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1931年,邓小平怎样当县委书记

2015-05-30

新传奇 2015年5期
关键词:会昌瑞金县委书记

值得一提的是,邓小平在会昌当县委书记时实行了“共产主义礼拜六”制度。每逢周末他就带领干部到乡村帮助红军家属进行耕田、插秧、收割等劳动。

20世纪30年代,邓小平曾在江西中央苏区担任过近两年的县委书记。那么,我们不禁好奇,在动荡的革命年代,邓小平是如何做县委书记的呢?

临危受命,敢于担当,迅速稳定局面

1931 年,27 岁的邓小平临危受命,被中共赣东特委任命为瑞金县委书记。尽管此前已有着丰富的革命斗争经历,但他依然面临着严峻的挑战:一是来自“左”倾错误思想的高压态势;二是“全县群众不满,干部情绪低落,全县面貌是死气沉沉的”局面。困难面前,邓小平将如何打开局面?

之前的瑞金县委书记李添富“左”倾错误思想严重,他发动的所谓肃清党内“社会民主党”成员的行动致使大量的革命同志含冤牺牲。据当地党史资料记载,当时“当干部的怕戴红袖套,因为红套上要写上自己的名字,担心别人看见自己反遭冤枉”,人人自危的情景可见一斑。因此,一到瑞金,邓小平便立即采取措施:一方面以赣东特委特派员的身份组成调查组,走乡串户,一区一乡地深入调查,了解肃清所谓“社会民主党”运动的情况;另一方面制定切实措施以稳定事态。在调查清楚之后,邓小平决定发动群众揭穿李添富的假面具。他先后召开了全县党员活动分子会议和县、区、乡三级主要干部会议,以大量事实揭露了李添富在肃反中的错误,宣布撤销他的一切职务,拘捕公审,予以处决。同时邓小平公开亮出自己的身份并宣布:第一,立即停止杀人。第二,已被供出名字被怀疑是“社党分子”的一律不抓。第三,已被关押在狱的,凡是贫农、中农,一律先放掉,让他们回原地继续参加革命斗争;凡是地主、富农,能罚钱的罚钱,然后放掉,罚不到钱的取保释放。

正是这种决毅果敢、雷厉风行的行事风格,使得邓小平迅速制止了这场政治迫害,稳定了县域的社会局面。因此,民众都说,“邓小平同志的措施是救命的法宝”,“邓书记为瑞金人民除了一大害,如果不是他来了,瑞金还不知要杀害多少革命同志!”甚至有人称邓小平是“包公再世”。

在会昌,邓小平同样如此。尽管自称“未能打开局面”,但实际上仍然在种种历史条件

限制下做到了“有所作为”。在刚刚上任的几天之内,他就果断处理了“靖卫团”骚扰的事情。其时,由于刚刚解放才几个月,会昌城外一些小股的国民党地方“靖卫团”残余势力和散兵游勇,经常向城内放冷枪,并四处骚扰群众。为此,邓小平主持召开了会昌各区委书记参加的县委工作会议,决定加强巡逻和搜索,并派出赤卫队继续清剿“靖卫团”残余以稳定局面。之后,又对以地主残余、富农、流氓组织秘密民团造谣捣鬼的反革命活动,“给予不断的破坏与严重的镇压”。在此基础上,在会昌县委的领导下,“破获了西岗、板坑、乌鸦泊三处秘密民团的组织,首要大部捉到与决杀了(概是阶级异己分子)”。通过这些措施,基本保障了民众的生命财产安全。

抓重点难点,着力恢复和发展生产

扫清了“左”倾错误的障碍,接下来就要稳定和巩固成果,使县政的各项工作恢复运转和活力。因此,随着县域社会秩序的渐次稳定,邓小平开始着力于县、区、乡三级苏维埃政权的建立、恢复和整顿,选举新的苏维埃政府领导机构,并对建立健全司法、裁判机构,对拘捕、审讯、审判等权限都作了明确的规定。同时,为提高基层苏维埃政府的工作效率,他决定取消村一级政府,只在村一級设苏维埃代表,并重新划分各区、乡管辖区域。

另外,为巩固发展苏区,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健全基层群团组织,使各方面的工作深入开展起来,邓小平又着手建立干部培训制度。他一方面致力于开办干部培训班,另一方面亲自给学员讲课,帮助大家提高革命觉悟和政策水平,传授工作经验。

如何解决土地问题,是关系到苏区生存与稳定的大事。然而,在当时的苏区存在着“地主不分田”、“富农分坏田”的“左”的倾向,甚至提出了小孩子不分田的主张。邓小平说:“搞土地革命,制定分地的政策。有人说小孩子不应该分地,我就对他们讲,四川俗话说,三岁小子,吃死老子!小孩子吃得也不少呀,因此也应该分地。”同时,他以乡为单位,把田分为甲、乙、丙三类,以原耕为基础,抽多补少,抽肥补瘦,好坏搭匀,再按人口平均分配。对于豪绅地主的方法是:先没收豪绅地主和祠堂庙宇的土地,然后成立分田委员会进行土地分配。分配土地时还留有1—2%的好田为红军公田,以作公益事业或调剂之用。分田后,由乡苏维埃政府发给土地证。同时特别强调不能侵犯中农的利益,对于富农也不能过分打击。关于查田,邓小平反对将查田重点放在执行“地主不分田、富农分坏田”的“左”倾政策上,指出要将重点放在清查豪绅地主隐瞒的土地上。凡是查出豪绅地主隐瞒的土地,都要分配给贫农。

积极组织社会生产,支援革命战争,是巩固和发展苏维埃的又一重要任务。为此,邓小平一方面强调广大党团员要积极带头行动起来搞好生产,以实际行动支援红军打胜仗;另一方面和干部一道,大力组织劳动互助,建立耕田队、犁牛合作社、劳动互助队等组织;同时积极开办工业,发展商业贸易,恢复和发展了纸、烟叶、农具、药材、钨矿、石灰、夏布、硝盐等土特产品的生产,开办了纸槽社、纸烟厂、被服厂、硝盐厂等厂矿。在商业贸易方面,提出了保护商人的正当利益,鼓励商人开办店铺和作坊,组织人民开展地下贸易活动,偷越敌人设置的经济封锁线,保证苏区和白区间的商贸交易。

为充分发动干部群众,巩固发展瑞金苏区,邓小平还十分注意加强党的文化宣传工作。1931 年10 月25 日,他创办了中共瑞金县委机关报《瑞金红旗》。这是一份油印四开报纸,每期出两版,单面印刷。该报内容相当丰富,主要栏目就有“社论”、“内外新闻”、“扩大红军”、“铁锤”等。邓小平经常撰写文章在该报发表,指导全县工作。

实行“共产主义礼拜六”制度

值得一提的是,邓小平在会昌时期还实行了“共产主义礼拜六”制度。每逢周末他就带领干部到乡村帮助红军家属进行耕田、插秧、收割等劳动。在劳动时,他们通常将写有“共产主义礼拜六”、“实行优待红军条例”的旗子插在田埂上,一边劳动一边唱着:“共产儿童团,实行礼拜六,帮助烈军属,多做半天工。”通过开展“共产主义礼拜六”活动,一方面解决了红军家属的困难,同时也密切了党群、干群关系。

一心扑到群众工作上,自己的生活却艰苦朴素,是优秀共产党员的标志性特征之一,邓小平也不例外。

在瑞金时期,他住着与老百姓一样的民房,有时甚至住祠堂、庙宇。在瑞金的十多个月里,先后迁居五六次。他常穿的是粗衣棉布的中山装,吃得也与大家一样。邓小平有一条用了好几年的花格毛巾,尽管已经单簿无毛了,却仍然完整无损。身边工作人员通过留心观察,发现他不是拧毛巾而是用两手挤。邓小平有一条灰黑色裤子,一直缝缝补补,结果裤子越穿越短,但他依然穿着它走村串户。据邓榕说,邓小平在苏区,一个人,一匹马,

一个警卫员兼马夫,轻骑简从,就这么在瑞金、会昌一带那么大的区域内来来回回。“父亲这个人,最不讲排场,反对烦琐哲学。这种一人、一马、一警卫的习惯,他一直保持到抗战开始。”

在邓小平担任县委书记期间,尽管面临着繁重而复杂的任务,但是他以决断果敢、雷厉风行的工作作风,迅速扶正压邪、稳定人心,随后又积极开展各项工作,并坚持密切联系群众和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帮助解决人民群众的切身问题,因此受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爱戴,也在此过程中形成了人们所熟知和认可的小平风格。

1931 年,当毛泽东来到瑞金见到邓小平时,高兴地抓着邓小平的手用力摇晃了几下说:“很好! 很好! 瑞金的父母官呵!”

1972 年秋天,邓小平因文化大革命的冲击下放江西时来到瑞金,瑞金县的同志对他说:“你是我们瑞金的老县委书记!”这句话令邓小平感动不已。他没想到,在他蒙冤遭受打击的时候,老区人民还惦念着他。一声深情的“邓书记”,既是邓小平工作方式和态度风格在人民群众心中的回响,也是对邓小平担任县委书记时期施政成效的赞许和肯定。

(《党的文献》2015年第1期)

猜你喜欢

会昌瑞金县委书记
心里始终装着百姓的县委书记焦裕禄
亲亲瑞金
县委书记的榜样
晒晒全国优秀县委书记拟推荐对象
亲亲瑞金
腾飞吧,瑞金
雪夜
醉菊
县委书记要敢于担当
红色故都瑞金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