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丹娜 和学生说悄悄话的“恩师妈妈”
2015-05-30
2009年的教师节,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节目以“爱一朵花就陪她绽放”为题,讲述了一位小学教师每天与学生书写“悄悄话”的故事,主人公就是垂杨柳中心小学的模范教师郑丹娜。从1998年开始,她在学生中推行“悄悄话”小本,用私聊的方式和学生笔谈交流。16年来,她用400多万字的悄悄话,走进学生的情感世界。和学生交朋友孩子们都愿意把心里话和秘密告诉她
说起“悄悄话”的由来,郑丹娜说,因为教的是低年级孩子,“孩子们特别爱围着我说话,好几十张小嘴巴不停地说。有时候挺重要的信息我只能频频应付,孩子成长中一些关键的事情可能就忽略过去了”。于是郑丹娜把最初让孩子们在“晴雨表”上画笑脸或者哭脸的方式,改变为让孩子们写成句子或一段话,“这样他们既练笔了,我又练心了。”
“郑老师,为什么有的时候您戴眼镜,有的时候不戴眼镜啊?”这是学生写给郑丹娜的悄悄话,她的答复是“呵呵,因为郑老师臭美”,她解释,之所以这样回答是要破除老师在学生心目中的神奇感,“首先回归到一个人,然后才是一个平等的朋友,同时又是引导他们的一个榜样。”
老师也是人,也会有错,郑丹娜从不避讳这一点,“老师知错能改,对孩子是个引导,他会更信服。”有一次,几个五年级的男孩儿在操场上追跑打闹,结果造成其中一个孩子的脚踝骨裂了。“我生气了,告诉他们谁都不许出去了。”连续两天,郑丹娜把孩子们关在教室里反思。到了第三天,有的小孩就开始写悄悄话了,其中一个小女孩是这样写的:我们多么怀念那在操场漫步的日子,怀念那绿色的操场,怀念操场上的欢声笑语。但是现在我们被您关到了教室笼里,整天呼吸不到新鲜的空气……郑丹娜在班里读了这篇悄悄话,让大家分组讨论。第二天他们有的拿了羽毛球拍,有的拿来毽子,有的拿来沙包,他们开始有秩序地在课外做安全的游戏了。
老师的开放度使得孩子们的悄悄话愈发五花八门。他们会在悄悄话里告诉郑老师发现小乌龟下蛋时的新奇,倾诉和好朋友争吵后的无奈,被父母误解时的委屈以及自己家里难以对外人言说的“秘密”。而多年来,和学生们说“悄悄话”也占去了郑老师几乎所有的课余时间。
与学生家长互动 写微博打电话交流研讨育子问题
“老师,妈妈疼起来的时候直抓头发,我的心里难受极了,我该怎么办?”这是一个患了癌症的母亲的孩子无助的诉说。郑丹娜买了水果和营养品去探望孩子妈妈。由于喉部病变,已经说不出话来的妈妈紧紧地拉着老师的手,眼泪止不住地往下流。郑丹娜忍着眼泪请家长放心,贴心地说:“您的孩子就是我的孩子。”
从那以后,孩子生病了,郑丹娜冒雨到家中探望;孩子升入中学了,郑丹娜特意赶到新学校,介绍了他家的情况;孩子的妈妈去世了,郑丹娜得知消息立刻赶去安慰。如今,郑丹娜仍然定期到孩子家去探望,继续用短信和孩子说着悄悄话。
“郑老师,告诉您一个好消息,这次考试,我是年级第一名,我一定为您争气,我的恩师妈妈!”当喜事降临时,孩子在第一时间把悄悄话发到了“妈妈”的手机上。读着孩子的悄悄话,郑丹娜哭了。还有什么比得到孩子的信任更珍贵呢?
如今的每天晚上,郑丹娜不仅要继续和孩子们写“悄悄话”,还要把和家长统一交流的内容写成微博发布。十几年间,她和家长的通话时间超过了20万分钟;近6年来,她把每周五晚上与家长研讨育子问题变成了雷打不动的习惯。
时光荏苒,和郑丹娜说过“悄悄话”的孩子阶梯般长大成人,郑丹娜老师也获得了全国模范教师、全国优秀班主任、北京市首届“十佳班主任”、北京市优秀德育工作者以及“首都劳动奖章”等多种荣誉和称号;形成了“全接纳,慢引导”的教育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