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理论论据的选择原则

2015-05-30郑可菜

作文新天地(高中版) 2015年6期
关键词:梅贻琦铜板李嘉诚

郑可菜

理论论据又称“道理论据”,它不单指“名人名言”,而且指那些来源于实践,并且已被长期实践证明和检验过,断定为正确的观点,包括格言警句、俗语谚语、诗文词句、经典性的著作和权威性的言论,以及自然科学的原理、定律、公式等。这些是经过实践检验的真理,具有概括性和普遍性,可以增加论点的广度和深度,给读者以深刻印象。那么,议论文写作中我们该如何恰如其分地选择并运用好理论论据呢?

可靠性

作为论证的依据,被引用的理论材料一定要确凿可靠,不论是完整援引名人的原话,或是部分引用大意,必须记清作者是谁,不可张冠李戴。如果是引用原文,一定要完全吻合原文,不可增删原意;如果是引用大意,一定要做到对原文内容能够正确概括,做到准确可靠,切不能窜改。

如2014年浙江高考满分作文《推开门,走下去》一文中的理论论据:

我踏着达达的马蹄声,从江南无数个春天里走来,风雨兼程,任柳絮翻飞,莲花开落,我在追求,我的大学。

梅贻琦说:“所谓大学者,非大楼之谓也,大师之谓也。”千百年来无数学子在求学之路上奔波劳累,追寻着更深度的学术研究。那扇通向大学的门引无数学者向往。然而,有的人却被困于“大楼”中找不到出路,有的人沿着书香花径一路走成了大师。

文章开篇化用郑愁予《错误》诗句把以往的路与“我”的愿景作了概括,开门见山,直奔主题,紧接着引用梅贻琦的著名论断诠释大学的学术精神和教育理念,为下文议论蓄势。

不过这不是梅贻琦先生的原话。梅先生1931年12月3日到清华大学就任校长,当日在全校大会上发表了就职演说,其中说道:

“孟子说:‘所谓故国者,非谓有乔木之谓也,有世臣之谓也。我现在可以仿照说:‘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

梅先生的这段名言是将孟子对齐宣王所说的一句话略加变化而成,引用时最好不更动。但以讹传讹反使“所谓大学者,非大楼之谓也,大师之谓也”更广为人知,虽稍有出入但合于情理。但是,有的考生将“梅贻琦”写成“梅贻清”,将原话随意改动写成类似“对大学来说,大师甚于大楼”“大师成就大学精神”等,就违背理论论据选择的可靠性原则。

同时,选择、引用道理时要注意正确理解原文的精神实质,切忌断章取义。以下面二句为例:

今天像狗一样学习,明天像绅士一样生活。(哈佛校训)

天才就是99%的勤奋加上1%的灵感。(爱迪生)

经核实,所谓的各种劝谕勤勉为学的哈佛校训都是子虚乌有,哈佛大学没有校训!而爱迪生这句广为人知的名言有不为人知的后半句:“而这1%的灵感恰恰是最重要的。”这种“虚假”“断章取义”的碎片化的运用,也是我们在选择理论论据时应当深切戒备的。

针对性

引用理论材料的目的是为论证某个观点服务的,切切不可为引用而引用,在文章中牵强附会,无的放矢,架空议论。

2014年浙江高考满分作文《门后花开,一路前行》(节选):

非常喜歡女作家伍尔芙的一段话:人不应该是插在花瓶中被人观赏的静物,而是草原上随风起舞的韵律。的确如此,大学的门已经敞开,一边连接已知,一边通向未来,我们不该待在原地被动地接受未来,而应该勇敢地拥抱未来,虽然知道这充满未知的世界有太多不定数,但也要尽情享受这没有答案的人生。大学是我们学习探索的又一个人生舞台,这时我们不用再像跑马拉松一样仿佛要耗尽生命的拼搏,而是要放慢脚步,在路上寻找过去的影子,和那些曾经美丽的憧憬与愿望,让它们和现在的脚步一深一浅地融合,前往下一扇人生之门。虽然处在青黄不接的尴尬年纪,没有大人们身上的洗练,需要面对的也会是更具挑战性的任务,但我相信,只要能不断改造过去满身缺点的自我,在缓慢前行中汲取精华、充实自己,这一路将不再坎坷孤独,考验之门后面一定会是一个光明的未来。

顾拜旦说过,勇敢的成功是暴风雨过后的成功,要待到日近中天,阳光普照,玉米才会沉甸甸地挂在收获者的臂膀上。这一生,我们有很多路要走,也有很多门需要我们一一推开。

大学,是诸多门中的一扇,希望我们可以不再畏惧失败与困难,坦然面对这一切,勇敢前行。要坚信,此时的你已经历千锤百炼,接下去的每一条路,每一扇门,都会让你拥有万丈光芒的明天。

伍尔芙、顾拜旦的话语恰能精确地抓住文章的要害,这样的引用方能做到“有的放矢”。作者更从引用中发挥,将引用的内容与作文的主旨结合起来,联系实际议论,展开对大学的联想、展望与思考,并使之为议论服务,强化了自己的观点。

阐释性

阐释,意为论述、解释,在引用精当的理论材料作论据后要分析、引申、论述,不能不作分析,而一引述完就搁置了事。这样有引无证,不能充分发挥论据的作用。

福布斯2014华人富豪榜榜首获得者李嘉诚先生曾经说过:“我不会冒险去赚最后一个铜板。”何谓“最后一个铜板”?它是多米诺骨牌的最后一块,一念之差,摆错位子,顷刻间所有辛劳将前功尽弃;或是毛驴身上最后一根稻草,微不足道,却足以使强健的动物不堪重负而倒下……人,该为自己留下一点什么,或许是一点继续前进的动力,一点未知的乐趣;也该为他人留下一点什么,或许是一点给予的宽厚,一点谦卑的礼让……

文章引用李嘉诚说的“我不会冒险去赚最后一个铜板”,开宗明义,选择“多米诺骨牌”和“毛驴身上的稻草”来解释李嘉诚不赚取最后一个铜板的理由,巧妙地采用了大家都熟知的事例,以类比的方式让读者清晰地知道作者对中心观点的理解。接着进一步补充解释,引申出“人,该为自己留下一点什么”的观点,深化自己的认识。从两个层次来解释“不赚取最后一个铜板”的好处:于己,有前进的动力;于人,能留有余地。

在引用理论材料之后要环环相扣地进行合理的分析,这种分析是议论文写作中“理性思维”的起点。

再来看看下列文字对理论论据的阐释:

李嘉诚曾经说过:“我不会冒险去赚最后一个铜板。”梁山108名好汉,有多少是被逼上梁山的啊。林冲开始并没有想抛弃八十万禁军教头的头衔。高衙内夺了自己的妻子,林冲忍了;冤判被发配,林冲忍了;衙役对自己的谋害,他又忍了。直到火烧草料场,林冲实在忍无可忍了,他一狠不可收,连杀三人投奔梁山。所以,人应该像李嘉诚一样,不冒险,做一个智慧的人。

作者的中心观点为“人应该像李嘉诚一样,不冒险,做一个有智慧的人”,但在阐释的过程中,他突转至林冲是如何被逼上梁山的,因为缺少必要的过渡阐释,材料断裂,致使因果失当。作者的本意是以“高衙内之不智慧”来反衬“李嘉诚之智慧”,但已被失当的表达所消解了。

简明性

引用理论材料不仅仅是作依据、佐证,其根本目的是证明观点的正确。引述之外,更重要的是对观点的进一步阐述和推导并论证。如果引用过多的理论材料,以引代论,效果会适得其反。一是本末倒置,作者放弃了自己论证的职责,失去了写作的意义;二是论证无力,作者以大量篇幅引用名人名言,等于向读者告白自己无力说理,只得求助于权威的言论。

不妨看看2011年浙江省高考高分作文《我的时间》(节选)的“针对性”引用:

给时光的生命,而不是给生命时光。帕斯卡如是说。

正如周国平在《时间》中论道,我们站在时间与空间的交汇点上,我们徘徊于永恒与瞬间的交轨处。时间是这样一个永远无法触摸的抽象,却又这样真实地存在,一如哲學中所提到的“我们都是矛盾的结合体”。

瞬间无法停留,永恒不可企及。我该如何在时光的隧道中缓缓滑行,不致落后也不致刺眼伤人?

诗人曾被认为是时间的记录者,他们在笔下记录春夏秋冬,四时更替。然而,他们越是奋力,就越像是挣扎,在时间里摆脱时间。

这样的时间没有生命,我要我的时间有生命的痕迹。

在孩子的世界里,时间是无穷无尽的。曾经,我也一度拥有永恒,在生命中绽放美丽,但却是曾经。

身前身后,在历史长河中起起伏伏,成功人士一浪推一浪。古人陈涉佣耕立下鸿鹄之志,喊出“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的石破天惊,成就自己在时光中的生命。今有初中文化的何祥美成为射击神手点燃时光中生命的异彩纷呈;也有海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以梦为马,在夕阳的壮烈中完成自己同样壮烈的生命。

然而,他们的成功很难复制,因为时间在变,万物在变,一个人成功的路子也在变。

此文节录部分引述有四处之多,但读来不觉得赘余,是因为这四句简明而又恰到好处,都是在为“论点”服务。可谓是撒盐入水,不着痕迹,有力地论证了“他们的成功很难复制,因为时间在变,万物在变,一个人成功的路子也在变”的论点。如果每一处都大段大段地引述而不加分析,其论证效果定然适得其反。因为,议论文的旨归始终不是“引”而是“议”与“论”,这一点是写作时要完全明晰的。

猜你喜欢

梅贻琦铜板李嘉诚
The enhanced aerosol deposition by bipolar corona discharge arrays
李嘉诚的能源投资分析及启示
十个铜板
十个铜板
想起李嘉诚的快乐
波谱法在覆铜板及印制电路板研究中的应用
我的江湖,还未褪色 李嘉诚:不被逆转的神话
梅贻琦的“落荒而逃”
落荒而逃的梅贻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