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语文课彰显德育的魅力
2015-05-30张立
张立
2015年10月18日,又一件令人揪心的事在校园上演。令人很难相信,湖南三名小学生竟劫杀了一位年过五旬的女教师,其手段之残忍令人发指。国人震惊,身为教师,更是受到刺激,感到十分困惑:学生怎么啦?在学生身上出现这种疯狂的举动,一定是他们的心灵出现了问题,是魔鬼侵蚀了他们的内心世界。是时候了,该反思一下教育了。如果在学生心中,学校是牢笼,课堂是墓场。这样时间久了,不出问题才怪。说到底儿,是教育忽视了对学生的精神引领,忽略了对学生的道德教育。那么,语文课怎样实现德育效能,从而让语文课彰显德育的魅力呢?
一、牢记使命,强化德育意识
这就要求教师要明确语文课的学科地位,挖掘语文学科的价值。当前,人们一般认为,语言性和人文性是语文学科的本质属性。语文教师一方面要注重知识的教学,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另一方面也要关注学生的内心世界,加强对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从教学实践来看,多数教师都将前者作为教学重点,但对于后者,则鲜有涉及,偶有涉及了,也如同蜻蜓点水一般,意义不大。
比如,《愚公移山》这篇寓言浅显易懂,多数教师开公开课或观摩课等交流课时,多选此篇。在平时的听课中,经常看到这样的情形:从过程看,师生互动、生生交流都不错,甚至还有辩论,课堂气氛很活跃;从效果来看,学生整体掌握情况也没有什么说的。但是,说句实在话,这些课听起来总让人感觉少了点什么。表现在教学中,多数教师多是把学生往固定的方向引,落入了窠臼。即便有些教师设计“愚公到底愚不愚”的讨论甚至辩论,也听到学生中也有说“愚公确实很愚”并作为理由印证,感觉眼前一亮。但有的教师似乎对这种另类表达很欣赏,这就等同于他也承认了“愚公确实很愚”的这一观点。这样,愚公到底愚不愚的答案还是模棱两可。倘若教师点评时,将落脚点放在“愚公其实很任性,因为他怀揣梦想并一直为此奋斗”上,而对于梦想的实现可以是多选项,这样就很好地解决了学生的心里纠结。因此,教师还是欠缺对文本的深层次解读,欠缺对语文课人文精神的关注,看来问题绝不在于教师该不该关注上,而在于教师是自觉还是不自觉上。
二、体认生命,夯实德育根基
时下呼唤有生命的课堂已成为所有教师的共鸣,为此,教师要自觉践行对学生生命的教育。而对农村中学很多留守学生来说,教育他们掌握一定的生存能力就显得尤为重要。为此,一要加强对学生的理想教育,让他们拥有健康的心理;二要淡化智育,强化对学生的人格教育,让他们拥有健全的人格;三要加强人性教育,让他们知道要自我珍惜,自己把自己当回事;四要让他们明白,自己一路走来,离不开别人的搀扶,要学会尊重,学会感恩,从而关爱他人。
比如,制定八年级下学期语文学期计划时,可以先对教材的编排进行分析,对课文内容进行解读,并从德育层面进行重新归类。在教学胡适的《我的母亲》一课时,结合农村学生的现状,可以打破课本的编排顺序,把这一课安排在母亲节前几天来学。并重新调整课时计划,加上一节课:课前,可让学生回读以前学过的《亲爱的爸爸妈妈》和朱自清的《背影》两篇文章。课上,先让学生听山东校车车祸中一名遇难儿童的母亲写给孩子的诗《已然来不及》的诗朗诵,感受父母对失去孩子撕心裂肺的爱;然后安排“真情告白”这一环节,让学生谈谈生活中的点滴,述说父母的爱;最后安排“爱的礼物”这一环节,让学生动手给自己的父母制作小礼物。整个课堂,学生真情投入,全员参与,泪点被一次次触动。这样的课堂,就能让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思想也得到成长,这样就彰显了语文课的德育魅力。
电影《白蛇传说》中有一句经典台词:“听你讲道理,比死都难受。”这句话对于语文教学如何实现德育功能,很有借鉴意义。语文课要有效实现德育功能,也绝不能强加,关键也要靠渗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