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部控制与盈余管理文献综述
2015-05-30谢礼平
谢礼平
从1995年巴林银行的倒闭,再到2001年安然公司的瓦解,到2012年的老酸奶事件,经济犯罪无不与上市公司内部控制缺陷有关,从而为管理层盈余管理提供机会,最终使企业走向衰败。国内外对于内部控制重视的不断提高推动着企业内部控制体系的进一步建设和完善,实务界的不断发展也不断地推动着理论界关于内部控制与盈余管理的研究。
自2006年以来国内众多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对内部控制与盈余管理的相关关系进行了研究,本文试图对内部控制和盈余管理相关文献进行梳理归纳,提出对我国未来研究的建议。
1.国外关于内部控制与盈余管理研究
国外内部控制与盈余管理关系研究比较早,研究已经比较成熟,取得的结论基本一致。从研究的切入点上我们可以将其概括为以下方面:
(1) 是否执行内部控制;Lobo,Zhou(2006),Depken,Ouyang(2006),Alta-muro,Beatty(2010)分别从萨班斯法案出台前后研究内部控制的实施对于公司盈余管理的影响。
(2) 是否披露内部控制缺陷。相关研究如Doyle等(2007),Chanetal(2008),Messod Daniel Beneish(2008),Epps等(2010),Gleason et al.(2011),Mary Jane Lenard , Karin A. Petruska 等(2013)等分别从公司是否披露内部控制缺陷角度研究对公司盈余质量的影响。
(3) 内部控制质量高低。Gong, Ke,Yu (2009),Katrien Van de Poel,Ann Vanstraelen(2011)。Jing-ri He,Jia Wang(2013),Bikki Jaggi, Santanu Mitra(2014)等从内部控制质量高低的角度研究内部控制与盈余管理的关系。经过学者们多角度的深入研究,基本取得一致结论:高质量的内部控制能够抑制盈余管理的程度。
2.国内关于内部控制与盈余管理研究综述
从目前国内外学者关于内部控制和盈余管理之间关系的研究结果来看,大体可以将其分为二者相关论和二者无关论两个方面的观点。
(1) 二者相关论
在对内部控制与盈余管理相关关系研究中,对于盈余管理的替代变量的选择问题上,学者们大都采用计量模型计算出可操纵性应计利润作为衡量盈余管理的指标,而对于内部控制的研究主要从以下角度:一是从是否执行内部控制角度,如张龙平、王军只和张军(2010),李玲璐(2013),冯小叶(2013),雷英(2013)等;二是从内部控制审计意见类型角度,如任本燕(2012),王美英(2013),李木楠(2014)等;三是从上市公司是否自愿披露内部控制鉴证报告角度,如方红星(2011),李玲璐(2013)在研究中通过区分上市公司是否自愿进行内部控制鉴证报告进行内部控制与盈余管理的研究,在后来的研究中还对盈余管理进行了应计盈余和真实盈余的区分;四是从内部控制缺陷角度,如林钟高,储蛟娇(2012),叶建芳等(2012),王佳(2013)等;五是从内部控制指数角度,如佟岩,徐峰(2012),范经华等(2013),孟庆辉(2014)等。
近几年学者的研究大多从两个以上的角度进行综合研究。如凌邦如(2014)从是否披露内部控制鉴证报告和内部审计报告意见类型两个角度衡量内部控制质量的高低,研究内控与盈余的相关关系。
(2) 二者无关论
基于二者无关论,也有一些学者认为内部控制审计意见类型与盈余管理行为存在之间并不必然存在相关关系。
夏立军和杨海斌(2002),张国清(2008),王奇杰(2011)检验了内部控制的保证程度与盈余管理的关系,最终验证关系不显著。他认为内部控制与盈余管理之间并没有明显的相关关系;孙文娟(2011)从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的角度检验了内部控制质量与盈余质量的关系,认为无论是在受到管制的强制披露阶段还是自愿披露阶段,定期的内部控制信息披露均未改善盈余质量。无关论的支持学者分别从内部控制的不同切入点进行了与盈余管理的相关研究,并通过计量方法验证了他们的观点,相关问题的分歧仍然存在,有待进一步研究探索。
3.基于已有研究的建议
从上面对我国研究的分类综述看出,直到近两年,我国学者仍然试图从不同的切入点研究内部控制与盈余管理的相关关系,虽然,研究结果不尽相同,但是在相关问题上,可以提供以下有效建议:
(1) 引导上市公司实施内部控制。继续贯彻落实内部控制相关的制度,增加相应的惩罚机制,对未按相关规定及时执行内部控制,披露内部控制鉴证报告和内部控制自我评估报告的公司给予相应处罚。2010年,财政部发布《企业内部控制配套指引》,要求上市公司执行内部控制。有学者在此制度背景研究得出实施内部控制的公司盈余管理水平相对较低,在引导的基础上要进行强制规范,使政策能够行之有效。
(2)加强上市公司内部控制强制披露规范。一方面,公司应持续推进内部审计建设和内部控制缺陷认定与循环改进措施,为企业经营保持良好的内部环境,由内而外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另一方面,建议公司更加详细的披露内部控制信息,提高信息披露质量,增强报告使用者的信任感。比如内部审计方面的信息,可以加强社会公众对公司的督促作用。
(3)加强外部审计对上市公司内部控制实施有效监督作用。由于外部审计具有独立性,利用外部审计,特别是高质量的外部审计能够给企业的内部控制有效性提供合理保证,增强投资者等公司外部利益相关者对于公司的信息。因此,在内部建设过程中加强事务所的参与十分重要。同时,要加强对事务所审计的政策指导,规范统一事务所对于内部控制鉴证业务的实务,出台相关政策支持。
4.我国研究存在的问题
(1) 对内部控制与盈余管理研究重复现象严重。在进行归类综述时,我们发现许多文章研究主题相似,因此在综述时为了避免重复并未进行相关文献的详尽综述。
(2) 内部控制推动实施起步晚,研究视角相对国外而言不够宽泛。大多数问题的研究都是跟政府部门出台的内部控制相关政策结合的,研究视角受到限制,对于内部控制方面的进一步研究而言,研究方向的创新是关键。
(3) 对于内部控制质量的衡量采用的内部控制指标体系有待进一步完善,以便更全面地反映内控制质量;对于盈余管理的衡量指标没有创新,大多沿用国外对盈余管理的计量方法。
5.我国研究对未来的启示
以内部控制为出发点,再去单独研究其对盈余管理的作用已经显得没有必要。但是对上述研究的总结仍然给我们进一步研究可以借鉴的启示:
(1)将内部控制因素嵌入相关问题研究。如Bikki Jaggi, Santanu Mitra(2014)将内部控制这一影响因素嵌入到审计师专长对盈余管理的研究中,给研究更稳健支撑,这给我们进行研究创新提供了参考。
(2)近来研究表明内部控制对真实活动盈余管理有较显著的抑制作用。那么,为什么在两种不同盈余管理机制下内部控制表现作用截然不同呢?对于原因有待进一步探索研究。
(3)大多研究都是单向研究内部控制对于盈余管理的影响,而基本没有提到盈余管理反过来是否会对内部控制水平有影响?学者的研究中有对于盈余管理的动机进行总结归纳,那么基于盈余动机而发生真实或者应计盈余管理行为在某种程度上会不会影响到公司的内部控制的实施及有效性呢?相关问题成立与否有待进一步求证。(作者单位:上海对外经贸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