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传统文化在深圳焕发活力
2015-05-30
文化是一个城市的灵魂。是一个城市文明程度的重要体现。城市间的竞争,说到底是文化的竞争。多年前,深堋响亮吹响文化立市的号角,大力繁荣文化事业,发展文化产业。如今,先进文化正成为一股强大拉力,提升着深圳这座年轻城市的文明程度。
合力共筑文化之城
虽已是隆冬时节,但鹏城的文化气息依然浓郁。2014年10月底,第五届深圳孔子文化节隆重举行,在新时代召唤传统文化复兴;同年11月,深圳举行第十五届读书月活动,继续“追求真理,追求知识”,崇尚“高贵的坚持”。
改革开放初期,有人曾称深圳是“文化沙漠”。而多年来,深圳市委、市政府的历届领导班子抱着“坚定不移做先进文化的代表”的信念,不遗余力地发展先进文化,在这块荒漠上营造出了一片文化绿洲,让市民的文化权益得到了很好的实现。
深圳市委常委、宣传部长王京生同志高屋建瓴地指出,文化的繁荣是文化强国战略的目标要求,与激发文化创造活力、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扩大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相辅相成。只有当文化繁荣程度达到世界一流水平时,我们的城市才能真正进入国际城市体系第一方阵,成为全球发展和进步的重要坐标。
在政府主导下,政府和民间两股力量共筑深圳文化之城。“十二五”期间,市政府每年集中5亿元资金,设立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专项资金。另一方面,高度文化自觉的深圳人,也用各种方式主动参与文化建设。如2014年10月在东湖公园举行的第五届深圳孔子文化节,就是完全由民间发起、民间组织、民间推动的文化活动,对丰富社会公益文化、促进和谐社会建设、提升国民幸福指数作出了非常积极的贡献。
挖掘传统文化精髓
什么样的文化,才是深圳人崇尚的文化?王京生同志在《城市文化愿景研究》一文中指出,改革创新是深圳的根、深圳的魂。深圳的创新型文化,是在扬弃传统文化和西方文化的利弊选择和大胆开拓中,再造城市文化的新内涵、新表达。
一个经典的例子。七年磨一剑、由深圳创作和演出的大型儒家文化合唱交响乐《人文颂》,2013年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上演。《人文颂》回答了“人以何为本”:中华文化的精髓是儒家文化,中国的文化崛起必须弘扬儒家文化的当代价值,实现“返本开新”。《人文颂》体现儒家文化的核心要义——“仁义礼智信”。我们一直倡导以人为本,儒家哲学正是以人为本,而人以仁义礼智信为本。
孔子创立的儒家学说以及儒家思想,对中华文明产生了深刻影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习近平总书记十八大以来治国理念的重要来源。习总书记多次强调中华传统文化的历史影响和重要意义,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儒家思想同中华民族形成和发展过程中所产生的其他文化思想一道,记载了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在建设家园的奋斗中开展的精神活动、进行的理性思维、创造的文化成果,反映了中华民族的精神追求,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重要营养。自2009年以来,由深圳市孔圣堂儒家文化交流中心、广东高科技产业商会、三和国际集团联合主办的孔子文化节已连续举办五届,这也是深圳人注重挖掘、吸收传统文化精髓的举措之一。
文化,深圳人的权利
如今,让每个市民感受到文化就在身边,已成为深圳文化建设的愿景之一。
深圳是“图书馆之城”,拥有各级公共图书馆640多个,自助图书馆200台;公共图书馆总藏量达2823万册,人均藏量2.25册。深圳是钢琴之城,2004年以来,有79人次获得钢琴比赛国际大奖;截至2012年底,全市钢琴普及率达每百户家庭9.1台,高于同期北京的5.0台,上海的7.58台。深圳是设计之都,2008年荣获联合国“设计之都”称号。此外,深圳还荣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球全民阅读典范城市”称号。
深圳文化发展满足市民不同层次的需求,比如在全国率先采取公益性文化场馆全面免费开放、高雅艺术票价补贴、培育公共文化服务品牌等措施。文化活动不是让市民被动观看,而是鼓励市民成为主角,鼓励市民全面参与,形成“我是主角”的公民意识,这是深圳文化活动的一大特色。音乐伴市民过大年、莲花山民间歌舞大巡游、重阳节梧桐山登高……如今在春节、元宵、清明、端午、七夕、中秋和重阳节,“我们的节日”主题活动在深圳广泛开展,广大市民积极参与,传统节日成为“活的文化、新的传统”。
多年苦心浇灌,深圳文化产业突飞猛进。2003文化产业增加值仅为135.3亿元,约占当年全市GDP总量的2.5%。十年来,深圳文化创意产业以年均近25%速度增长,2013年文化创意产业增加值1357亿元,恰好为十年前的10倍,占全市GDP比重达9.3%。
“文化之兴衰,关乎深圳之兴衰”,这是深圳上上下下形成的共识。在创新之时不忘吸收和挖掘传统文化精髓,让先进文化走进千家万户,最终实现深圳市民的文化权利,这是深圳的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