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素材库 帮我圆了一堂好课梦
2015-05-30亢笑梅
亢笑梅
【摘要】 纵观全套小学语文教材(北京版),入选的以唐诗为主的历代古诗达56首。近年来,国家教育部颁布的《语文课程标准》和《小学语文教学大纲》,推荐背诵的古诗也有七、八十首。毫无疑义,这对继承、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增强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爱国主义感情,具有重要意义。因此,作为一名语文教师,笔者几经尝试,以图文并举的形式把一些古诗加上附注和作者简介,归拢起来制成网页,辅入计算机局域网,使它既能成为教师教学的后备资源,又可以作为学生自主学习的园地——成为我们师生共享的资源库(确切地说应称之为学习古诗的一个小小的素材库)。但出乎意料的是,仅就这样一个“库藏”,并不丰富、只因顺应了信息时代和网络化社会发展需要的小小素材库,居然具有“插柳效应”,帮我圆了一堂好课梦。
【关键词】 小学语文 网上素材库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992-7711(2015)06-021-01
0
一、利用网上素材库储存的教学资源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
这是为学校教学研讨会提供的一堂研究课,教学内容是小学语文第十一册第23课古诗四首中的《送孟浩然之广陵》—一李白的一首送别诗。由于此前学生已经学过了李白的《静夜思》,《望庐山瀑布》等多首古诗,也曾学过孟浩然的《春晓》和《宿建德江》,因而对本诗涉及的送别者和告别者,已经分别有所了解。现实的问题是怎样把两位诗人联系起来,以激起学生对这首诗的兴趣,从而促进对诗的理解。为此,在引导学生弄清诗的题意之后,便放手让他们到局域网上的素材库查找有关李白与孟浩然友谊的资料。于是,在电脑键盘的点击声中,学生很快地发现了李白的一首五律《赠孟浩然》。对于李白这样的大诗人来说,为同一个人两次写诗,这对小学生来说是闻所未闻的,仅此一点就会引起他们的好奇心。计算机屏幕上显现的“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这个首联,开门见山、通俗易懂地直抒李白对孟浩然的敬重与爱慕之情,自然会引起学生穷原竟委、想知道李白仰慕孟浩然的情由,进而激起他们探究《送孟浩然之广陵》的学习欲望。
二、引导学生利用网上素材库寻找新的认知方式
如果说从局域网的素材库找到李白敬仰孟浩然的情由,有助于激发学生探究《送孟浩然之广陵》的学习欲望,那么素材库所储存的学习资源则有利于他们温故知新,提高学习效率。为此,老师再次把学生引向网上素材库,引导他们搜集以前学过的送别诗。于是学生从网页上提取了他们在本册教材已经先学了的两首,即王昌龄的《芙蓉楼送辛渐》和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在“温故”中再一次认识到,凡是送别诗,都蕴涵着真挚的惜别情,格调都是深沉的。据此,学生通过合作探究、互相切磋,在理解句意的基础上认为,“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两句在体现李白和孟浩然的深情厚意的同时,同样蕴涵着一种依依不舍的惜别之情。而这一学习成果是学生通过网上素材库,自主探究取得的。更重要的是,在这种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整合的过程中,学生通过实践尝试,初步懂得了利用网络寻找一种新的认知方式。
三、凭借网上素材库促进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
如果把这节课的教学任务只界定在读懂李白的这首诗上,这堂课到此本来可以结束了。但是,通过这堂课如果学生一成不变地认为,“凡是送别诗都是为了表达惜别情”,这种只讲共同点、不讲特殊性的认识方法,不仅有悖素质教育原则,而且会阻碍创造性思维的发展。为了防止这种误解的产生,老师在和学生交流的过程中质疑说:“仅仅三首诗(指王昌龄的《芙蓉楼送辛渐》、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和李白的这首《送孟浩然之广陵》)怎能把所有的送别诗都一律说成表达同一种思想感情呢?”这时已无须指点,由学生面前的计算机所连成的局域网给他们带来了一种对个人认知的全新变革;老师的质疑一出,这些小“网民”们便埋头上网,去搜寻自己所需的材料,其中有的查到了孟浩然的《送杜十四之江南》,凭借附注所获得的理解,引用诗的后两句“日暮征帆何处泊,天涯一望断人肠”争辩说:“孟浩然的这首诗也证明,送别诗表达的就是惜别情。”另一个学生根据网上素材库提供的信息反驳说:“不见得!高适的《别董大》里就没有惜别,而是用‘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表现送别时安慰和鼓励好朋友的积极态度。”还有的学生搜寻到更特殊的材料,认为杨万里的《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所写的“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所表现的完全是送友人时所见到的六月西湖的优美景色,全诗没有任何惜别的感情。靠着网络技术这根支柱,使学生在不同意见的讨论中取得了相同的认识,即送别诗大多表达惜别情,但不都是表达这种感情。这就是学生借助网上素材库,在扩大知识面的同时,促进着创造性思维的发展,从而有利于创新精神的养成。
“凭着局域网上一个小小的素材库,在老师的正确引导下,学生动手上网,自主探究,合作学习;在一节课里,以课本上的教材内容为中心,承前启后,一共涉及了七首古诗。在整体教学过程中,学生之间各抒己见,切磋共勉,师生之间平等对话,亲切交流。仅从这方面看,这节语文课堪称是一堂好课。”在课后,学校教学主任所做的上述评论,为我圆了向往已久的好课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