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用心读木,木与神游

2015-05-30仇世森

爱尚生活 2015年6期
关键词:根艺枯木刘先生

仇世森

奇木之取材无非是自然界的竹、木、藤等,而在实际运用中,被文人、艺术家赏识而雕治磨砻为珍玩雅器的,主要是竹木的“根”和“癭”两个部位,故称“根艺”或“枯木艺术”。古树奇木在各自不同的自然环境中生长,盘根错节,形成如龙蛇绞缠、虫窠蚁穴一般的天然状态,若因其自然之势,斩断枝蔓,略加雕琢,即可加工成雕塑、家具或文房摆件等等。

“三分人工,七分天然”是根艺艺术的基本审美原则。只有尽可能多地保留其天然本色,才能显出工匠化腐朽为神奇的智慧。天工之巧和人工智慧合二为一,是欣赏根艺艺术有别于一般雕塑的审美心理。根艺天然之美,或许与中国自古以来的赏石原则大致相似,诸如赏石中讲究的“瘦、透、漏、皱”,在根艺欣赏中也大体适用。瘦,则凝练精干,愈瘦愈多变;透,则通达澄明,愈透愈空灵;漏,则留白绵延,愈漏愈玲珑;皱,则曲折生动,愈皱愈美观。一般的丰腴、浑圆、无暇、光洁等审美标准似乎在这里都不适用,大自然从不屑与人工争胜,它的刀具是鬼斧神工,它的原则是诡秘莫测,它的风格是高古神奇!

赏石与赏奇木的原则大体相似,是充满东方文化色彩的美学天地。当别人还在游山玩水时,刘先海先生却对着一段枯木凝神。每一块树瘤在他心中都是鲜活的,他总是能恰当找到这块树瘤最好的点,然后用刀来传达自己的喜、怒、哀、乐,用这些注入了血液的玩偶记录他想象中的生活。每一根、每一块木头在他手中都会因势而为,或采菊东篱般的清逸,或斜目仰天的傲视,无拘无束中把大自然的曼妙给足了美,其实这些树瘤已经有了多年的修为,已然佛意禅音……

中国传统文化的一大特点是人对自然的高度尊重和融合。大而言之,如儒家哲学对人与自然的态度,有“万物一体”“天人合一”的观念。又如《老子》有云:“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多一刀是画蛇足,少一刀则意未尽!道法自然,刀法自然!对佛家来说,天然的竹木、根材最符合佛教经典宣扬的朴素自然、无所挂碍的内在精神。刘先生说,如果因为喜欢、热爱而执著一项事业反而会给人以压力,唯有玩,并且玩到极致的过程才是真正愉悦的。无为而玩,没有目标、漫无目的,更无主题,刀尖传递的只是当时的心境。用常人的思维来看,他是一个怪人:对世事的不屑,交流中的狂癫,甚至词不达意!然而生活中的他简单知足,和创作时狂妄魔怔的他相比简直判若两人!只有谈论起树瘤根艺时,他眼里流露出的光泽才是锐利的,表达的思路才是清晰准确的!有时他更像是一个老顽童,因为一件精品而欢呼雀跃,认真地把作品的创作时间记在挂历上。他有几个树瘤珍藏了很多年,一直没有动刀,由于每天把玩都已经包桨了。他说,每次看它们时都是不同的画面,所以没法下手,其实这几块树瘤在他手中已经把悟出了生命……

初识刘先海大师,看到先生的瘤木雕刻,确切地说从那一刻起,我就被他的精神世界所感染,一切喧嚣仿佛在那刻凝固。无论是笑口常开的弥勒,还是拂袖拎眉的长眉、降龙伏虎的罗汉、济世嬉皮的济公……或端庄慈祥、或憨态可掬,更多的是横眉怪诞各不相同,卧立间神态栩栩如生,仿佛与你比肩游耍,或与你木鱼诵经……人瘤合一,刀法自然,一块块的瘤根在大师手里涅槃重生,他给予了这些瘤根新的灵魂!

每天早上,刘先生从一壶茶开始他的读瘤阅木,就像我们每天读书看报一样。读懂、找点、借势、因势、顺势,看似下手时的寥寥几刀都是积淀后灵感的迸发。一个在别人看来不凡的人,一定有其特殊的生活经历,但无论生活怎么变,他玩木读瘤的爱好没变,甚至因为执著而偏执——无数次莫名其妙地放弃,又莫名其妙找到重新拾起来的理由。他至今还在念叨三十年前在故宫博物院看见的一件济公根雕,也许从那时起根雕就植进了他的心里,也或许正是他无法放弃这一爱好的理由吧。

在听他述说时,我想到一个词——物与神游。石者,山之髓也;玉者,地之髓也;根者,木之髓也;瘿者,材之髓也。百年枯木,历劫沧桑,或朽株横卧,或曝于荒野,或藏之乱石,有的风吹日蚀而化作尘泥,有的饱餐风霜而崒然挺立,遂餐霞饮露,凝为天地宇宙之精华,以其高古不群,蕴著自然之魂魄。奇木根瘿、雅玩器物,正因保存了大自然的这般神韵,而成为古今文玩中的奇珍异品。读刘先生瘤雕,犹拜八大之旷远冷逸,不能自拔。艺术,我所喜欢的,要么极单纯,要么极丰富。纯而不清,丰而不厚,最使人厌。与这些生灵对话,抚物而神驰!开悟万物事理,相守在此时此刻,与之心融。

(本文作者系山东美术家协会副主席、山东雕塑家协会副主席)

猜你喜欢

根艺枯木刘先生
“枯木龙吟”琴
枯木
旧事
投 宿
枯木
唐山市奇石根艺协会召开年会
枯木
天趣无双的海派根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