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指导下的中学生道德体系构建

2015-05-30延宇芳

2015年6期

延宇芳

摘 要:现阶段,我国正处于社会结构、社会关系与生活方式的重大转折时期,各种矛盾交织在一起,道德问题的缺失是一个不得不受到重视的问题。中学生自身的道德同样受到非常密切的关心与关注。因此,如何提高当今中学生的伦理道德标准,怎样构建中学生道德体系,对中学生他们自身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同时也是社会主义的精神文明建设的迫切要求。 十八大会议上,中国共产党最新提出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倡导在实践的基础上加强国民的精神文明建设,更加具有指导性与可行性。本文将结合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探讨构建中学生道德体系所应坚持的原则以及在实施过程中应采取的办法。

关键词: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观;初高中学生;青少年道德体系构建

中学生是一个国家的未来与希望,整个国家的公民的国民整体素质需要靠中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来体现,他们对国家的前途与民族的命运起着不可估量的影响作用。适逢十八大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一主题,为我国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的建设提供了更为现实的理论指导。由此可见,如何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指导思想的条件下,更好地建立当今社会中学生的道德体系,是一个值得我们深入研究的问题。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一)基本内容。党在十八大会议上提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意在推动社会主义的现代化建设,最终实现中华民族的崛起与伟大复兴。社会主义建设的各个方面都包涵在其基本内容之中,具体来讲可以被分为三个层面:

首先,“富强、文明、民主、和谐”属于国家维度的层面,规定了社会主义的发展过程中,我们应该遵循的发展目标。能够实现自身价值,并且获得更高层次的发展,是每一个人乃至整个社会的追求。我们党的价值追求在当前阶段被定义为通过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及生态文明建设,使得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这一宏伟目标得以实现。由此可见,“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基于中国现阶段的现实的基本国情和中国目前的发展规划所提来出的,符合全体人民的利益要求与期望。

其次,“自由、公正、平等、法治”属于社会维度的层面,是在社会主义的发展过程中,我们应该坚持的价值取向。我国的市场经济体制在改革开放和时代进步中更加完善,与此同时社会主义民主政治随之进一步发展,人民群众的民主法治观念得以加强,国民对享有自由权利和平等地位的追求越来越强烈。因此,推进社会主义法制建设,保护公民权益不受侵害,实现每个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这一社会主义终极目标,也成为中国共产党的重要历史任务。

最后,“爱岗、敬业、诚信、友善”属于个人维度的层面,强调了在社会主义社会的建设过程中,公民应坚持的道德准则。爱岗、敬业、诚信、友善四位一体,展现了中华民族优秀传统美德的各个方面,强调了作为一个社会主义社会公民应当具有的核心道德价值。只有道德教育被落实到实践中,国民的思想道德素质才会提高,我国的文化软实力才会得以提升,进而实现民族崛起的中国梦。

(二)基本特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拥有广泛而深厚的历史和现实基础,具有鲜明的科学性、现实性和创新性。

1.科学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反映了社会主义的建设以及人类历史的发展的规律,是中国共产党在长期的领导与执政的过程中,结合经验总结出来的科学的指导方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一步地深化了坚持科学发展、注重以人为本的理念,是科学的,拥有理论基础的。

2.现实性。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在经济实力全面提升的同时,如何正确引导广大人民群众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成为党的重要任务。核心价值观能够作为我们党的指导方针,是分析了当代中国国情与世界局势的,涵盖了社会主义的现代化建设的方方面面。这一理论反映了我国基本制度的本质要求,富有深刻的现实性和实践性。

3.创新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我们党创造性地提出的一项方针政策,充分考虑到当前阶段中国的现实情况的。因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能够在继承传统和与时俱进中形成自身独特的创新性,更加具有生机和活力,从而发挥持续的理论引导作用。

二、 现阶段中学生存在的基本道德问题及相关原因分析

(一)中学生道德问题

1. 道德行为趋近功利化。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和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现如今的中学生,他们一方面希望自己能够更加独立,符合社会期望;但另一方面,由于德育教育的力度不够,使部分学生受到不良风气影响,例如:某些学生害怕自己的学习时间被占用,所以不参加班级组织的一些集体活动。公益活动中捐款捐物互相攀比,只为了得到他人的赞扬等等。

市场经济驱使追求利益对中学生的道德认知产生了一些负面影响,拜金主义在部分学生之间盛行,由此产生了一些攀比、贪图享乐、不思进取的行为。这些功利化的行为的出现,导致某些中学生的道德感逐渐丧失,从而影响他们的健康成长,不能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2. 缺乏一定的道德约束力。中学生处于青春发育期,对自我及社会的认知不够全面,却又有着强烈的渴望独立的意识,因此部分会产生激烈的心理冲突。在与他人交往的过程中,一些学生暴躁易冲动,不能很好地控制自己的行为。可能会出现辱骂同学老师,与他人打架斗殴甚至蓄意破坏公物等行为。

3. 歧视弱势群体。在学校中,弱势群体与传统定义有所不同,应偏重于特指成绩落后、生活拮据或是身体存在缺陷的学生。

在校园生活中,一些同学之间的交往通常是以小团体的形式存在,中学生会依据自身兴趣爱好结成不同的同伴群体。但在交往过程中,不同群体之间因为观念差异常会产生冲突,特别是对于成绩不理想、生活贫困或是身体存在缺陷而不能融入群体生活的同学存在轻视甚至敌意。在学习生活中非但不关心帮助困难同学,反而排挤、歧视,表现出对弱势群体的道德冷漠。

4. 责任意识较差。现阶段,中学生多是独生子女,部分存在一些以自我为中心的现象,依赖他人的帮助,只关心自己的得失,缺乏对集体活动的参与热情和责任感。在班级活动中,不能与其它同学很好的沟通,以集体的利益为重,缺乏合作意识。

除了集体责任感的缺失外,缺少公德也是问题之一。在公共场所部分不能遵守秩序,不排队进场,不注意公共安全,乱扔垃圾等等。

(二)原因分析

1.中学生自身原因

(1)部分心理冲突剧烈。部分中学生剧烈心理冲突的产生,很大程度上是由于青春期的开始,中学生在生理上快速发育所导致的。一方面外形的变化时他们获得成人感,期望更加独立;另一方面,认知能力、思维方式上仍带有青少年特有的幼稚感。这种心理冲突使得部分青少年陷入一种茫然无助的状态,情绪更加多变,行为不受控制,带有一定的攻击性和反抗性,企图通过对父母和老师的反抗来表现自己的成长。

(2)思维方式存在不足。中学生的辩证思维虽然已经发展,但部分仍停留在形象思维阶段,是从经验型向理论型过渡的时期,抽象逻辑思维处在较低水平。所以部分中学生的思维方式具有很大的片面性和表面性,思维较狭隘,不易客观全面地分析社会生活中存在的问题。

(3)社会经验缺乏。在学校教育中,德育工作虽已展开,但一些停留在课堂机械的讲授上,缺少给学生提供与实践相结合的机会。单一的学校生活以及中学生自身年龄的限制,使他们对社会缺乏整体深入的了解,不能客观地辨别是非,易受社会不良风气的蛊惑。

2.家庭因素

(1)家庭环境的影响;(2)家庭观念的影响;(3)家庭教育方式的影响。

3.学校因素

(1)偏重应试教育;(2)德育课程缺失;(3)学校环境优化不足。

4.社会因素

(1)大众传媒的引导;(2)不良社会风气。

三、构建中学生道德体系的原则、方法

(一)原则。中学生道德构建主要依靠德育教育,所以在德育教育中我们应该遵循以下几条原则:

1. 主体性原则。德育教育是面向学生的教育。在进行德育教育时,学生的需求和主体地位,应该受到充分的关注。所以,在德育教育中,要维护学生民主、平等的权利,引导学生进行自我教育,才能彻底发挥其主动性,自觉纠正自身的错误观念,培养良好的道德行为。

需要注意的是,在教育过程中,保证中学生发挥主体作用,并不代表要抹杀教育工作者所具有的引导作用。教学工作需要教师的规划,他们在把控教学活动的程序和内容。

2. 实践性原则。实践是将理论原理反馈到生活实际的一种有效方式。核心价值观同样主张在实践中提升自身的修养,实现自己的社会价值。所以德育课程更应该时刻以实践为原则,从中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进行教育,只有符合中学生的认知水平和现实情况,才能将道德观念真正植根于中学生的内心,使其将道德标准外化为行为准则。

3.平等性原则。在德育过程中,教师与学生之间应该形成一种民主的师生关系,双方处于平等的地位,平等地进行沟通和交流。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对待每一个学生应该采取平等的方式,鼓励学生勇敢地表达不同意见,包容学生存在的不足。与此同时,作为一个学生,也要学会尊重自己的老师,体谅老师工作时的辛劳,积极与老师沟通交流遇到的问题和困难。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有利于情感的交流与互动,从而保证德育教育工作的顺利进行。

(二)方法

1. 个人。中学生应该不断增强对自身的约束力,崇尚文明友善,树立诚信与责任意识。

校园暴力事件的发生,多是由不文明言行引发的,因此,在与老师、同学的相处过程中,中学生应该约束自己的言行,真诚友善的对待他人,将核心价值观的内容深入贯彻到自己的一言一行之中,提高自身道德修养。

2.家庭

(1)创造良好的家庭氛围;(2)采用正确的教育方式; (3)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并行。

3.学校

(1)转变传统的教育观念,丰富德育教育的内容;(2)提高教师素质,强化教师管理;(3)创设和谐校园,净化校园环境。

4. 社会

(1)加强监管文化市场,从而净化社会文化环境;(2)积极树立模范典型,发挥社会舆论的引导作用。

总之,本文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切入点,结合其基本要求和特征,探讨了中学生现阶段存在的主要道德问题及成因,阐述了中学生道德体系构建对其自身、家庭和社会的意义以及在道德观念培育过程中应坚持的原则和方法。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导进行实践,更好地构建当今中学生的道德体系,有利于提高全民族的整体国民素质,实现中华民族的崛起与伟大复兴。(作者单位:南京理工大学马克思理论教研部)

参考文献:

[1] 季明《核心价值观概论》[M],人民日报出版社,2013年版

[2] 罗昆松 ,王斌《当代中学生道德教育问题的分析与对策》[J],德阳教育学院学报,2004年第3期

[3] 张锋《中学生道德行为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12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