉像是被人痛打了一顿。”

外交部翻译室的一位工作人员对外透露,想进入外交部当一名优秀的高级翻译,必须经得起3道考验:严格筛选,疯狂练习,周密准备。

外交部挑选翻译人员要经过严格的初试和复试:初试一般通过公务员考试排名,或是去专业院校进行笔试。这位工作人员说:“入部考试中的英语水平测试相当难,通过笔试后还必须参加英语面试,其中成绩排在最前面的10至15名,才有可能进入翻译室参加下一阶段的‘观察培训。”

“观察培训”实质上就是“淘汰式培训”。首先是强化训练,由翻译室的几位前辈每天陪学员做大量的听力、口译和笔译练习。“培训的强度很大,所用的教材时效性很强,基本上都是当天的新闻和评论,或近期的热点话题。”外交部还会邀请一些专家来授课,同时全面观察学员的外语基本功、翻译潜质、领悟力、语言表达习惯、声音状态、刻苦精神、承受高强度工作压力的身体和心理素质、组织纪律性……“通过初试的人,只有不到4%被最终录用”。

过家鼎称,除非跟随领导出访,翻译室每天雷打不动的工作就是打开电视或收音机,什么BBC、VOA、CNN这些外媒,大家要一边听新闻,一边把里面的信息完整准确地复述或者翻译出来。另外,就是三个人一组,搭伴做交传练习,一个人念一段材料,另一个负责速记,最后一个负责翻译,然后角色互换。每天上午、下午就是不停地练习。慢慢地,在实践积累中,翻译水平就会不断提高。

翻译是有一定技巧的,为了提高速度,部分内容会用一些符号来代替。“比如‘四项基本原则可以用‘四字来代替,‘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可以用‘和字外面加一个圈来代替。”除此之外,领导人发言的时候,你不可能让他停下来,即使是连续10分钟的讲话,也得尽可能全部翻译出来。因此,记笔记是翻译的一个工作重点,这就需要不断地练习臂力。

据了解,每年两会前,翻译们会提前一个月左右接到通知,谁为外长做翻译,谁为总理做翻译等等,他们就利用这一个月的时间做准备。不过这不是一个人在战斗,而是有一个团队在一起准备。翻译室的工作人员说,以总理的记者会为例,“大量前期的准备工作包括:对两会热点问题的调研,整理总理一年来的讲话内容。‘大战前,还要模拟召开记者会,不上场的同事充当陪练,设计出各种可能出现的突发情况。此外,还要进行‘彩排走场。”

幕后的也不轻松

当然,上面讲的都是同声传译的英文翻译,因为时常出现在发布会现场,所以受到媒体关注。但事实上,两会的翻译可不止这一种。

同样经常出现在电视屏幕上却并未引起太多关注的是手语翻译。他们得用手势把文件中的信息或领导人的精彩讲话传递到无声的世界中去。他们常常居于荧幕的一个下角,手一直不停。

以2012年温家宝总理新闻记者招待会的手语翻译周晔为例,她是北京市东城区特殊教育学校的校长,并非外交部人员,但她在特教岗位上工作了近30年。她算是临时外聘的翻译,接到要为两会进行手语同步直播的任务后,她就把去年的报告全文仔仔细细地从头看到尾,一些不常使用,或者拿不准的词汇,她都圈出来,记在本子上,再去查《中国手语》。两本《中国手语》都已翻得很旧。

此外,还有各个民族的“语言翻译官”。他们从各地层层选取,分到中国民族语文翻译局的各个工作室,承担重要文件、文献法律法规和重大会议的民族语文翻译和同声传译工作,拉近全国各民族之间的距离。他们的工作则要低调得多,几乎难被媒体关注到。这些翻译们不仅需要掌握民族语言,还得对民族文化和中央的政策了然于胸。只是不知道他们何时会有一个镁光灯闪烁的舞台呢?

猜你喜欢

张璐招待会手语
手语学习,只为更懂你
会爬树的“青蛙”
张璐摄影作品欣赏
自然手语在聋人大学生手语中的使用调查研究——以南京特殊教育师范学院为例
作品八
Research Paper on PepsiCo, Inc.
Research Paper on PepsiCo, Inc.
奇怪的手语图
蛇开记者招待会啦!
请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