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地融合型图书馆运行绩效评价研究
2015-05-30周燕应贤军
周燕 应贤军
摘 要: 通过分析校地融合型图书馆的绩效评价要素,从战略整合力、组织协调能力、服务水平、整体效益和用户满意度五个方面,构建了校地融合型图书馆运行绩效评价体系,同时阐述了其绩效评价方法,并提出关于校地融合型图书馆绩效评价的几点思考。
关键词: 校地融合型图书馆; 绩效评价; 指标体系
中图分类号: G25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671-2153(2015)05-0055-04
目前,图书馆生存在一个相互依赖的时代,各类型图书馆联盟发展迅速。学者们对图书馆联盟的概念解释有一定差异,有研究者认为,图书馆联盟必须具备几个必要条件:(1)两个或多个图书馆联合致力于一系列共同的目标,但保持各自的独立性;(2)联盟成员馆互惠互利,共同分享联盟收益;(3)图书馆联盟是靠协议或契约来制约和规范的;(4)现代图书馆联盟的建立以网络为基础。[1]事实上,国内外图书馆联盟合作的主要内容都是在网络环境下进行的,如我国的中国高等教育文献保障系统(China Academic Library & Information System,CALIS)是全国性图书馆联盟,佐治亚州图书馆联机教育系统(Georgia Library Learning Online,GALILEO)是美国著名的州图书馆联盟。
然而,近年来校地融合型图书馆逐步兴起,作为一种特殊类型的图书馆联盟,它存在着多种运行模式,其重要特点是建立在共建共享实体图书馆的基础上。本文研究的“校地融合型图书馆”中,“校”是指高校,“地”指城市或区域。这种新兴信息实体兼有高校图书馆和公共图书馆两重性,既要服务校内师生,为教学科研提供资源和服务,又要向社会全面开放,为市民提供继续教育、信息服务和文化休闲的场所。在校地融合型图书馆运作中,一个重要问题就是如何根据校地融合型图书馆的运作目的评价其运作绩效,推进校地融合型图书馆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建立一套科学、完整的评价指标体系,是校地融合型图书馆绩效评价的前提,也是其运作的基础。
一、校地融合型图书馆绩效评价要素分析
(一)馆舍共建因素
馆舍共建是校地融合型图书馆共建共享的第一步,也是它与以网络为基础的图书馆联盟的区别,馆舍共建是一个复杂的全局性问题,从选址来看,校地融合型图书馆的服务半径上要同时保证学院师生用户和区域用户的需求。目前,由于高校用户比较集中,服务对象数量庞大且相对稳定,所以不少校地融合型图书馆选址在高校内部。然而大多数高校校园远离城市或区域中心,因此其服务半径的辐射范围就会受到很大影响,社会用户使用图书馆极为不便,图书馆服务社会的功能得不到较好的体现。[2]此外,馆舍建筑的格局也很重要,共建共享的图书馆除了具有现代化、自动化、网络化的特征外,需要同时考虑到社会用户休闲型需求和高校用户科研型需求的动和静的区别,做好功能区域的划分,使不同类型的用户互不干扰,能够在优雅的馆舍环境中进行休闲阅读和学术研究。
(二)资源共享因素
共建是基础,共享是目的。校地融合型图书馆资源共享包括文献信息资源共享、设备设施资源共享、人力资源共享、文化资源共享。文献信息资源共享主要指联盟对成员馆资源的整体配置与宏观调控,在资金使用上统筹规划,节省个体图书馆的文献经费,协调纸质资源的采购与分配,共享电子资源访问权,在资源配置上形成整体文献保障系统,最大化地满足各类型用户的文献需求。设备设施资源共享包括报告厅、会议室、中心机房、办公设备资源等共同管理和协调使用,提高设备设施的利用率,节省设备设施方面的开支。人力资源共享包括工作人员统一调配,节约人力成本。文化资源共享包括搭建高校师生和区域居民互动的桥梁和平台,将高校音乐、美术等高雅艺术和科技成果通过各类活动传达给区域居民,同时区域邀请名人专家开展专题讲座,与高校师生共享现代知识和传统文化。
(三)协同管理因素
由于受到我国政府管理体制的限制,高校图书馆和公共图书馆分别由互相独立的教育和文化两个系统管理,因此校地融合型图书馆面临着条块分割、各自为政的管理模式的束缚,可能导致其运行不顺畅,严重制约了共建共享功能的发挥。因此,必须创新校地共建图书馆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才能加快校地资源共享的进程,提高图书馆整体服务水平。其协同管理主要包括:(1)管理决策,如建立统一的管理委员会,统筹校地融合型图书馆的发展愿景和中长期规划;(2)运行机制,如建立合理的校地融合型图书馆组织架构,使图书馆日常工作运行顺畅;(3)制度建设,如建立统一的规章制度和员工激励机制等;(4)队伍建设,如统一进行工作人员培训,做好员工职业生涯发展规划等。
(四)用户满意度因素
满足校内师生和区域用户的需求,为各类型用户提供最优化服务,是校地融合型图书馆建设与运行的最终目的。因此用户服务满意度因素是校地融合型图书馆绩效评价的重要内容,它包括图书馆员工适应新的用户群体和业务,为各类型用户提供专业化服务的能力,如提供一致的文献检索、参考咨询、导读答疑、情报服务等;成员馆协调统一开放时间,保证不同类型用户的需求;实现成员馆图书通借通还,最大程度地方便读者;统一网站建设,构建联合目录体系。
二、校地融合型图书馆运行绩效评价体系
(一)战略整合力
它是指图书馆联盟按照保持图书馆核心能力发展和积累的一致性战略要求,在实施运作管理过程中对影响服务能力的资源进行有效定位与合理配置,以适应图书馆发展和市场需求环境变化的能力。[3]就校地融合型图书馆而言,它涉及图书馆联盟战略性共识、文化兼容性和经费保障力等因素。是否具有统一、明确的中长期发展规划,以及成员馆对发展战略的认知程度和执行能力,对校地融合型图书馆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在校地融合型图书馆中,如何协调好成员馆与联盟的关系,如何发展和维持有效的协作,减少文化冲突,保持联盟稳定,这些问题的解决都与联盟文化有着密切的联系。稳定、合理的经费支持是联盟可持续发展的保证,它的合理实施可以调节成员馆之间利益的配置、服务项目的开发、员工的培训等,是联盟运行与发展的必要条件。
(二)组织协调能力
它着眼于图书馆联盟中成员馆之间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通过协调和合作促进整体效率提高的能力。对于校地融合型图书馆而言,由于成员馆分属不同的系统,上级管理机构、经费来源渠道和工作模式也不完全一致,因此共建共享机制的形成必须有强有力的核心领导层和制度性文件等。它涉及校地融合型图书馆的组织架构,包括上层领导和整体运行机制,上层领导的统一共识和行之有效的运行机制是共建共享的必要条件。而制度性文件是图书馆有效运行的统一规范和保障。成员馆的荣誉感和凝聚力、信任度和沟通能力以及综合性项目团队的数量等要素也反映了共建共享的合作程度。
(三)服务水平
建立校地融合型图书馆的主要目的就是以更好的信息服务最大限度地满足校内师生和区域居民的需要,因而服务水平的高低能够直接反映出该类型图书馆的绩效。图书馆的服务水平可以从工作效率和服务能力上去评估。其中工作效率既包括成员馆具体业务的工作效率,也包括联盟整体的工作效率。而服务能力则包括最基础的服务范围和服务时间,文献资源数量、整合度和保障率,软硬件等设备设施情况,人员配备和共享情况,网络通信条件和信息平台集成情况。校地融合型图书馆除了要采取有效措施,集成成员馆的文献信息资源,提高用户对信息资源获取的准确性、及时性、方便性、快捷性,还要拓展服务范围,包括建立企业、社区、农村图书流动站和科技情报站,延长服务时间,兼顾各类型读者的需求,利用馆舍的物理优势,提供阅读空间,开展各种阅读活动。
(四)整体效益
图书馆联盟是一个非营利性组织,校地融合型图书馆也同样具有该特点,因此人们常常过多地关注其服务功能而不考虑其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实际上,校地融合型图书馆通过提供优雅舒适的阅读环境,先进智能的设备设施,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和专业性的信息服务,对公民信息素质的提高和文化的普及起到了很好的推动作用,图书馆也因此成为区域的藏书中心、文化中心、信息中心,图书馆用户的不断增加也凸显了其社会效益。此外,通过协调采购、人员共用、文献传递等活动,能节约成员馆的成本,并获得一定的经济收益。因此,校地融合型图书馆的可持续发展需要建立完善的效益评估、揭示机制,以证明自己的价值,获取稳定的政策、资金以及人力资源的支持。
(五)用户满意度
用户满意度是指用户对图书馆联盟开展的服务项目、服务内容、资源保障率等诸多因素的满意度测评,通过用户满意度测评,可以提高信息服务质量,拓展服务项目,提高联盟共建共享效益。用户满意度测评可从成员馆满意度、读者满意度两个方面进行测评。[4]对于校地融合型图书馆而言,评估其绩效时用户的感受和体验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其中成员馆满意度,主要包括成员馆对联盟合作模式、合作效率的满意度。而读者满意度是指读者对校地融合型图书馆的环境、设备、资源、服务等多方面的满意度,并据此完善信息资源体系,改进服务质量,提高图书馆联盟整体效益。
三、校地融合型图书馆绩效评价方法
在建立了一定的指标体系后,还需要采用行之有效的方法对校地融合型图书馆的绩效进行评价。目前,图书馆联盟的绩效评估方法主要有:问卷调查法、模糊综合评判法、多指标综合评价法、层次分析法、德尔菲法、数据包络分析法等。校地融合型图书馆绩效评估要把握多向性原则,如可以对联盟建设的组织者、成员馆工作人员和读者分别开展不同的问卷调查,根据调查结果综合分析测评。也可以用模糊综合评判法,运用一定的数学模型对校地融合型图书馆评价指标进行测度,以此确定评价矩阵和权重集,通过综合不同指标评价信息,得出整体判断。或者根据实际情况聘请专家,通过走访、调研,对校地融合型图书馆开展的各项服务工作和活动进行监测和评价。
四、对校地融合型图书馆绩效评价的几点思考
(一)对校地融合型图书馆评价内容的思考
校地融合型图书馆作为图书馆联盟的一种特殊类型,不仅是实现馆与馆之间文献信息资源的共享,更为重要的是通过馆舍、设备设施、人力资源的优化整合,实现共建共享共管共用。因此,校地融合型图书馆的发展目标要与个体图书馆的发展目标相协调。对于高校成员馆而言,要突出高校优势,以学生、教师、科研人员为重点用户,在学科建设、支撑科研方面创新服务模式,开发服务项目,同时能够将高校的高雅艺术和文化通过各种活动传递给区域民众。同样,公共成员馆要以服务社会为中心任务,在普及科学知识、倡导全民阅读上不断创新,服务社区、服务企业、服务农村,使民众文化水平和信息素质得到提高。而这些服务内容和服务效果都应该成为校地融合型图书馆评价指标体系的内容,促使联盟更好地发展。
(二)对校地融合型图书馆评价理论与实践的思考
近年来,校地融合型图书馆成为一个新的发展趋势,虽然国内外都建有各种类型的校地融合型图书馆,然而众多研究集中于运行机制、资源共享等方面,对于其绩效测评的研究相对不足,没有形成一套完整的理论体系。同时理论与实践相脱离,国内校地融合型图书馆没有对自身运行情况进行较为全面的测评,而通常只关注到馆人数、借书册数和办理借书证数量的增加等,然而就这种新型信息实体而言,全面综合评价,并通过评价对实际工作进行调整和指导显得尤为重要。
参考文献:
[1] 许军林. 地市级区域图书馆联盟建设研究[M]. 成都: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2011:3.
[2] 张智英. 校地共建图书馆运行管理研究[D]. 河南科技大学,2014.
[3] 徐晓琳. 图书馆联盟运作绩效评价研究[J]. 图书馆建设,2006(02):99-101.
[4] 范亚芳,王传卫. 我国图书馆联盟绩效评估要素研究[J]. 图书情报工作,2010(11):56-61.
[5] 刘雅琼,张松颂. 图书馆联盟的绩效评估指标体系研究[J]. 情报资料工作,2009(05):69-72.
[6] 王雪燕. 我国校地共建图书馆实践及研究综述[J]. 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12(05):26-29.
[7] 杨鹏. 校地共建高校图书馆可持续发展策略[J]. 图书馆学刊,2014(07):24-25,74.
[8] 冯佳. 中美校地共建图书馆的比较研究[J]. 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11(09):4-8.
[9] 李爱芳. 我国高等学校图书馆实施校地共建的总体概况[J]. 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12(14):151-1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