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社会化视角下老年人精神照料需求研究

2015-05-30杨雪洁

2015年6期
关键词:社会化老年人

杨雪洁

摘 要:中国作为世界上第一人口大国,同时也是老年人数最多的国家。汹涌袭来的银发浪潮使得老年人照料需求激增。目前的社区居家养老提供的服务多为起居饮食、身体护理等基本服务类型,往往容易关注老年人的身体机能而忽视了其在精神层面的需求,因此笔者通过参与专业机构的老年人心理关爱项目,希望利用社会化视角关注老年人的精神照料需求,并对此有所反思。

关键词:社会化;老年人;精神照料

老龄化问题在我国日益受到重视,如何使老年人顺利度过晚年成为重要的社会议题。目前,我国老龄人口不断增加,不同类型的老年人也在增长,包括失能、失独、高龄、空巢等,他们有着各自不同的需求,需要社会和家庭协作来得以满足,而目前的社区居家养老提供的服务多为起居饮食、身体护理等基本服务类型,缺乏对老年人精神健康的关注,认为他们已经衰老了不中用了,因此运用社会化理论的视角对老年人的精神健康需求进行研究就十分必要。

一、社会化理论

传统的理论认为,人进入老年期不再需要社会化,老年人由于其丰富的阅历应该成为年轻人的教化者。然而,现代社会发展证明,老年人在面对下降的身体机能时更需要社会化,以在角色转换中更好地适应。首先,劳动角色转换为供养角色,他们之前在社会中担任某一职位,退休后这容易使老年人产生落寞感,使用社会化理论可以使其认识到自己的优势,在其他活动中继续发光发热;其次,照顾角色转换为被照顾角色,由于身体机能的下降,老年人开始需要长时间细致的照顾,引发了很多家庭矛盾,使得老年人对家人产生愧疚感,长期患病也使得老年人遭受疾病痛苦的折磨,意志力变得低下,这时应多关注老年人的情感变化,多鼓励老年人并尊重其意愿;第三,家人关系的变化,如子女的远距离使老年人产生情感空虚,“空巢”家庭增多,老年人遭遇丧偶等。这些对老年人来说都是未有的挑战,社会化理论的应用能更好的帮助老年人在面临角色转换时可能产生的心理上的不适应,帮助老年人度过人生的最后时期。

二、老年人精神照料计划及过程

在此次老年人心理关爱项目中,计划通过和服务对象进行长达2个月的沟通与交流,跟其建立起亲密的关系,了解老人在身体、精神、人际交往等方面的现状,观察并感受其生活中可能存在的难处以及心理难以调适的原因。

(一)服务计划

1、首先由机构的工作者联系社区,与老人家庭实现取得联系,告知老人有关心理关怀活动的内容,确保工作者以恰当身份进入老人家庭,减少不必要的误会与麻烦,保证后期工作的顺利进行。

2、以晚辈的身份去看望老人,找到合适的话题作为切入点,争取与老人的交流能够比较顺利、有收获。同时多倾听老人的诉说,给以适当的回应,工作者主要是作为倾听者的角色与其交谈。

3、通过与老人聊天,观察并感受其生活中可能存在的难处以及心理难以调适的原因。通过访谈,需要加以注意的老年人的问题可能有:

(1)经济问题。一方面老人有社会化养老的需求,一方面是老人的经济能力不足,难以支付其所需费用。居家养老的老年人中也存在很多经济情况不佳的问题。

(2)焦虑感、无助感。空巢孤寡老人由于子女不在身边或配偶离世等情况独自居住,会有担心生病时无人照顾、存在自卑感等情况。

(3)社会交往问题。他们对社区文化娱乐和生活服务需求多样,但实际参与社区活动率不太高,与社会存在较强的隔离感。

4、访谈结束后,我们根据多次会谈的情况对老年人的心理情况进行记录和初步分析,制成会谈记录等文件形式,并初步制定服务计划,如果评估下来觉得老年人心理问题比较严重的话,再联系专业的心理医生等对其进行更全面专业的治疗。当面记录时要防止老人反感。

5、对于子女不在身边的空巢老人,可以尝试与其进行联系,与子女沟通交流老年人已产生的心理问题,鼓励他们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常回家看看,多与父母沟通,共享天伦之乐。

6、关爱老年人的精神健康,需要全社会各方面合作,构建多元的立体服务网络。

(二)服务过程。张爷爷,男,95岁,曾从事理发行业70多年,工作上勤勤恳恳,待人真诚。他是南京大屠杀幸存者,有过痛苦的回忆,现与小儿子一家居住在一起,老伴去世近40年。

1、身体状况。爷爷听力不好,记忆力也下降。但是食量并未减少,身体素质良好,唯一一次重病是60多岁被诊断出肺结核,但是爷爷很乐观,而且后来住在楼上当中医的邻居听说了爷爷的病,开了一些中药,也就慢慢--痊愈了。

2、家庭成员状况。老伴去世近40年,一人抚养四个儿子。和大儿子关系不好,很少来往。二儿子和三儿子定居外地,逢年过节会来南京看望。他和小儿子一家共同居住,小儿媳专职照顾老人。老人住在一楼,单独一间房间,家里的灯每天晚上都是亮着的,方便老人夜间上厕所。

3、生活保障及环境状况。爷爷是南京大屠杀幸存者,政府每年给爷爷1000多元的生活补助,二儿子和三儿子每年给1000元左右的养老金。主要的生活照料来自于小儿子一家。为照顾老人,特意买一楼,小区周边有很多小花园,离社区内的公园也比较近,方便老人每天活动。

4、人际交往状况。爷爷的人缘非常好,用他自己的话说,我这辈子从来没有和谁发生过争执,大家都喜欢我。爷爷之前会和一些老朋友打麻将,、这些老朋友一一离去后,他每天都会准时去附近的小花园或广场听戏。后期,我们也主要陪老人在路口听戏,多陪伴老人。

基于以上分析,我们认为服务对象没有较为严重的心理问题,可能的问题集中在害怕孤独、害怕死亡及家人对其精神需求关注不够,需要在此基础上加强对老人的陪伴、提醒老人家人对其进行适时的身体健康检查。

三、关于老年人精神照料的意见

(一)不过分打扰老人生活。过度的关注反而让老人及其家人会容易产生无所适从感。通过与老人及其家人的交流,我们得知最近几年一直有各个学校的学生轮番轰炸来看望老人,询问老人关于南京大屠杀的事情,这么密集的探望终究会让人吃不消,还会造成资源的重复和浪费。许多老人已经对志愿者的上门服务充满抵制情绪,这不利于老年人服务的开展,这是老年服务者应首先反思的。

(二)应针对老年人差异性,拓展服务项目。老年人群体内部有很大的异质性,不同的老人有不同的需求,不能用统一标准衡量。居家养老服务项目一般包括做饭、洗衣、清洁、维修、康复护理、精神慰藉等,但在实际中,服务类型多为日常照料及康复方面,对心理、精神层面关注不够,而且心理需求需要花费较长的周期陪伴,投入大收效慢,是老人服务的死角。有关居家老年人的精神慰藉工作可让高校大学生、志愿者参与,他们有激情、渴望获得参与外界实践的机会。但在参与中要注意过程的连续性,一波又一波的志愿者不断来探访,每次都是新鲜的面孔,会让老人困惑,很难真正建立起稳定的互动关系。

(三)以老年人需求为导向,强调社工介入。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进行需经过前期仔细评估,关注老年人的实际需要。加强社会工作者在老年服务领域的介入,综合运用个案、小组、社区等具体工作手法,让他们感受到来自工作者的尊重、支持,同时运用优势视角,帮助老年群体发掘自身优势,相信老年人及其家人有能力应对目前遇到的困难。最后,社会工作者还应积极拓展老年人的非正式支持系统,重视家人、朋友、邻居等在老年人照顾过程中发挥的作用。也可以与长期在外工作的老人子女建立联系,鼓励他们多回家陪伴父母,最终达到提升家庭幸福度和老年人福利水平,稳定社会的目的。(作者单位:南京理工大学)

参考文献:

[1] 郭竟成.中国居家养老模式的选择[J].宁波大学学报,2010,(1).

[2] 邬沧萍.社会老年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

猜你喜欢

社会化老年人
认识老年人跌倒
老年人再婚也要“谈情说爱”
老年人睡眠少怎么办
老年人噎食的预防、互救和自救
老年人崴脚之后该怎么办?
牵手校外,坚持少先队社会化
行政权社会化之生成动因阐释
越来越多老年人爱上网购
社会治安社会化治理的法治路径
高校学生体育组织社会化及路径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