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传承与创新中的当代景德镇陶瓷艺术

2015-05-30庞志伟

景德镇陶瓷 2015年5期
关键词:彩瓷粉彩景德镇

庞志伟

摘要

当代景德镇陶瓷艺术无论在陶瓷材料、技术、工艺还是艺术家的创作理念较之传统陶瓷艺术都出现了很大的改变。合理传承与创新当代陶瓷艺术,遵循两者之间的“度”,方可有效推动我国陶瓷文化艺术的发展。

关键词

传统美学

传 承

浅绛彩

汲古创新

景德镇,一座以瓷成市,以瓷立市,以瓷兴市的城市,陶瓷便是这座城市的根之所在。景德镇窑火历经千余年的传承,“行于九域,施及外洋”,如今已成为我们中华民族的文化符号。艺术当随时代,今天的景德镇,不断创新的意识让这座城市充满活力,一群具有原创精神和求新思维的艺术家在继承传统陶瓷语境的同时,运用各种艺术形式与陶瓷组合锐意探索,不断求新、求变。当代景德镇陶瓷艺术便在这传承与创新中承载起了以陶瓷美术为主线的艺术文脉,向世人展示出这座千年瓷都的精神文化厚度,以及辉煌璀璨的陶瓷艺术成果。

一、传统陶瓷文化的传承

德国哲学家汉斯?格奥尔格曾说:“传统并不是我们继承得来的一种现成之物,而是我们自己把他生产出来的,因为我们理解传统的进展并且参与在传统的进展之中,从而也就靠我们自己进一步规定了传统。”所以,我们只有在尊重传统、继承传统的基础上,才能更好地创造未来。

传统陶瓷艺术从发生学的角度看,可规划为静态艺术,它以特有的陶瓷语言为重心,并以审美作为目的。明代科学家宋应星在《天工开物》中曾这样写道:“共计一坯之力,过手七十二,方克成器”。宋应星将古代景德镇的手工制瓷技艺归纳成了七十二道工序,每道工序都简化到不能再简化的程度。炼泥的只管炼泥,拉坯的只管拉坯,彩绘者也是画者画而不染,染者染而不画,如此明细分工提高了制瓷效率,也使景德镇瓷器得以成为全国瓷器的翘楚,这七十二道工序传承至今,成为了陶瓷艺术所独有的艺术语言。其次作为中华民族卓越审美创造之一的景德镇传统陶瓷艺术自然也体现了本民族的审美意识,具有独特的美学价值。古代中国崇尚温文尔雅、端庄稳重的品格,讲究典雅、悠然之美,这是中国传统对于美的定义。纵观历代景德镇传统陶瓷佳作,多以静雅超然的美占主导,线形舒缓,形体圆润,造型沉稳、端庄,安定的因素起着主导作用,给人以平和、安静的感受,这便是景德镇传统陶瓷艺术独特的审美语言。传统陶瓷艺术作为中华民族数千年文明的见证,有着深厚的文化气息与内涵灌注其中,经过泥与火的熔融,成为中国文化的象征,在人类高级文明中举世无双,值得我们不断传承、发扬。

作为一名陶瓷艺术工作者,我认为手上功夫的巧拙与否十分重要,对陶瓷艺术、陶瓷文化的理解源于我们自身,如无实践经验的支撑,我们为陶瓷艺术所做的传播推广便是无本之木。在从事陶瓷绘画之后,我感受到陶瓷绘画与其他绘画艺术最大的区别便在于其工艺性,从油与料的融合到线与色的运用再到形与器的相称都有其独特的工艺性,而这些独特的工艺无不是传承得来的。除此之外,当我师法古人,临摹古人的构图、用笔、设色,感受古人在瓷上的运筹帷幄并从中悟出己见时,这也是一种自发的传承。我在师友、师师、师古人中,所学、所掌握、所理解的不仅仅是陶瓷艺术的技与艺,还有对历经千年,经久不衰的文化的感悟,这便是传承之于我的意义。景德镇是一座没有围墙的城市,它于有形与无形间将它厚重的陶瓷文化传承于我们,我们需要将它传承好。

二、陶瓷艺术发展需要创新

清新雅致的青花,五彩缤纷的彩绘,斑斓绚丽的色釉,巧夺天工的雕塑,这些无一不是中华文化艺术的瑰宝,而他们,正是历代景德镇陶瓷的骄傲。了解景德镇陶瓷发展历史的人都清楚,一千多年来,正是因为在不断创新,景德镇才赢得了天下瓷都的美誉。从宋代的影青刻花,到元代的青花,明代的斗彩、五彩,再到清代的粉彩、珐琅彩还有古彩以及新彩,每个朝代都有新东西。除了工艺的创新,在内容上也有新东西,戏剧神话、地域风情、风景人物、生活场景等等,从工艺到内容,它的发展变化是非常丰富的。如果从宋代到元代,再到清代,还一直停留在影青刻花,而且只有影青刻花,那就太局限了,那也就没有了景德镇。所以,从历史的角度来看,景德镇要保持它的声誉、保持它的瓷都地位,要在陶瓷工艺和文化领域保持领先的地位,就要不断地创新,不能躺在前人的成果上,如果停滞不前,它就无法适应时代的发展。

远的不说,起源于清末的浅绛彩瓷便是景德镇陶瓷艺术得益于创新的一个最好例证。浅绛彩瓷,它是清末时景德镇具有创新意义的釉上彩新品种。在它之前出现的粉彩瓷填色之前需用玻璃白打底,而浅绛彩不用,而是直接将淡赭、水绿等彩直接画上瓷胎,故粉彩有渲染而浅绛不用。清代粉彩艺人由于分工较细,文化程度不高,故多数只能专工一种题材。而浅绛彩艺人大多有较高的文化素养,多数兼善山水、人物或花鸟。清代官窑粉彩由宫廷发样,工匠照描,描完后填色,故很难表现出艺人的个性。浅绛彩瓷从图稿设计、勾画到渲染都由一人完成,能自由表达画者的风格与个性,是文化层次较高的陶瓷艺人得心应手之作,故民间有“粉彩板而浅绛活”之说。晚清粉彩多取自前代瓷器图案,浅绛则多借宋元以来的文人画稿。其文化气息更加浓郁。以程门、金品卿为代表的浅绛彩艺人,把文人画引入陶瓷绘画中,将中国书画艺术的“三绝”——诗、书、画,在瓷器上表现,使瓷画与传统中国画结合,创造出瓷画的全新面貌。在我看来,浅绛彩瓷的出现,不仅对景德镇陶瓷绘画工艺作出了创新,更重要的是,它将景德镇陶瓷从原来的工艺品属性,提升到艺术品的范畴,因为,在浅绛彩瓷画的创作过程中,创作者不再是按部就班的描绘,而是融入了自己的意识情感以及对事物的认知。这对于景德镇的陶瓷来说,是一个里程碑式的创新。

在陶瓷文化的传承中,继承先辈的艺术成果是我们的一个必经过程,而创新是文化传承最终的落脚点,陶瓷文化的传承与创新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对于景德镇当前以及未来的陶瓷艺术,无论是装饰技法、主题思想、材质工艺乃至工具、烧成、展示方式的创新,这些,无一不让人期待。

三、汲古创新 瓷彩升华

传承与创新是一个永恒的话题,这个话题对于有着悠久历史、深厚底蕴的陶瓷艺术而言显得更为重要。景德镇的陶瓷艺术是在我国独特的文化土壤中孕育出来的,也正是有深厚的文化气息与内涵灌注其中,才使得它历经千年经久不衰。当代陶瓷艺术的发展应建立在坚守传统根本的基础之上,否则便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然而,传承也并不是要生搬传统装饰、硬套传统纹样,死板的运用传统陶瓷工艺技术,而是要学习、研究、分析、继承祖先留给我们最优秀、最宝贵的传统陶瓷艺术精华。而后我们再融入当代陶瓷艺术的时代精神。现代人毕竟不是古人,需要融入现代语境,对现代人的文化思考与审美体验进行表现,我们也可以借鉴、学习其他的艺术形式。如今有数以万计的外来“景漂”艺术家聚集景德镇从事陶瓷艺术创作,他们将自己领域的艺术成果、艺术理念、创作方式运用到陶瓷艺术创作中,结合陶瓷的工艺、技法、理念,融合然后共生,取得了许多意想不到的成果。然而这种借鉴和学习绝不是生搬硬套,不能是拿来主义。“当大家都继承结果,结果就只能在一个限定的范围之内发展,永远无法突破创新,但如果继承了文明形成之前那种创新的心态,那就会越做越大。”可以说,创新是陶瓷艺术发展的不竭动力,当代陶瓷艺术的发展需要创新精神,但必须从传统中继承“魂”来创新。

猜你喜欢

彩瓷粉彩景德镇
因为有你
——省景德镇老年大学校歌
景德镇颂歌
不忘你,景德镇
问一声,景德镇
敏行篇之窑变·釉上粉彩作品
敏行篇之窑变·釉上粉彩作品2
《窑开全青》粉彩瓷瓶
与古代艺术大师画粉彩瓷
浅绛彩瓷欣赏之一
漏痕彩瓷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