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锡职业技术学院与区域经济融合发展的实践探索
2015-05-30孙杰胡小勇
孙杰 胡小勇
摘 要: 从无锡职业技术学院组建全国机械行业智能制造职业教育集团,开展集团化办学构建校企合作育人新机制、强化应用技术研究,助推地方产业转型升级、结合无锡区域经济发展实际,坚持特色发展、积极推进教师走进企业,提升社会服务能力等四个方面,深入阐述了无锡职业技术学院与无锡行业企业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共同促进无锡区域经济发展。
关键词: 高职教育; 产教融合; 校企合作; 区域经济
中图分类号: G710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671-2153(2015)05-0001-03
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全会对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作出了战略部署。2014年6月,国务院召开了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并印发《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决定》强调,要加快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深化产教融合、特色办学,同步规划职业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协调推进人力资源开发与技术进步,推动教育教学改革与产业转型升级衔接配套[1]。
无锡市位于长江三角洲平原腹地,历史悠久,水陆交通便利,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经济中心城市。近些年来,无锡市通过经济转型和产业结构优化,已形成物联网信息技术、现代制造、创意设计、旅游度假等支柱产业,是全国15个经济中心城市和10个重点旅游城市,国际先进制造业基地,享誉全国的著名工业城市,中国民营企业之都,福布斯大陆最佳商业城市。无锡经济的发达也带动了无锡职业教育的繁荣。2010年6月,国家颁布的《长江三角洲地区区域规划》,将建设区域性职业教育中心确定为无锡城市功能和战略目标定位之一。无锡市政府也制定出台了《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意见》等重要文件,提出了“力争把无锡早日建成全国一流的区域性职教中心、接轨国际的技师大市”的奋斗目标[2]。作为无锡地区唯一一所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无锡职业技术学院积极融入无锡地方经济发展,致力于先进制造业及新兴产业高技能人才的培养,致力于提高区域经济发展服务能力,努力把学校建成“学生的家园,企业的伙伴”,积极践行《决定》要求的的职业教育要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服务区域经济发展的规定。
一、组建全国机械行业智能制造职业教育集团,开展集团化办学构建校企合作育人新机制
在国家大力推进《中国制造2025》战略的背景下,遵照《教育部关于深入推进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的意见》,“支持示范、骨干职业院校,围绕区域发展规划和产业结构特点,牵头组建面向区域主导产业、特色产业的区域型职业教育集团”。受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的委托,由无锡职业技术学院牵头,组建了由徐工集团工程机械股份有限公司、无锡透平叶片有限公司、一汽解放汽车有限公司无锡柴油机厂、大连机床集团有限公司、施耐德(中国)公司等20余所装备制造和机电产品制造企业、科研院所企事业单位和重庆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长春汽车高等专科学校、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陕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等30余所行业高校组成的全国机械行业智能制造职业教育集团。该集团以服务发展为宗旨、促进就业为导向,以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为引领,以提高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质量为核心,以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创新技术技能人才系统培养机制为重点,充分发挥政府推动和市场引导作用,通过集团成员间的合作,优化资源配置,实现人才培养与产业、职业岗位对接,专业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从而打造职教集团品牌,更好地为行业职业教育事业和产业发展服务。
由无锡职业技术学院牵头成立的全国机械行业智能制造职业教育集团,积极探索校企联合培养职业人才的模式,由校企共同制定与实施人才培养方案,共同培养智能制造相关行业急需的技术应用型和技能型人才,提高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工作的针对性,实现与企业岗位要求无缝对接;同时依托无锡职业技术学院智能制造工程中心,发挥集团成员间资源优势,共同组建科技研发与技术服务团队,开展技术攻关和技术服务等专项工作,推进研发成果在生产领域和教学实践中的应用。
二、强化应用技术研究,助推地方产业转型升级
一是无锡职业技术学院细分市场需求,充分发挥无锡职业技术学院在人才培养和技术开发中的优势,在为无锡政府、行业、企业服务的过程中赢得支持,实现产教融合、协同育人。2013年学校确定为“校企合作年”,成功召开“第四届校企合作大会暨校企合作推进会”,省委常委、原无锡市委书记黄莉新亲临大会并作重要讲话。2014年确定为“校企合作提升年”,继续推进政产学研紧密合作。以学校技术成果为支持,与无锡雪浪环境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共同申获了省级工程中心——江苏省冷压冶金球团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学校还支持了无锡爱德旺斯涂装有限公司、无锡环境资源科技有限公司、无锡上机数控股份有限公司、无锡利达齿轮制造有限公司等21家企业成功申报高新技术企业。目前,与无锡、南通、连云港等地区10多个政府或部门、190多家企业签署了合作协议,40多家知名企业为学校提供价值6000多万元的仪器设备。实施“跟踪消化、创新应用”的技术开发战略,整合校内外研发力量,培育核心技术,为地方产业转型升级提供人才支持与技术支撑。鼓励高水平成果,提高科研与教研综合实力,2014申获纵横向科技类研究课题80项,科研到账资金1680万元。2015年8月申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项。学校教师取得授权专利362项,其中31项专利已向企业成功转让;根据麦可思报告调查显示,每年学校约有65%以上的毕业生留在无锡工作,其中早期毕业生大多已成为无锡知名企业的技术和业务骨干,为无锡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巨大的人才和智力支撑。
二是贯彻“职业教育与终身学习对接”要求,积极开展继续教育与社会培训工作,服务学习型社会建设。利用数控技术和物联网技术2个国家级实训基地和汽车维修等5个省级实训基地,承担地方各种技能培训工作。目前,学校已成为无锡市外来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基地、江苏省国际服务外包人才培训基地、全国自动化人才培训基地;学校还是麦德龙公司、国美电器、用了家电、一汽等许多大公司的员工培训基地。与无锡市汽车服务平台开展延展项目;“强强联合, 共建物联网实践教学基地”获批无锡市教育局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示范项目。申获“无锡市滨湖区总工会职工技能培训网络平台开发”项目。正是由于学校对地方经济的特殊贡献,2011年作为江苏唯一的高职院校,无锡职业技术学院被教育部评为“全国高等学校继续教育示范基地”(全国仅8所);同时,无锡职业技术学院还是“网络教育数字化学习资源中心职业学校分中心”“全国机械行业职业院校先进制造技术促进与服务基地”“无锡市技能绿卡培训基地”“无锡市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国家和江苏省师资培训基地”,每年完成社会培训量达2万多人次。
三、结合无锡区域经济发展实际,坚持特色发展
学校坚持走特色办学之路,充分发挥比较优势和区域优势,精心打造特色品牌。2009年以来,无锡市把大力发展物联网产业作为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推动产业转型发展的重要举措。学校借势谋划,积极主动融入地方发展,及时启动了以“服务两化融合,彰显机电特色”为主题、以创建国家级物联网示范校为重点的后示范建设。依据物联网核心产业、支撑产业和带动产业对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在机电类主体专业的基础上,以物联网技术应用为主线,进行专业的优化改造,满足装备制造业和物联网产业发展对人才的需要[3]。目前,学校投资6000余万元,建成了国内一流,集研发、生产、教学于一体,基于工业物联网技术的“智能制造工程中心”,并与2015年7月通过了省教育厅验收,得到了教育厅、财政厅和兄弟院校专家的高度评价。学校还主持了国家级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荣获全国高等学校物联网实践教学基地称号;同时学校以“国家级物联网示范校”建设为载体,强化校企联合在“人才培养、师资培训、科研开发、社会服务”四个层次探索实施物联网专业群实践教学改革,积极推进“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的协同共赢人才培养实践。以研发生产性“智能工厂”为重点,将“感知工业”“感知物流”进行整合,解决装备制造企业在物联网技术应用方面“实时感知和质量追溯”等难题,并形成核心技术,助推无锡装备制造业和物联网产业的发展[4]。
四、积极鼓励教师走进企业,提升社会服务能力
无锡职业技术学院一是要求教师稳定研究方向,引导有效科研。结合无锡地区产业行业特点和无锡职业技术学院专业发展实际,重点研究具有较强应用性和实用性的研究项目。发挥科研对“个人提升、学院发展、专业建设、学校发展”有效作用,推动高水平论文、专利以及科学研究成果等产出,以教师的实际科研能力提升来助推无锡地方经济发展。二是引导与推动教师走进企业。依托成立的全国机械工业智能制造职教集团、校友资源、现有合作单位(企业)资源等,围绕契合产业升级、经济转型和专业发展要求,学校积极引导推进教师走进企业进行实践锻炼,找准课题和研究方向。高职院校教师走进企业,也为企业提供了很好的人力和智力支撑,能够协助企业解决一些技术难题。同时运行好设在无锡职业技术学院校内的无锡现代职业教育研究中心,使研究中心成为无锡职业院校和地方企业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信息库”。
随着无锡市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必然对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需求加大,对人才的需求类型也呈现多样化的趋势,无锡高职教育只有积极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要求,尤其是其人才培养、社会服务两大功能要自始至终围绕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将无锡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社会服务全方位地融入国家和无锡地区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实践中去,真正做到产教融合,从而最大化实现校企双赢,促进无锡区域经济的良性发展。
参考文献:
[1] 国务院. 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A]. 国发〔2014〕19号.
[2] 李龙江.无锡市高职院校体育教师信息素养状况的调查与分析[J]. 南京体育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5):107-109.
[3] 徐桂庭. 迈向大数据时代智能机械制造的院校探索[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5(6):37-42.
[4] 本刊记者. 培养高素质技术人才的实践与探索[J]. 群众,2013(8):55-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