桑枝栽培长根菇的试验研究
2015-05-30方少钦高云超廖森泰肖更生邹宇晓施英刘凡刘军穆利霞沈维治
方少钦 高云超 廖森泰 肖更生 邹宇晓 施英 刘凡 刘军 穆利霞 沈维治
摘要:为了充分利用蚕桑生产中废弃的桑枝资源以及扩展食用菌产业的原材料来源,笔者进行了利用桑枝栽培长根菇的试验,结果表明,长根菇在桑木屑比例为70%~97%范围内的菌丝生长较好,培养基配方中桑枝比例为75%~80%左右,生长速度较快,可达1.96-2.63mm/d。产量测定表明,从2011年6月开始出菇,至9月结束,期间每隔2~3天既出产1潮次,表现出子实体生长发育较快,主要的生长季节在夏季,并且产量较高,生物学效率高,可达75%~84.4%,子实体高大挺拔,菌盖较大较厚。经济效益分析表明每种植100kg原料可获得纯经济收入300元以上,而且随着种植规模的扩大呈现出较好的经济效益。因此,在中国蚕区利用桑枝资源栽培食用菌,特别夏季栽培长根菇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关键词:桑枝;栽培;长根菇;试验
中图分类号:S886.9
文献标志码:A
论文编号:2014-0656
0引言
中国是世界蚕丝业的发源地,栽桑养蚕具有5000多年的悠久历史,中国也是世界上养蚕栽桑面积最大的国家,目前全国桑园面积已经达到80万hm2以上,桑树除采叶养蚕外,其枝、根、果实和桑叶均具有很高的经济开发价值。尤其是桑枝产量较高,单位面积(hm2)成林桑园年产桑枝18-22.5t,全国年产桑枝总量达到多达2000万t,为蚕桑生产过程中最为丰富的副产物资源。传统上中国蚕区长期以来都是将桑枝作为柴禾燃烧或是弃于田间地头,不仅降低了桑枝的经济价值,而且还对蚕区的生态环境构成了一定的威胁。因此,开发利用桑枝木屑栽培生产食用菌,不仅是解决蚕区废弃物转化的途径,更主要的是为食用菌产业的发展提出了新的原料来源,为食用菌的栽培基质提供了丰富的原料。由于长根菇是一种适应性广和适于热带地区推广的木腐食用菌,具有生物学效率高,适应性强和栽培技术成熟,以及口味良好等特征,因此本试验选择长根菇为试验对象,目的在于探讨桑枝食用菌的规模化栽培技术与示范,提高夏季蚕农的经济效益和资源的综合利用。
长根菇是适合夏季栽培的木生食用菌,别名长根小奥德蘑、大毛草菌、长根金钱菌、露水鸡纵等。隶属担子菌门、伞菌纲、伞菌目、膨瑚菌科、小奥德蘑属。长根菇是食用菌中的上品,质地细嫩、柄脆可口,富含蛋白质、氨基酸、脂肪、碳水化合物、维生素和微量元素成分,食用价值较高,是中国温带和亚热带地区夏季生长的一种食用菌,具有良好的推广应用价值。自2010年来,笔者应用桑枝栽培获得理想的效果,生物学效率达75%以上。
1材料与方法
1.1试验地点、时间
试验地点位于广东省广州市花都区宝桑园农业示范基地,试验材料于2010年12月准备,2011年1月4日装袋,1月10日接种,3月30日菌丝满袋,4月15日移入出菇房并随后进行出菇处理;在2012年又进行了小规模的生产性重复试验。在田间管理及收获方面,菌袋开口处理后,每周浇水2次,根据生长情况进行采收,采收后菌包浇水,采收后称重。
1.2试验材料
1.2.1供试菌株 用于桑枝食用菌栽培试验的长根菇菌种的母种和原种引自福建省三明市真菌研究所。栽培种的繁殖在本研究所内的广东省农产品加工公共实验室中完成。
1.2.2栽培基质和处理方法 本试验的栽培基质有桑枝粉、米糠、过磷酸钙磷肥、白糖、石灰、石膏等。试验中桑枝原料准备采用2种处理方法:一种是粉碎,使用粉碎机把桑枝粉碎成0.1~0.8cm颗粒大小,经验使用半干桑枝条粉碎效果良好,因为新鲜桑枝条容易粉碎,但是韧性较强,皮层不易打碎或者容易缠绕,而干燥的桑枝条硬度很大,枝条碎片断裂弹跳易击伤人和磨损机器,出现很大的粉尘。碎粉后的桑枝粉干燥后装袋备用,防止发霉受潮。桑枝另外一种处理方法就是切断,使用铡草机,把桑枝条切割成1-5cm大小的木断,切割时使用新鲜或者半干的桑枝条切割,切断后晾干装袋备用。桑树枝条间伐后特别是夏伐的桑枝要及时粉碎或切断并晾干,或者先晾干再粉碎切断,如果不及时处理,由于发霉变质降低了桑枝的营养价值。
1.3试验方法
1.3.1栽培试验处理
(1)栽培基质配方试验设计。栽培基质配方试验设置不同比例的培养基与不同比例的米糠配合,以测定菌丝的生长情况(见表1),其中主要为桑枝粉配比试验,比例为70%~97%。
(2)出菇方式试验设计。桑枝栽培长根菇的出菇方式试验,使用17cm×38cm聚丙烯食用菌专用菌袋,菌丝长满菌袋后,采用不同的出菇方式,设计的出菇方式为:①墙式一端开口出菇,即菌丝长满菌袋后,墙式堆叠,打开菌袋的1个侧端直接出菇;②墙式二端开口出菇,即菌丝长满菌袋后,墙式堆叠,打开菌袋的2个侧端直接出菇。设计的其他出菇方式由于产量较低和管理费时费力,获得的产量和效果不佳因而不在本试验中叙述。
1.3.2观测项目及数据分析 观测分析以上处理的菌丝生长速度、发菌期污染率、发病率、子实体性状、产量等。
菌丝生长速度的测定,以菌丝菌落直线生长长度除以生长天数表示。采用划线方法测量,当菌丝在料袋上生长过“塑料袋袋肩”时,用记号笔划下生长的位置和状态,每隔7天左右观察1次,观察时用记号笔再次记录下当前的生长位置和状态并记录生长长度,直至满袋为止。生长速度为2个“袋肩”的长度除以期间的日期天数。每个处理随机抽取10袋计算平均生长速度。
污染率是菌丝生长过程中菌袋污染其他微生物的比率,以%表示。
发病率是出菇期感染病害的菌袋比率,用%表示。
性状观察:每个处理收获后,随机抽取约10根菌菇,测量菌菇的高度、菌盖直径、径粗、菌盖厚度等指标,并取平均值。
1.3.3试验田间管理 本试验中每个处理菌袋数量约为100袋,试验中涉及的培养基制备、配方、接种、培养等技术按照文献[3]方法进行。开口处理后,每个星期浇水2次,根据生长情况约每3天采收1次鲜菇,采收后浇水。
2结果与分析
2.1栽培基质配方
表1是长根菇在桑木屑比例为70%-97%范围内的菌丝生长情况。可见,桑木屑比例在80%左右最好,表现在菌丝生长速度快,生长状态优良。而桑木屑比例多于90%或者少于70%均表现出生长速度慢和菌丝弱小,发育不良的状态。
2.2菌丝的生长
由表2可见,在广东冬季播种长根菇,生长速度比较慢,菌丝生长速度平均为2.86mm/d,而且菌丝生长阶段需要2个多月时间。
2.3产量
长根菇试验开始于2010年11月,从2011年6月开始陆续出菇,9月末结束。试验表明,墙式一端出菇和墙式二端出菇效果良好,出菇早,产量较高。而覆盖出菇效果不好,出菇晚,产量较低。长根菇出菇时间较其他食用菌短,6-9月为出菇时间。长根菇长势快,个体高大,生长速度可达5-10cm/d,菇龄时间短,现蕾-老化时间为3-5天左右(见表3)。
2.4长根菇子实体发育性状
长根菇一般长势较快,具有较高大的子实体,但是不同处理间存在着一定的差异(见图1)。由表4可见,两端出菇长势好于一端出菇,而且产量高于一端出菇(见表3)。
2.5经济效益分析
表5为长根菇种植的经济效益分析,根据本研究统计如下:桑枝田间收集1000kg/工作日,桑枝粉碎2000kg/工作日,配方、搅拌和装袋100kg/工作日,烧锅炉和灭菌300kg/工作日,接种200kg/工作日。人工价格为75元/工作日。折合制备100kg原料约2工作日,即原料成本150元/100kg原料。原料用量方面,米糠1000元/t,白糖8000元/t,肥料和石膏1000元/t,筒膜0.1元/个,无棉盖体0.1元/个,折合33元/100kg原料。水电煤等用量方面,粉碎机功率22kW,工作量为0.4t/h,用电量50kW/1000kg原料,折合100元/1000kg原料。锅炉用煤100kg/1000kg原料,折合100元/1000kg原料。水用量1500kg/1000kg原料,折合4元/1000kg原料,这样能源成本20元/100kg原料。因此,总成本为203元/100kg原料。如果按照生物学效率为84.4%,长根菇价格为6元/1kg,这样净收益为303.4元/100kg原料。
3结论与讨论
中国食用菌产业发展迅速,在代料栽培食用菌生产中,传统栽培原料主要有棉籽壳、甘蔗渣、杂木屑、作物秸秆等,这些原料具有明显的产地来源,而且属于易腐烂变质,价格低廉,用途广泛,销量大宗,因此,食用菌原料的运输问题产生的价格上涨,导致了食用菌生产成本的不断增高,不利于产业的持续发展。中国是世界上养蚕和桑树栽培面积最大的国家,目前全国桑园面积已经达到80万hm2以上,桑树种植遍布全国,桑树除采叶养蚕外,其枝、根、果实和桑叶均具有很高的经济开发价值。尤其是桑枝产量较高,平均每公顷成林桑园年产桑枝18-22.5t,全国年产桑枝总量达到2000万t,为蚕桑生产过程中最为丰富的副产物资源,同时为食用菌的栽培基质提供了丰富的原料来源。
本试验结果表明,使用桑木屑做主料栽培长根菇是一种有效的蚕桑结合种植模式,桑枝冬伐后种植长根菇,主要的出菇时期在夏季,而且生物学效率可达75%以上。经济效益分析表明每种植100kg原料可获得纯经济收入约300元以上,种植规模在3000kg桑木屑情况下,种植1次长根菇,可获得经济收入1万元左右。因此,栽桑与养蚕结合种植食用菌是蚕区在农闲时期的良好收入途径之一。
本试验中设计的其他出菇方式有:(1)脱皮出菇,即菌丝长满整个菌袋后,脱去菌袋外皮,放置于出菇架上出菇;(2)覆盖出菇方式,其中有①稻草覆盖出菇,即菌丝长满整个菌袋后,脱去菌袋外皮,置于出菇架上覆盖1层切碎的稻草出菇;②桑枝覆盖出菇,即菌丝长满整个菌袋后,脱去菌袋外皮,放置于出菇架上覆盖1层桑枝粉出菇;③菇渣覆盖出菇,即菌丝长满整个菌袋后,脱去菌袋外皮,放置于出菇架上覆盖1层菇渣出菇;④沙土覆盖出菇,即菌丝长满整个菌袋后,脱去菌袋外皮,放置于出菇架上覆盖1层沙土出菇;⑤壤土覆盖出菇,即菌丝长满整个菌袋后,脱去菌袋外皮,放置于出菇架上覆盖1层壤土出菇。这些出菇方式中,在采摘前3潮蘑菇时其所表现出的产量与直接出菇方式相差不大,但是在第4潮次以后出菇时,由于长期处于潮湿状态,特别是浇水以后,使得表面覆盖物下落塌陷,或者菌包开裂和开散,从而影响产量,并导致第4、5潮次出菇产量明显下降,继而不再出菇。因此,本试验认为:第一,长根菇覆盖出菇由于产量和生物学性状不如直接出菇;第二,由于覆盖出菇增加了约1/3的工作量,而产量并不明显地增加;第三,覆盖出菇增加了大量的二次污染物,因而给本来经济效益不佳的食用菌产业带来了不必要的成本付出。由图1可见,覆盖出菇方法子实体发育并不突出。鉴于上述3点,本试验认为,长根菇栽培的方法是不使用覆盖物直接出菇,而文献[1]提出的脱袋出菇法和不脱袋覆土出菇法是一种不值得提倡的栽培方法。
参考文献
[1]黄年来,林志彬,陈国良,中国食药用菌学(下)[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10:620-630
[2]李传华,曲明清,曹晖,等,中国食用菌普通名名录[J],食用菌学报,2013,20(3):50-72
[3]高云超,廖森泰,肖更生,桑枝生产食(药)用菌栽培技术[J],中国蚕业,2012,33(1):90-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