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党刊更富泥土气息
2015-05-30杜玉丹曹中君
杜玉丹 曹中君
点赞、建言,座谈会精彩纷呈
又是一年芳草绿,依然十里杏花红。4月22日,青海《党的生活》优秀通讯员座谈会在省委宣传部二楼会议室召开。历时半年的青海党刊优秀通讯员评选活动终于落下帷幕。活动在全省范围内展开后,经过网上报名、候选人事迹展示、网络投票,最终评选出了20位优秀通讯员。他们中既有来自省委各部委的,也有各基层各单位的;既有朝气蓬勃的新兵,也有锐气不减的老将。已经走过32个年头的党刊一贯重视基层,重视通讯员队伍建设,经验证明,一支结构合理,素质较强的通讯员队伍是办好党刊的有生力量。不仅很好地延伸了党刊报道的触角,也有效提升了党刊的亲和力。座谈会上,党刊所有编采人员与通讯员们进行了零距离面对面的交流,真诚的沟通拉近了基层通讯员与党刊编辑的距离。理解始于沟通。党刊是怎样一份刊物?办党刊的是怎样一群人?全媒体时代党刊的未来会是怎样的?通过交流,在场的通讯员对党刊和党刊编采人员有了更多的了解。
“《党的生活》积极传递正能量,图文并茂,栏目设置科学合理、版面设计新颖,内涵丰富,形式多样,办刊质量大幅提高,树立了良好的刊物形象。”座谈会上,省委组织部组织处张永平首先给党刊“点赞”。
生活最深刻,群众最智慧。“只有深入基层,我们才能把握时代脉搏,集中群众智慧,实现理论符合实际需要的创新。”海东市委宣传部副部长李永新认为,只有深入基层,才能使文风得到改进,作风得到锤炼,素养得到提升。
基层的生动实践是新闻工作的源头活水。黄南报社副总编辑王玉兰对此深有体会,“全国十佳基层优秀人民警察”万玛才让曾让她在采访时泪流满面,黄南热贡艺人娘本让她产生深深的敬意,一年中有大多数的时间她都在基层采访。“我一直认为,真正的新闻都来自基层,只有到基层去感受丰富多彩的生活,深入调查研究,才能拿出老百姓喜闻乐见的好新闻作品。”王玉兰的一番话情真意切。
城东区委组织部副部长乜旭东向编辑们请教怎么写出高质量的稿件,有什么写作技巧?编辑陈奇随即用两则小故事做出了生动的回答:“唐代诗人贾岛会为“僧推月下门”还是“僧敲月下门”琢磨半晌,反复思量“推”和“敲”哪个更好。一字之差,意思迥然。“推敲”一词即由此而来。还有一例:古代有专门给文人墨客烧毁文字纸张用的“惜字炉”,原来举凡是写有文字的纸张都不能拿来裱糊、包裹,更不能随意践踏丢弃,必须递到“惜字炉”焚化。千百年前的古人尚且如此,今人又该作何感想?没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方法,但对待文字的敬畏和认真却应是一以贯之的。
大家踊跃发言,积极建言献策,各抒心声。会议室内激情洋溢、掌声热烈。把新闻报道和文艺作品写在大地上,写在人民心坎上这是大家的共识,更是大家的心声。
这不仅是一场座谈会,更是一次谋求发展的思想碰撞、一场创新发展思路的“头脑风暴”。党刊编辑和通讯员们齐聚一堂,近距离接触,面对面交流。编辑们不再是杂志上的一个个名字,而是走到了大家面前,敞开心扉。交流现场热烈而生动,不知不觉中已经过去几个小时。
“这是一次编辑和作者深度实时的互动交流,大家发言踊跃,各有特点,精彩纷呈,值得点赞,值得吸纳,对打造党刊升级版大有裨益。”省委宣传部巡视员、副部长杨自沿对座谈会作出高度评价,同时也对加强通讯员队伍提出了新的要求,他希望广大通讯员多写稿、多建言、多宣传、多联系,共同推进党刊事业向前发展。
2014年的国庆长假刚过,当大家还沉醉在轻松的假期生活中时,党刊编辑部里却已开始忙碌起来。百余份文件由编辑们亲手装进信封,寄往各地:西宁,海东,海西,玉树,黄南,果洛;班玛,甘德、杂多、格尔木、贵德;组织部、宣传部、机关党委、人民团体;网站、微信公众平台、QQ群也及时跟进宣传,这些承载着编辑们期待和热忱的信件,通过各种形式送达到基层通讯员们的手中。第二天,编辑部的电话就响个不停:“您好,我是西宁市委宣传部的,收到了评选优秀通讯员的文件,材料已经按照文件要求发过去了,请查收!”这样的支持和高效率让编辑们的工作热情大为高涨。面对一通通各地打来的电话,一个个需要解答的疑问,一份份网络传递的邮件,编辑们都耐心解答,认真查看、回复。一个多月的时间,我们收到了两百多份稿件,稿件整理、网站专栏制作、资料上传,一系列工作都在井然有序地进行。十一月,网络投票正式开始,入围的通讯员们都利用各自的朋友圈转发求赞、求关注。网友们热心参与,纷纷在网上留言:“支持党刊,希望多举办这样的活动”、“为基层通讯员们点赞”等等。同时,青海党的生活微信公众平台、青海党的生活读者作者交流群也在实时和网友们互动,并精选了一些针对性较强的言论刊登在青海《党的生活》编读互动栏目。
十月的一个周末,编辑接到一个海北州打来的电话,打电话的人叫关红太,是省外事办机关党委的一位工作人员,在海北州祁连县八宝镇下乡驻村。他说在下乡期间写了很多基层的稿件,想要通过更多的渠道来反映基层一线的声音,希望成为党刊的通讯员。他详细地询问着投稿发稿的流程和相关情况。关红太说自己的稿件《立足当前着眼长远全面推进八宝镇民族团结进步先进区建设》在《党的生活》发表,但他想让下乡驻村所在地的群众们以更便捷的方式看到这篇文章,而且收到杂志需要一段时间,编辑向他推荐了青海党的生活网,杂志上的稿件都会及时在网站上呈现,可以随时查看浏览。从那以后,关红太很积极热心地给党刊投稿、关注党刊的新媒体建设,并参与了优秀通讯员评选活动,通过网络将基层的声音传递地更广更远。这样的故事和基层通讯员们的热心支持,鞭策和鼓舞着杂志社的每一个编辑。
沟通互联,携手开启党刊发展新篇章
通讯员是不在编的记者,他们长期处在基层一线,更能感受到群众的冷暖和所思所想。党刊自去年杂志社建立基层联系点制度以来,一批活跃于全省各地、各个领域,具有敏锐观察力、颇具正能量、具备写作能力的通讯员为本刊提供了大量新闻信息和独家新闻线索,积极参与党刊重大主题宣传报道、协调采访活动、积极建言献策,为进一步增强党刊可读性、拓宽上下沟通渠道、扩大覆盖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为党刊更好地贴近生活、贴近群众、贴近实际做出了积极贡献。
此次青海《党的生活》优秀通讯员评选活动,旨在深入贯彻省委关于加强“三基”建设精神,树立“三基”建设先进典型,全面提升党刊基层通讯员队伍的素质和能力。省委宣传部副部长杨自沿在讲话中强调:“开门办刊,是我们党的新闻工作的优良传统,是办好党刊的重要法宝。广大通讯员作为办好党刊的一支重要力量,为党刊采写了很多‘接地气的新闻作品。希望广大通讯员忠诚履职,守土尽责;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强化水平,提高学习;加强沟通,抢占高地”。
这次评选活动很有意义,座谈会让人激动、令人难忘。这次活动使通讯员和全体党刊编辑之间建起一座沟通互联的桥梁,开启了一场编辑与通讯员思想交流的盛宴。党刊的发展离不开广大通讯员的支持,办好党刊必须有一支高水平的基层通讯员队伍。让我们在这个春天与广大通讯员携手共同开启党刊发展的新篇章,让党刊更多基层的声音,更接地气,更富泥土的气息。
座谈会发言摘登
张永平(省委组织部组织处副处长)
首先,非常感谢党刊授予“优秀通讯员”的荣誉,这既是对组织部组织处工作的肯定,也是对我个人的极大鞭策和鼓励。多年来,无论我在偏僻边远的乡镇,还是在忙忙碌碌的机关,都把《党的生活》当作老师和朋友,因为她传递了党和政府的时代最强音、带给我基层工作的借鉴、带给我生活的哲理和启示。现在我的工作天天围着党建转,更离不开党刊的互通有无,衷心感谢党刊和党刊人。
党刊改版后,得到了各方的充分肯定和广大党员干部的一致好评,改版后的党刊在重大主题宣传、党建理论宣传、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宣传等方面取得了新突破。刊物的思想性、权威性、指导性、服务性和文化品位大大提升。
希望党刊以全新的办刊理念融入火热的生活当中,进一步增强可读性,扩大信息量,借助全媒体,服务广大党员干部群众,再创佳绩,再攀新高。
李永新(海东市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市文联主席)
作为党建工作通讯员,就要立足实际,着眼党建发展新形势,及时调整思路,准确“把脉会诊”,发挥好信息工作上传下达、辅助决策、推动工作、服务基层的作用。我简要谈一谈在新闻宣传报道写作中的一点肤浅感受和体会。
一、紧跟形势,抓选题。新闻媒体是党和人民的耳目与喉舌。作为一名党刊通讯员,首先要有强烈的政治意识。20年来,始终以高度的政治意识、大局意识,坚定地站在党和人民的立场,分清主流与支流、本质与现象,把握大局与大势,做到与海东大局合拍,与人民群众意愿吻合;其次,牢牢把握时代主题。紧跟海东发展步伐和改革要求,并主动求变,及时准确发现和捕捉新闻,挖掘新闻的思想内涵和指导价值。再次,要反映群众真情实感。挖掘现实素材、采写现场报道,反映群众心声,通达社情民意,努力提高新闻报道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二、内强素质,抓提升。党刊党网是党的重要宣传工具,是党经常性直接联系人民群众的桥梁。作为一名通讯员,我撰写稿件时利用处在基层群众中间、拥有着“得天独厚”接“地气”、取之不尽“鲜活新闻”“富矿宝藏”的直接优势,把宣传党的方针政策与反映人民群众的心声结合起来,把服务群众与引导群众结合起来,努力发现和采写广大群众中的先进典型,集中反映群众中的奋斗实践和火热生活,采写群众中涌现出来的先进典型和感人事迹,不断丰富新闻宣传的写作源泉。
聂文虎(祁连县文联副主席)
我是《党的生活》的一名忠实读者,多年来,我时时关注《党的生活》,每一期杂志我总会从目录开始翻阅到最后。看看每一期增添了哪些文章、栏目有没有做调整、省委省政府最新的工作指导思想是什么?又有哪些新名词、新说法、新数据、新观念引领我们的思想与行为?《党的生活》以一种特定的概念和含义,传递着时代的讯息,刻镀着一种文化的符号,期期凝结着编辑心血和散发墨香的刊物令读者爱不释手。尤其是改版后提出了“打造一流的时政大刊”新目标,对我们读者来说不仅从中可以学到更多、更好的知识,也有助于我们不断提高自己的思想水平、理论水平,提高为人民服务的本领,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党的生活》中的“专题策划”栏目,从立意选择,文章内容到语言表达都独具特色,体现了时代特征,前瞻性、导向性较强,凸显了省级党刊的高度和深度,也体现出编辑部策划水平。增设的“编读栏目”,向读者广泛征求办刊意见和建议,架起了编者与读者间交流沟通的桥梁,这一举措体现了《党的生活》编辑部依靠群众、发挥群众积极性的群众办刊观点,使刊物更加贴近读者、贴近实际。
《党的生活》与其说是一份杂志,不如说她是一个响亮的文化品牌。作为一名基层通讯员今后要主动认识新常态,融入新常态,为时代、为青海写出新作品、好作品。
韩伟军(化隆县委宣传部干部)
承蒙在座的各位编辑记者的关照,我和《党的生活》结下了很深的感情,我以前在化隆教育系统工作,担任高中思想政治老师,因为党刊的时政特点,我总是去翻阅、摘抄,三年前我调到了宣传部,除了网络舆情工作之外,我还要承担材料写作、会议摄影等许多繁杂工作,当然免不了写消息和通讯,两年前我在《党的生活》发表的通讯激发了我的投稿热情,当时我是抱着试试看的态度把稿件投到了《党的生活》,党刊的编辑看到我的稿子后主动给我打电话,几次修改我的稿件,从中我看到了党刊编辑的认真。我的通讯图文并茂地刊发了,还被很多网站转载,给了我莫大的鼓励。从此,我格外关注着每月8号(党刊出刊期),哪怕是在信息栏目刊发一篇短消息,也觉得有成就感,从此我一发不可收,三年来在《党的生活》共刊发近20余篇稿件。
“通讯员是不在编的记者”,今后,我将珍惜党刊对我们的关注、帮助和鼓励,我将努力学习,不断提高个人业务素质,也希望各位编辑能一如既往地关心我们基层通讯员,多指导、多协调,把基层的声音传递好。
肖子树(西宁经济技术开发区管委会干部)
还记得收到2014年第一期杂志时的情景,当时,还真是有点忐忑,可能是因为对全新改版期望太高的缘故,期望中似乎还掺杂着些许怀疑。毕竟,作为传统纸质媒体,而且还是省委的机关刊物,这次改版能改成啥样子。
我还特意取了把剪刀,慢慢地剪开信封的封口,可心里还是在猜测,会是什么样子呢?
取出来一看封面,第一感觉不错,大图片,视觉的冲击很强。再看内页,从栏目设置和文章的选用,都有很大的变化,给了我很大的惊喜。
这两年多来,我也注意到,每期杂志都有较为鲜明的重大主题报道,很有针对性。紧紧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推出的一系列策划,输出主流、温暖和坚强的力量,强化了价值引领。
最后,算是一点小建议吧。党刊由于出版周期较长,传播速度要慢,建议每期能刊发二三篇群众普遍关注的深度报道,扬长避短。在选用文章或组稿方面,重点向基层特别是农牧区倾斜,文笔更生动些。我们常说新闻散文化故事化,其实,在广大的农村牧区,每天都有许多生动的故事在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