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乎情,止乎礼义——文艺创作的理性自觉
2015-05-30王云一
王云一
摘 要:文艺创作“止乎礼义”有多重合理性:首先,“礼义”与自然情感不矛盾,而“止”并非“禁止”之意而是强调文章要有所“持”,“礼义”对于情感表达是有益的。其次,从艺术性来说,有节制的抒情更符合创作原则。再次,从思想性和社会影响来说,“止乎礼义”能使作品包含更丰富的审美层次和教育意义。
关键词:礼义;抒情;止 ;创作;理性
一、“礼义”对抒情的积极意义
文艺创作源于情感,文艺作品以真情动人是不言而喻的。提到“发乎情,止乎礼义”,追求思想自由之人士或许或会自然将其等同于守旧、禁欲而排斥,实际上“止乎礼义”绝非是用“礼义”的名义实现禁欲的主张,而是旨在于“情”与“礼”之间构筑良性互动的桥梁,使得情感能够以最恰当的程度和形式表达。“发乎情”说明文学作品的起点是情感,而“止乎礼义”与禁欲是有本质区别的。
首先,“礼义”的定义与人的自然情感不矛盾。《论语·泰伯》中子曰:“恭而无礼则劳,慎而无礼则葸,勇而无礼则乱,直而无礼则绞。”在孔子看来,礼义是指节和度。缺乏节和度的规定,德性会产生负面结果。《荀子·礼论》云: “礼起于何也? 曰: 人生而有欲,欲而不得,则不能无求,求而无度量分界,则不能不争。争则乱,乱则穷。先王恶其乱也,故制礼义以分之,以养人之欲,给人之求。”荀子将礼义进一步定义为对欲求的规范,但目的仍在于维持人们追求正常欲求的秩序。
再谈到对“止”一字含义的探讨,钱钟书认为“‘诗者,持也,即‘止乎礼义之‘止。《荀子·大略》篇论《国风》曰: ‘盈其欲而不愆( 失) 其止,正此‘止也。非徒如《正义》所云‘持人之行,亦且自持情性,使喜怒哀乐合度中节,异乎挥喉肆口,直吐快心。”①“止”非“禁止”之意,而是要求抒情要有所“持”,即坚持操守、保持尺度,能够留有余地,保持创作上的清醒和自觉,而非阻断情感与创作的自然联系。
李泽厚的《华夏美学》中讲道,“正是‘礼本身直接塑造、培育着人,人们在‘礼中使自己脱离动物界”。②人与动物的区别在于人有理性。在社会生活中,人不能把握情感的尺度,就会进入道德和法律的禁区,引发悲剧。而在文艺创作中,不给受众带来副作用和负担的情感表达才是最恰当的情感表达,陆机在《演连珠》中云:“幽居之女,非无怀春之情。是以名胜欲,故偶影之操矜”,丁绍仪《听雨声馆词话》中引用了俗谚“管得住身,管不住心”,朦胧而微妙的境界,婉约而深刻,留了几分含蓄,反而丰富了情感的层次。
二、“礼义”疏导情感成就艺术高度
钱钟书先生在《管锥篇》中曾说过:“ 夫‘长歌当哭, 而歌非哭也, 哭者感情之天然发泄, 而歌者感情之艺术表现也”、“抒情通乎造艺, 而非徒以宣泄为快有如西人所嘲‘灵魂之便溺矣”。③情感的滥觞只会损伤文学的艺术性和专业性,而无法成就作品的深度和高度。“嬉笑怒骂”要“皆成文章”,如果不成文章,就只能是笑和骂,而非文艺了。
抒情是文艺的特征,然而无限制的抒情对于文艺却有害。回顾五四时期文学,前期创造社过于推崇情感的流露造成了所谓“浪漫的混乱”。④缺乏理智的抒情使情诗流于肤浅、时髦,自我小说无休止感伤带来的是空洞、幼稚、庸俗的弊病,就连闻一多自己也将放纵伤感情调的《红烛》视为“不成器的儿子”,徐志摩也提出“我們不敢赞许伤感与热狂,因为我们相信感情不经理智的清滤,是一注恶浊的乱泉”。⑤
激情式创作是危险的,钱钟书认为“古希腊人谓诗文气涌情滋狂肆酣放,似口不择言,而实出于经营节制,句斟字酌;后世美学家称,艺术表达情感者有之,纯凭情感以成艺术者未之有也;诗人亦尝自道,运冷静之心思,写热烈之情感。”⑥沉淀、酝酿乃是创作必须经历的环节,如果赤裸和直白取代了意味深厚但形式简约的文学语言,抒情表达就不能深切动人、发人深省了。优秀作品的成功在于有所取舍的表达、有规范的表达,无节制的表达是单薄的自我肯定,克制的表达则代表了思考、认可和尊重,让人体会到意味深长的美。
三、“礼义”是情感的自然回归
如果文艺创作的思想上需要遵循理性节制情感的原则,那么内容上同样需要把握“止乎礼义”的尺度。《西厢记》、《牡丹亭》如果没有与礼教的争斗到回归礼教的过程就只能是庸俗平常的爱情故事,《廊桥遗梦》中遗憾的悲剧之美也无法让人回味无穷。
“止乎礼义”的作品带来了更为丰富多样的审美体验,在价值观的碰撞中实现了对现实生活的深度解读,也更能产生积极的社会效果。就拿婚姻为例,社会安定需要健康的家庭观,但这并不代表文学作品一定要说教。《西厢记》、《牡丹亭》看似在歌颂爱情自由,但自由相恋只是一个美好的开端,最后崔莺莺与张生,杜丽娘与柳梦梅都需要从梦幻的缠绵走向世俗的婚姻,突破礼教只是自然阐发的两性吸引,而故事的跌宕起伏就在于“情”在与“礼”的对抗中达到调和,最终仍是世俗的相守。举案齐眉、相敬如宾看似平淡,但在当今这个拒斥传统、崇尚享乐刺激的社会却显得格外珍贵。
美国小说《廊桥遗梦》中,男女主人公在四天中享受了越轨的情感体验,然而女主人公却毅然放弃这段黄昏恋转而选择坚守家庭。如若作者对于二人情感的归宿以私奔来处理,那就不免落入俗套,“高明的是作者慧眼独具,别出心裁,让男女主人公都意识到当代社会里每一个成员的情感自控度的必要性。”⑦在洒满阳光的早晨,弗朗西斯卡在临别时分决然放弃了私奔的设想,纵然“泪水从他的脸颊流下来,泪水也从她的脸颊流下来”,老旧的卡车依然带着相爱的心颠簸而去。纵然真情可贵,但人生来肩负责任。在感情面前人的身不由己表现出个体的纤弱、渺小,而《廊桥遗梦》却通过放下爱欲这一举动凸显出理性支配下个体的伟大。在对道德题材的重视中不忘人情的体贴,在歌颂真情可贵的同时呼吁回归伦理的思索,恰恰反映了“止乎礼义”的作品的深度。
表面看来,“情”与“礼”是矛盾、对立的,而“发乎情,止乎礼义”却旨在揭示“情”与“礼”内在的统一性。礼义压制欲望,然而人们的抗争方式却是试图通过争取礼义的认可来获得情感的正当性,王实甫在《西厢记》中设置孙飞虎围寺抢亲等情节就是为了争取受众在道德上的心理认同,为崔莺莺和张生的结合创造“情”与“礼”上的双重条件。“情”对于“礼”有依赖性,因为人是社会性动物,秩序对人的生存有所助益,只强调感情的作品是脱离社会现实的。尤其是在价值观呈现多样化的今天,误将黄色、暴力、肤浅的言情当做前卫先锋的情况出现,“为赋新词强说愁”的青春都市类文艺作品滥觞,“发乎情,止乎礼义”的作品承载着古老的理性力量,才能推动文艺创作走向新境界。
注释:
①钱钟书:《管锥编》[M]北京:中华书局,1979:P.132.
②李泽厚:《美学三书》[M]天津: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3:P.89.
③钱钟书:《管锥编》[M]北京:中华书局,1979:P.132.
④梁实秋:《现代中国文学的浪漫之趋势》,《浪漫的与古典的·文学的纪律》,[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8:P.13.
⑤徐志摩:《新月的态度》,《徐志摩文集》(中),[M]北京:长城出版社,2000:P.404.
⑥钱钟书:《管锥编》[M].北京:中华书局,1979:P.1190.
⑦竺伯岳:发乎情,止乎礼义——关于美国小说《廊桥遗梦》轰动效应的通信[J].新疆艺术.1996.(05):53
参考文献:
[1]钱钟书.管锥编[M].北京:中华书局,1979.
[2]李泽厚.美学三书[M].天津: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3.
[3]梁实秋.浪漫的与古典的·文学的纪律[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8.
[4]徐志摩.徐志摩文集(中)[M].北京:长城出版社,2000.
[5]竺伯岳:发乎情,止乎礼义——关于美国小说《廊桥遗梦》轰动效应的通信[J].新疆艺术,1996.(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