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三自模式”的独立学院学困生帮扶探索与实践

2015-05-30吕丽

2015年6期
关键词:帮扶独立学院学困生

吕丽

摘 要:学困生是指学业成绩达不到学校教育教学规定的基本要求,因课业“挂科”而受到留级、退学、不能按时毕业、无法取得学位等学籍处理的困难学生。做好学困生的教育管理工作是学校、家长、社会共同关心的问题。在学困生的教育管理实践中,通过“三自模式”即让学生形成“自我认知—自我体验—自我调控”学习行为模式,对独立学院学困生脱困,以及培养应用型人才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三自模式;独立学院;学困生;帮扶

独立学院是一种新型的高等教育办学模式,在我国大众化教育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将学生培养成为综合素质高的应用型人才,是独立学院生存与发展的保障。独立学院学生的学习心理特点与一般高校大学生存在较大差异,专业认同感低、学习动机不良、学习自信心不足、自控力不足等这些内在因素直接导致很多学生学业成绩低及挂科现象严重的学业困难。因此,从学困生内因方面对其进行帮扶教育,显得尤为重要。

1.学困生成因分析

1.1 专业认同感低

专业认同感是指高等学校学生对其所学专业的认可接受程度,并能在大学学习过程中,对其学习兴趣、学习态度、学业成绩以及择业就业起导向作用。独立学院学生在填报专业时,大部分受家庭因素影响,父母决定子女学习专业,导致其不确定自己是否适合现在所学的专业,降低了学生对所学专业的认同感。对专业认同感是学生培养学习兴趣的基础。一旦学习兴趣弱化,将很大程度地影响学习效率,造成学业困难。

1.2 学习动机不良

动机是激励和维持人的行动,并将使行动导向某一目标,以满足个体某种需要的内部动因。学习动机是学习的主要条件和直接推动学生进行学习的内部动力。在学习过程中,学生所持的动机正是维持个体专业学习活动的动力。学习动机不良是造成独立学院学生学业困难最根本的内在原因。在实际工作中,笔者发现,独立学院学生家庭条件一般较优越,这类学生对学习过于应付,以取得考试及格、毕业证书为目的。出于这类学习动机,学生往往无法端正学习态度,学习目标模糊,从而陷入一种恶性循环,学业成绩每况愈下。

1.3 学习自信心不足

自信心是一种反映个体对自己是否有能力成功地完成某项活动的信任程度的心理特性,是一种积极、有效地表达自我价值、自我尊重的意识特征和心理状态,在不同程度地影响着学生的学习心理和行为。独立学院学生入学分数较低,相对于一本、二本类普通高校,录取分数相差多则一百多分,少则几十分,学生文化基础总体较差。这间接导致学困生在学习过程中更加自卑,表现出自信心不足的心理状态,自我效能感低,从而造成学业挂科。

1.4 自控力不足

自控力是个体对外界诱惑及自身行为习惯的一种控制。独立学院学生大部分是来自城镇的独生子女,部分学生的家庭成长环境相对优越。因此,他们独立性较差,依赖性较强,学习自觉性较差,缺乏良好的学习习惯。即使他们能够认识到自己存在的问题,往往受其他同学等外界因素的影响,任其恶化,无法对自我进行管理,自控能力不足。

2.“三自模式”帮扶教育的探索

2.1 自我认知

自我认知,是实现学困生脱困的基础。自我认知是自我意识的首要成分,包括自我分析和自我评价。虽然大部分独立学院学困生存在专业认同感、学习动机、学习自信心及自控力等问题。但是相对于其他高等院校,独立学院学生具有思想活跃,动手能力强,善于创新,社会经历丰富等优点。内因是事物发展的关键,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只有充分认识到自身存在的问题,能正确分析评价自我,才能激发学生寻求改变的内驱力。因此,在学困生帮扶教育的过程中,教育者及管理者首先要通过谈话,帮助学生进行自我分析,对自身状况及形成学习困难的原因进行分析,引导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对自己的能力、行为等方面进行评估,以最大程度地激发学生学习及改变的动力,帮助他们提升自我转化的能力。

2.2 自我体验

自我体验,是利用“三自模式”帮助学困生走出学业困境的关键环节。自尊心、自信心是自我体验的具体内容。自尊心是一种内驱力,激励着个体尽可能地努力获得别人的尊重,尽可能地维护自己的荣誉和社会地位。自信心是对自己智能与精力的坚信,使个体遇难而进,走向成功。另外,成功感也是自我体验的重要内容。当个体体验到成功感时,就会产生积极的自我肯定,向更高的目标进取。

纵观文献及笔者独立学院实际工作表明,大部分独立学院学困生的成因在于学生的内因,而非学生智力因素,比如学习动力不足、自信心不足、自控能力差及自我认同感缺乏等。因此,在学困生帮扶过程中,教育管理者可以在学生自我认知的基础上,着力为他们营造有利于成功,能获得积极情绪体验学习环境,通过团体辅导项目,对学生进行自信心训练、信任训练、成功训练等等,让学生体验到受人尊重、赏识、注意或欣赏的需要,让他们在成功中获得自信,进而产生积极的自我效能感;结合心理讲座,培养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自我激励及自控能力,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辅以专业教师的指导以及学长“1+1”朋辈帮扶活动,对学困生进行学业指导帮扶,让学生在合作学习中体验到学习的成就感,进一步提高学习兴趣和学习动力。

2.3 自我调控

自我调控是一个人自我教育、自我发展的重要机制,包括自我监督和自我控制。无论是大学教育的学分制模式,还是不同于中学阶段的教学特点及学习特点,都强调学生的自我教育。此外,从心理学角度来看,大学生自我意识趋于稳定并具有明显的独立性,他们能调节和控制自己的行为,能制定计划并在一定程度上实施自己的计划。因此,在学困生的教育管理过程中,我们的目标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自我调控能力,使学生具有自我调节能力从而能够进行自我教育,促进自我发展。

总之,学困生的教育转化问题是教育管理工作中的艰巨工程。帮助学困生脱困必须对症下药,从学生内因着手,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学习动力,帮助其树立正确的学习动机,有效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培养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促进学生自我发展。(作者单位:桂林电子科技大学信息科技学院)

基金项目:桂林电子科技大学信息科技学院2014年学工课题

参考文献:

[1] 张明宇. 独立学院大学生心理特点分析及心理教育策略[J]. 心理. 2004(06):55-56.

[2] 周敏. 独立学院学困生问题研究[D]. 长沙. 湖南大学. 2011.

[3] 朱育峰,沈慧. 独立学院学困生成因分析及对策研究[J]. 文教资料. 2009(2):171-172.

[4] 于国庆. 大学生自我控制研究[J]. 心理科学. 2005,28(6)

[5] 韦波,何昭红.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程[M]. 桂林.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猜你喜欢

帮扶独立学院学困生
转化学困生的几点体会
学困生的转化措施
谈初中物理学困生的转化
高中数学学困生的转化策略
做好农村帮扶工作的几点体会
英语教学中对学困生的帮扶
高校特殊群体学生帮扶工作探索
高校工会帮扶研究
文化传承视野下的独立学院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探究
独立学院法学专业的学科特色及其发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