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开篇

2015-05-30

看历史 2015年6期
关键词:罗家伦科举考试共性

今年,国家公布了新的高考改革方案。英语将改为一年两考,变成类似四、六级的水平考试,取一个最佳成绩计入高考。而语文的比重将加重,最终将提高到200分——得语文者得天下,已经成为不少培训机构的口号。

这让人想起漫长的科举考试,那时只考“语文”。在中国的古代社会,科举考试一直是统治者得以维持大一统的重要手段,而考试的内容,则以儒家经典为主。唐宋八大家,都是考试的高手,他们的文章写得好,往往一篇文章就决定了一生的命运。但是,这种“作文”应试,发展到后来就成为八股文,技巧高度成熟,但是思想却陈旧不堪。

考察中国(近)现代化的进程,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角度。比如,有人从1840年鸦片战争开始算,也有人从明末资本主义萌芽开始算,在我看来,1905年是一个更关键的年份:在这一年,清政府终于下定决心,正式废除了科举考试,而采用西方国家流行的现代考试制度。如果我们从考试现代化的角度重新审视中国现代史,会有不一样的发现。

比如,民国时期,曾有不少数学考试得零分而最终被录取的“传奇”。罗家伦数学0分,被胡适看上。罗家伦当了清华的校长,又录取了数学考15分的钱钟书。这些都成为历史的美谈,但从另一个角度看,数学是现代考试最重要的内容之一,这些人没有学好数学,甚至有人根本不去学数学,他们能被录取,从某种程度看,其实是科举考试的一种延续,他们的才华,仍然是传统意义上的才子。

考试现代化,是考试内容的现代化。数学和英语,是世界上两种通用的语言。前者是科学话语,而后者则是西方强势文化主导世界的证明。而语文考试占比的相对上升,是这个民族欲以自己最具民族性的语言融入世界的一种努力。从这个角度看高考改革的新变化,就会有新的发现:英语的占比相对下降,而语文的作用随即上升,其原因是中国经过一百年尤其是最近30多年的努力,已经融入了世界。尤其是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汉语言已成了新兴的“世界语言”,这一点,近十年来遍布世界各地的孔子学院和数轮“汉语热”尽可佐证。学英语仍重要,但并不急迫,相反,我们需要从中国传统中挖掘更多有生命力的东西,这样才会对世界做出真正独具民族特性的贡献。过去,是消除个性融入共性,如今则是在共性的基础上,追求个性,表面上看是一种轮回,而实质上则已天翻地覆了。

从这个角度看,1977年恢复高考的意义,和1905年废除科举考试一样大。因为高考的恢复,使考试现代化的进程得以延续。如今人们谈论高考,尚觉有种种不尽如人意之处,但用历史的眼光看,我们只有庆幸。高考处于不断改革之中,每一点变化,都反映出时代风尚,而只有以百年为单位,才会发现,我们已经走出了很远。

猜你喜欢

罗家伦科举考试共性
科举考试答案解析
“科举考试”
“数控一代”示范工程引领和推动共性使能技术在中小企业推广应用
罗家伦的倔劲
中国科举考试“末班车”——光绪三十年甲辰恩科殿试二甲第二名林世焘之子林松年谈科举
跟尼赫鲁较真的中国大使
科举考试的投考资格——从2016年高考全国Ⅱ卷文综第25题说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