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纳西族东巴教面偶的美学特征

2015-05-30易立平

美与时代·美术学刊 2015年6期
关键词:美学特征

摘 要:在纳西族人民的日常生活中,东巴教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而各种各样的仪式则是东巴教教义的反映,在这些宗教仪式活动中,面偶作为道具是必不可少的。面偶艺术从制作过程、题材、造型、艺术特征上,都有其独特的美学特征。本文就纳西东巴教面偶的美学特进行简要分析。

关键词:东巴教;面偶;美学;特征

[本文为云南省教育厅科学研究基金项目《纳西族东巴教面偶艺术研究》研究成果,项目编号:2014C143Y所属学科:艺术学学科代码:1]

在纳西族生活中,东巴教的活动与日常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每遇节气、活动,如婚丧嫁娶、祭署仪式、去秽仪式大小祭风仪式等都要举行各种仪式活动。这些活动已成为他们生活的一部分。在这些东巴教仪式中,都会需要大量的道具和祭祀品来布置神坛与鬼寨,如东巴纸牌画、东巴木牌画、面偶、牺牲等。面偶作为道具,其在东巴教仪式中已成为不可或缺的道具之一。东巴教认为,面偶可以作为人与鬼神交流的中介物。所以,在很多的仪式中,我们都可以见到这种用青稞面捏制出来的面塑艺术。

面偶,一般为青稞面捏制出来的神鬼形象,纳西语称为“多码”。面偶形象分为神偶、鬼偶、牺牲等几类。神偶,纳西语称为“恒多玛”,“恒”为神祗的总称。鬼偶称为“楚多玛”,“楚”为纳西语,即“鬼”。精靈、面山、面桥、面海等道具称为“俚多”、“构多”。这些面偶,在仪式中代表了具体的神祗与鬼怪,东巴们在仪式前制作,仪式结束后“恒多玛”被参加仪式的人分而食之,往往只留一尊大神在主人家的神柜上,而“楚多玛”在仪式中被砍杀后埋在土里。

下面,就面偶艺术从以下几方面对其美学特征做一个研究。

一、面偶的制作

纳西族东巴教各种仪式中的神灵鬼魔大约有八百多种, 可以用木雕、面偶制作而成,有些神祗运用的次数较多,就用木雕的形式做成,以方便使用,其中数量最多应用最为普遍的要属面偶(如“垛拿肯”仪式),所用面偶较多。面偶形象分神、鬼、牺牲几大类。由于所代表的是不同级别的事物,因此在制作材料上也有所区别,神偶一定要用青稞面作为原料捏制而成,因为这种面料粘合性较好,而且制作好以后不易变形。鬼偶的制作则没有那么讲究,用料一般用比较低等的苦荞面调制后捏制而成,也可以用泥巴捏制而成,表示鬼偶的地位低下。

制作过程也很有艺术性,神偶的制作要在祭祀前的一天提前做好,做得也比较认真,由男人们围在火塘边喝着酒,吹着牛,手上捏着面偶。在这愉快的气氛中,一尊尊朴实、可爱的形态多样的面偶就在这些多才多艺的带着老茧东巴艺人手中复活了。[1]

而鬼偶的制作则不用这么讲究,一般在仪式要开始以前才去完成,因为时间有限,因此制作出来的面偶粗狂、简单、有力。与神偶的精致相比较,从材料的运用和制作过程中其实已体现出了不同的审美价值。

二、题材

面偶艺术的神像一般都取自纳西东巴教中的形象,以神像,精灵为主。如东巴教中的自然神、战神、署神等形象。不同的祭祀场合捏制相应的神像,如祭祀自然神的祭署仪式中署的面偶,那就捏制自然神了。

其次为鬼像,鬼像也是东巴教在祭祀中不可或缺的道具,鬼作为被驱赶的对象,种类繁多,如在东巴教祭祀风鬼(风流鬼)、端鬼、殉情鬼等仪式中,就要捏制相应的鬼偶。

面偶还会用来制作牺牲,用来代替活的祭祀品。制作面山、面桥、面海等道具,用来引导鬼魂归去。

因此,面偶艺术捏制的题材一般包括神像、鬼像、牺牲、道具等。

三、分类

在东巴教面偶艺术的制作中,我们可以看到有些面偶捏制的很像,很真实,而有些面偶只捏了个大概,只是一个象征。因此面偶艺术从制作上可分为具象和抽象。

面偶艺术中的具象是指在造型上比较具体的某个神像或鬼像等。而抽象的面偶则只是一个代表,没有刻划具体的特征,只有一个几何状的形体作为代表,他源自于纳西族古老的木石崇拜,是一种图腾崇拜。在古时,先人没有这么好的条件,则在山中取一石或取一木,代表卢神和沈神进行祭祀和膜拜,而抽象面偶就源于古老的木石崇拜。

四、艺术特征

(一)塑造典型物象

东巴面偶的塑造中,对具有代表性的神像、鬼像都会有相对固定的大家认可的造型,如优麻、鬼王、牺牲等造像。在此对具有代表性的神、鬼、动物面偶做一个介绍。

1、 神偶:“优麻”战神

“优麻”战神是东巴教里一系列的神祗,分为“巴乌优麻”、“土赤优麻”等,在仪式中驱鬼都会用得上战神。在东巴教的神系当中,没有至上神,而是各司其职,因此这类战神种类较多,有爪类的优麻,专管瓜类的禽类,如鸡、鸭、鸟类等;有蹄类的优麻,专管长蹄的动物,如牛、羊、马、驴子等;有长着掌的优麻,专门掌管有掌的动物,如熊、虎、豹、狗等。

东巴们在祭祀时,根据要被驱赶对象的要求来捏制相应的“优麻”战神。

2、 鬼偶:鬼王冷凑

鬼王冷凑在东巴教祭祀中应用较广,如驱赶各种疾病、家庭不顺利等,只要有设立鬼寨的地方一般就会塑造此面偶。面偶的塑造为一组,中间塑造鬼王和鬼母,鬼王、鬼母身旁各围有13个小鬼的形象,小鬼的身上用青稞面打着这些小鬼的名字。

3、动物面偶:十二生肖

动物面偶一般都是十二生肖里面的动物,如虎、蛇、鸡、牛、羊等。在东巴教的祭祀中,一般会用活的动物祭祀,但不是每一个祭祀都用活物,这样就产生了替代这些活物的替身。

动物面偶在祭祀中运用非常广泛,在大小祭祀中都会出现,用于布置道场,如生老病死、婚丧娶嫁、生日、成人礼等祭祀,形象也相对稳定。可以说 十二生肖是东巴面偶艺术中比较经典常用的具有代表性的一组塑像。

(二)表现手法上的美学特征

面偶因为都是在手中捏制而成,因此较小,尺寸一般控制在10厘米至30厘米之间。由于这些面偶大多数是放置于竹筐里或盘子里的,因此每一个面偶都制作了一个比较平坦的底座,以便于放置。它具有简练、概括、抽象的美学特征。

1、具象面偶的美学特征,如图这尊面塑捏制的是东巴教的战神“土赤优麻”塑像,我们可以看到,在绘画中的战神“土赤优麻”,其特点为有老鹰的嘴巴,有大鹏鸟的翅膀,有着炯炯有神的双眼,两手拿着可以降服鬼怪的法器,整个图像威严中透露出亲和。再看看右边的这尊战神面偶雕像,只抓住了战神最为突出的嘴、眼、翅膀等最为体现战神最为突出的特征,手法简练朴实,但让人一看就知道这尊面塑就是战神“土赤优麻”。虽然省去了许多的细节,如手、脚等,对面部也没有过多的刻画,但战神的神韵依然存在,给人以憨态可掬的形象,且多了几分的艺术性,俨然就是一件艺术品。

这一手法的捏制,在东巴面偶的制作中占主体,如萨英威德、东巴什罗等神偶、鬼面偶、牺牲、精灵、道具等。特別是面偶中的十二生肖的捏制,制作的惟妙惟肖,形神具备,其制作手法也如上诉,在这就不一一赘述。

2、抽象的表现手法,这一类表现手法不具体的捏制任何具象之物。如上所表述,他是纳西古人木石图腾崇拜的延续,古人用木头和石头分别代表卢沈和沈神,在纳西东巴教中,他们是守护神。现在有些纳西人家门前,我们还会发现大门前放着块石头,实际上就是代表了守护神。在东巴教祭祀中,不方便把石头和树木搬上祭台,就捏制相应的道具来代替,实际上是木石记忆和白石崇拜在面偶中的表现。这一制作手法也没有特别的特点,捏制时有一个底座,用于放置在框中或盘子中。主体物或竖直,或呈方圆形,在形体上有些起伏变化,从审美上具有一定的观赏价值。

(三)体现民族的审美内涵

纳西人的生活基本都与东巴教仪式密不可分,每遇节气,每遇生老病死等,基本都离不开宗教仪式。

这些看似诡异的面偶艺术,在他们的眼里,其实并不诡异,每一尊神像,每一尊鬼像的后面,其实都有一个美丽的传说,这些传说已深入大众内心。如大鹏鸟,虽然在造型上他长着怪异的脸,生着一副鸟嘴,长着一对翅膀,给人一种凶恶的感觉。但在纳西人的生活中,他却是一位善良的护法神,他能把鬼怪斩杀,能给人民去除邪恶,在东巴教中就有“神鹏斗恶署”的故事,因此他受到人民的爱戴和喜爱,他不但不是令人害怕的,反而是令人敬爱的,他身上的每一处特点,都是有用的,因此,劳动人民塑造了这一形象。

所以,东巴面偶中的每一种形象都是纳西人在长期的生活中塑造出来的,他们都是生活与想象的结合,都是对生活经历的再现。

五、 面偶艺术展望

纳西东巴教面偶艺术是纳西族优秀的民族文化,在现今,我们除了挖掘出其优秀的财富外,还应在此基础上不断创新。

一方面我们可以把这些成果融入到教学当中,如装饰画、雕塑、民族工艺品的教学设计上,在此基础上,我们定有创新和发展,必然会创作出源于传统又有别于传统的新的艺术形象。

第二方面,通过研究,我们可以从旅游产品的开发上进行研究,现在丽江市场上有大量的艺术品,且具有一定的市场。如木雕、工艺品等,如果我们通过对面偶的研究,把一些造型理念和图像的设计加以改变,创生出新的艺术产品,并投放市场,必定会产生一定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并对我们的民族产品又有着继承和创新的推动作用。

参考资料:

[1] 赵世红、和品正.东巴艺术[M].昆明:云南人民美术出版社,2002:33-34.

[2] 本文图片均由张志宏提供.

作者简介:

易立平,丽江师范高等专科学校艺术系讲师。

猜你喜欢

美学特征
仝仺美学馆
根据方程特征选解法
盘中的意式美学
新型冠状病毒及其流行病学特征认识
如何表达“特征”
外婆的美学
生活美学馆
不忠诚的四个特征
抓住特征巧观察
纯白美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