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Z指数的赤峰市松山区62a旱涝特征分析
2015-05-30孙号茗
孙号茗
摘要:根据1951—2012年赤峰松山区降水资料,利用Z指标方法确定松山区的旱涝年份,并从季节上进行旱涝分析。结果表明,松山区逐年降水量呈缓慢下降趋势;发生旱灾有16 a,涝灾有13 a,出现旱涝灾害的概率为46.78%,且有连年发生的情况;各季节降水量的变化趋势也不一致,春夏季节呈上升趋势,秋冬季节呈下降趋势,四季节发生旱涝灾害的概率约占35%左右。
关键词:Z指标;旱涝特征;降水量;旱涝灾害
中图分类号:S165+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1161(2015)05-0060-03
松山区是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的市辖区,位于内蒙古自治区东部,区域范围为东经117°47′~119°39′、北纬 42°01′~42°43′。东西长152.5 km,南北宽77.0 km。受地理位置和气候类型的影响,干旱是赤峰市发生最频繁、影响最大的灾害,对当地的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造成严重威胁。为提高防灾减灾能力,更好地提供优质准确的气象服务,对赤峰市松山区的旱涝特征进行详细分析。研究旱涝问题的关键是确定旱涝指标,其中Z指标是国家和省级旱涝监测业务的主要指标,其在单站旱涝指标的确定上最优,由其确定的旱涝年能客观的反映历史情况。
1 资料来源与研究方法
选用1951年1月—2012年12月的降水量,其中3—5月份为春季、6—8月份为夏季、9—11月份为秋季、12月份至翌年2月份为冬季,分别计算各个季节的降水量。
选用Z指数方法研究近62 a来赤峰市松山区旱涝变化特征。Z指标是使用最广泛的指标之一,其假定某时段降水量服从Person-III型分布,可将概率密度Person-III 型分布函数转换为以Z为变量的标准正态分布,其转换公式为:
Zi=
φi+1-+ (1)
式中:CS为偏态系数;φi为标准变量,均可由降水量资料序列计算求得,其计算公式为:
CS=;φi= (2)
式中:σ=;=xi 。
采用上式可求得Z值,根据文献划分为7个等级,根据对应Z值标准确定旱涝等级,以其相应的Z界限值作为各级旱涝指标,详见表1。
2 结果与分析
2.1 年降水旱涝特征分析
2.1.1 年降水和旱涝特征变化 赤峰市松山区多年平均降水量为364.45 mm,近20 a的平均降水量为369.83 mm,近10 a的平均降水量为343.12 mm。可见,多年平均降水量呈缓慢下降的趋势。降水量最大的年份为1954年,其值为564.00 mm;降水量最小的年份为1951年,其值为207.00 mm,极值比为2.72。最大年降水量为多年平均降水量的1.55倍,最小年降水量为多年平均降水量的57%。
将赤峰市松山区1951—2012年的降水资料,采用Z指标方法算各年对应的Zi值,计算结果绘制成曲线图1。从图1可以看出,年降水Z指数呈缓慢下降趋势,速率为0.006/10 a。依据Z值旱涝指标表可以看出,在62 a中,松山区发生洪涝灾害有13 a,发生旱灾的有16 a,分别占总年份的20.97%和25.8%,即62 a中近50%的年份发生旱涝灾害。
2.1.2 旱涝灾害发生频率 发生的13 a洪涝灾害中,仅1993年偏涝;大涝8 a,分别发生在1957,1959,1962,
1979,1986,1990,1997,1998年,占涝灾的61.5%;重涝4 a,发生在1954,1985,1994,2010年,占涝灾的30.77%。发生的16 a旱灾中,偏旱9 a,分别发生在1955,1967,1972,1975,1981,1982,1999,2000,2008,占旱灾的56.25%;大旱6 a,分别发生在1952,1980,
1988,1989,2001,2009,占旱灾的37.50%;重旱仅
1 a,发生在1951年。
2.1.3 旱涝灾害年际变化特征 发生的13 a洪涝灾害中,有连年发生的情况,1985年的重涝与1986年的大涝,1993年的偏涝与1994年的重涝,且多发生在20世纪90年代以前。发生的16 a旱灾中,连年发生的情况也较多,1951年的重旱与1952年的大旱,1980年的大旱与1981,1982年的偏旱,1988,1989连年大旱,1999,2000年的偏旱与2001年的大旱,2008年与2009年的偏旱与大旱,多发生在20世纪80年代以后。
总体而言,旱灾多于涝灾。更为严重的是旱涝灾害连年发生,1954年的重涝与1955年的偏旱,1979年的大涝与1980年的大旱,1989年的大旱与1990年的大涝,1998年的大涝与1999年的偏旱,2009年的大旱与2010年的重涝。连续的旱涝灾害对松山区的农作物生长造成了严重影响。
2.2 季降水旱涝特征分析
赤峰市松山区春、夏、秋、冬四季多年平均降水量分别为54.59,246.62,57.43,5.81 mm,分别占年降水量的14.98%,67.67%,15.76%,1.59%。四季分配不均匀,夏季最多,冬季最少。
为更好地反映赤峰市松山区各季节的旱涝类型,通过计算1951—2012年各季节的Z值反映赤峰市松山区的情况,如图2—5所示。
2.2.1 春季降水旱涝特征分析 从图2可以看出,松山区春季36 a无旱涝灾害发生,集中体现在2000年以后;26 a有旱涝灾害发生,多发生在2000年以前,其中有15 a发生旱灾,有11 a发生涝灾,干旱和洪涝灾害分别占总年份的24.19%和17.74%。在发生的15 a旱灾中,重旱2 a,大旱8 a,偏旱5 a,且有旱灾连年发生的情况。发生的11 a涝灾中,重涝3 a,均发生在20世纪80年代后期;大涝6 a,均发生在20世纪90年代后期;偏涝2 a,也有涝灾连年发生的情况。
2.2.2 夏季降水旱涝特征分析 从图3可以看出,松山区夏季37 a无旱涝灾害发生,25 a有旱涝灾害发生,其中有13 a发生旱灾,有12 a发生涝灾,干旱和洪涝灾害分别占总年份的20.97%和19.35%。在发生的13 a旱灾中,重旱3 a,大旱6 a,偏旱4 a,且有旱灾连年发生的情况,1980,1981的重旱与1982,1983的偏旱。发生的12 a涝灾中,重涝5 a;大涝4 a;偏涝3 a,多发生在20世纪90年代后,也有旱涝灾连年发生的情况。
2.2.3 秋季降水旱涝特征分析 从图4可以看出:松山区秋季38 a无旱涝灾害发生,其中20世纪70年代连续10 a无旱涝灾害发生;24 a有旱涝灾害发生,其中有14 a发生旱灾,有10 a发生涝灾,干旱和洪涝灾害,分别占总年份的22.58%和16.13%;在发生的14 a旱灾中,重旱3 a,大旱7 a,偏旱4 a,且有旱灾连年发生的情况,如1965,1966年和1982,1983年连年大旱;发生的10 a涝灾中,重涝4 a,大涝4 a,偏涝2 a,多发生在20世纪90年代后,也有旱涝灾连年发生的情况。
2.2.4 冬季降水旱涝特征分析 从图5可以看出:松山区冬季41 a无旱涝灾害发生,21 a有旱涝灾害发生,其中有12 a发生旱灾,有9 a发生涝灾,干旱和洪涝灾害分别占总年份的19.35%和14.51%;在发生的12 a旱灾中,重旱2 a,大旱7 a,偏旱3 a,且有旱灾连年发生的情况,如1974年和1975连年大旱;发生的9 a涝灾中,重涝4 a,大涝4 a,偏涝1 a。
3 结论与讨论
1) 在62 a中,松山区近50%的年份发生旱涝灾害,发生洪涝灾害有13 a、旱灾有16 a,分别占总年份的20.97%,25.8%,且有旱、涝、旱涝灾害连年发生的情况。
2) 季旱涝灾害发生也较频繁,春、夏、秋各季旱涝灾害发生频率约占40%,冬季发生频率较低,约占30%,多发生在20世纪90年代后期,且有旱、涝、旱涝灾害连年发生的情况。
参考文献
[1] 王碧波,曹艳芳,石静,等.赤峰市松山区近51年降水变化趋势分析[J].内蒙古农业科技,2012(4):102-103.
[2] 姜国艳,朱国良,那福山.基于Z指数分析的1952~2013年围场县旱涝变化特征[J].安徽农业科学,2013,41(34):13284-13285.
[3] 程红军.利用Z指数确定吉林省旱涝指标及干旱分布特征[J].吉林气象,2013. (1):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