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诗词题跋”和“洋为中用”论潘天寿的创新思想
2015-05-30林立
林立
摘 要:作为20世纪的绘画大师,潘天寿的画风充盈着强悍有力的现代意识,他还很注重中国画“以线为主”这一特点,结合自身深厚的功力融书法之长,用笔果断而精练,强悍而有度。题跋更是藏豪放坚劲之力于含蓄朴拙之中,具有雄健、刚直、凝练的特点。“洋为中用”是潘天寿绘画创新的另一方面。他提倡取长补短,学习西方绘画的长处和精华,他的创新意识和当代意义是值得学习和探讨的。
关键词:绘画;诗词题跋;洋为中用
作为20世纪的绘画大师,潘天寿的画风充盈着强悍有力的现代意识,他的花鸟画历来追求生气、野气;山水画注重山川的传神及寓意。因此他的作品真诚而朴实,具有创造性,作品中洋溢着内在的精神美。此外,他还很注重中国画“以线为主”这一特点,结合自身深厚的功力融书法之长,用笔果断而精练,强悍而有度。题跋更是藏豪放坚劲之力于含蓄朴拙之中,具有雄健、刚直、凝练的特点。“洋为中用”是潘天寿绘画创新的另一方面。他提倡取长补短,学习西方绘画的长处和精华,他的创新意识和当代意义是值得学习和探讨的。
一、在诗词题跋中彰显画家个性语言
时代不同,思想感情也起了变化,花鸟画本身没有思想性,而作者的艺术思想和感情在绘画作品中往往起着主要作用。有的山水花鸟画题材是老一套的,但在大师潘天寿的绘画作品中却以“诗词题跋”的形式体现新意和新的思想内容。这也是他对现实把握和思考的一种个性折射,把个性的独立思考与艺术表现以题款的形式传达出来,这样可以赋予作品更高的艺术价值和魅力,也正是以诗词题跋这种个性语言来宣说自己的思考和情感,才使我们可以体会到大师深层心灵的律动与延伸。
中国画是集诗、书、画、印为一体的独特的艺术形式。诗词题跋以及书法、印章的使用极大地增加了中国绘画在艺术性上的广度和深度,同时也是构成国画装饰性的重要因素。中国画题款到清代有了高度的发展,一些长于文辞、书法的画家,就经常把长篇的诗文题跋搬到画面上来,以增画之光彩。题款美也因此形成世界绘画史上的一种特殊形式。潘天寿曾指出中国人讲取舍,讲处理,以白纸为背景,计白当黑,不拘泥于死板的真实性,可以在空白的地方题字、写诗,这样不会感到不和谐。诗词题跋突破了画面的局限性,启发人的联想,写在画上又好看,正好互为补充,相得益彰。在他的作品《露气》中有这样几句题跋:“参观早稻丰收,见村边池塘中芙蕖壮苗,如华岳峰下玉井中所植者,至为可爱。归后既写此以为纪念,但限于幅画,未能得粗豪蓬勃之致,奈何。”作画动机以题跋的形式写在画面上,为自己不画早稻画荷花加以说明,这种画上题诗的形式犹如山水得风而鸣得雨而润,把画所不能及的用诗去补救以说明画意。此外,还可以通过题诗增加构图的均衡感使创作富有新意。这幅作品之所以如此受欢迎,我认为应该归功于潘天寿自己的独特个性、丰富的经验以及审美意识。在具备这几个条件的前提下,他选择了自己十分敏感的题材,创造出与自己特殊的心理结构相对应的一种特殊形式,从而表达了自己对民族、社会和自然的独特思考和发现。他的作品为什么具有激动人心的美感力量呢?那是因为他具有敏锐而深邃的独特眼光。从美学理论来考察,画家的真情实感必须是主体的独特个性过滤后的真实,是画家把客观世界心灵化、生命化的真实,做到这样,就预示着朝着画家的个性化创作风格迈进了一大步。这些都从潘天寿的诗词题跋中得到了很好的证明。在20世纪画坛中这样的画家还有齐白石、吴昌硕等。在自然和社会中处处有画材,处处有诗,只有像他们这些富有创新意识的先辈们才能把平凡的题材转变成优秀的绘画作品和诗文。
在20世纪的画坛中,吴昌硕曾说过“一个画家要懂得诗词题跋,这样画的意境就高。”正所谓在画中配合诗词、书法,如做菜时放点调料使人感到有刺激性增加食欲。因为仅仅通过绘画表达人的思想、情怀和才气是有限的,而诗文题跋表达人的思想、情怀和才气是无限的。潘天寿在这一点上把握得很好,他曾在《铁石帆运图》上题道:“无穷煤铁千山里,浩荡烟帆飞运来”,深刻点明了深山藏富的主题。很难推测潘先生是先有主题还是画完以后为了适应时代加的题字。此图除了这14个字用古拙质朴、刚柔相济的隶体书题成,又用奇逸雄迈、刚劲飞动的行书写了二款:“偶以八尺笺两纸作烟帆飞运图,景物不多而幅画殊宽,因运人秃笔以宽置,而后自视,深觉一笔一墨间无处不现粗鲁矣,奈何。”另一款为:“新安江铜官铁矿石以帆船下运,有此意境。”似乎这些题款是在为画注释,这幅潘天寿创作颠峰时期的代表作由此而生。使我深刻感悟到潘老的创新思想与创作理念是源于他根据中国画的特色,而不愿顺应当时人们的习惯思维,不随大流,不愿画传统中国畫不入画的题材却含蓄地在题跋上有所提示,来充分彰显他的绘画风格和个性魅力。这与当时那些红旗招展、振臂高呼的作品相比,深刻说明了潘先生的绘画保持了中国画的意境、气韵、格调,充分体现出他的创新思想与当代意义。
二、辨证地看待“洋为中用”以求创新
学习西方绘画的长处和精华,不断充实民族绘画的不足,是潘天寿绘画创新思想的另一个方面。中华民族是一个善于学习的民族,具有海纳百川的宽阔胸怀和吸收融合异质文化的优良传统。在对外来艺术的借鉴方面,徐悲鸿和林风眠二人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他们均力图借助西方艺术改革传统中国绘画,使之具有现代感。面对和东方绘画艺术有着不少差别的西方文化,潘天寿在两者比较研究之上主张发展中国绘画艺术。他始终坚持一个观点:接受外来的文化一定要结合本国的民族精神。他曾经说过:“我国的油画、版画、雕塑等,原是外来艺术,现在都在互相切磋,探讨民族化……只要今后努力不懈,深入研究民族风格,同时吸收外来的营养,把中国的和西洋的很好结合起来,可能形成一种很好很高的民族绘画。”由此可见潘天寿是在深入学习民族传统文化的同时把西方好的文化精髓吸收进来,为我国的绘画艺术增添新的营养,从而促进我国民族绘画艺术不断向前发展。潘天寿认为西方绘画的长处有两点:一是造型能力强,二是色彩丰富。他深刻地认识到,当时的人物画创新之所以比山水花鸟来容易,正是因为当时画人物画的很多都是从西画转到中国画上的,他们具有扎实的素描、速写的基本功。
他认为思想守旧的人,不愿意学习西方的绘画精华,不知道取长补短,不懂得吸收西方文化为中国画所用的思想是不对的。他主张从艺术的基本原理探讨西洋画的特点,如果与本民族的艺术特点协调一致是可以拿来学习借鉴的,这样既不会妨碍艺术性,又可以使艺术性提高增强。他深知中西画各有自身产生的社会背景与历史条件,各有自己的最高成就,不能互相取代。他还形象地比喻,它们就好比两座高峰,对峙于欧亚大陆之间。二者之间可以互取所长,来增加两峰的高度和宽度,然而它们也不能随便地吸收,否则将失去各自的独特风格。因此,要精心选择和扬弃,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潘先生的这些思想使我深刻领悟到老人家的胸襟、学问与涵养,他虽然有着民族文化价值的自觉,但并不排斥外来的文化,他认为“外来的思想是国民艺术的滋补品”,坚持接受外来文化要和本国的民族精神相结合。因为西方文化艺术毕竟是丰富多彩的,我们需要辨证地看待,“洋为中用”就是要在立足于本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基础上,学习西方现代文化新思想和文化艺术新思维,吸收那些有利于发展自己文化的东西。例如,学习他们严谨的造型能力与丰富的色彩艺术,但不能时装破烂一块捡,正如潘先生所说:“时代不同了,我们提倡向外国学习,学习他们先进的有用的东西,又不主张囫囵吞枣,什么都学。”这话是有道理的,因为在保持自身民族风格的基础上可以把传统的技法和西方绘画的某些长处合理地结合起来,从而产生一种全新的形式、方法和国画韵味。这就要画家们打破固步自封的旧观念,广采博识,取别人之长为我所用,以求突破创新,创造出更好的绘画作品。
三、结语
学习潘天寿的绘画理论与艺术特色,对我们今后的绘画创作是大有帮助的。我认为在当前的绘画创作中主流绘画是很健康的,但也有一些作品缺少精神性的内涵,出现制作化、概念化、个人化的倾向,不少作品出现“邪、甜、俗、赖”的审美取向,缺乏写意精神的高昂,忽略笔墨的精妙把握,因此,我们的画家需要大力提高精神境界,培养崇高人格,使创作言之有物,内涵丰富。从精神和表现方法两方面提升品质,学习和借鉴老一辈画家和国内外先进的创新意识和创作理念,反复从生活中寻觅发现令自己感动的东西,激起创作的灵感,从而提炼概括才能创作出打动人们心灵的绘画作品。另外,在学习和临习潘天寿作品的同时,我深刻感悟到要用“平常心”来培养良好的绘画创作心态。因为拥有“平常心”的画家能更好地关注个体最真实朴素的内心感受和物象内在的单纯生命力,与物象产生交流与共鸣。历代画家都注重保持一颗“平常心”,用单纯自然的造型和用色表现万物朴素纯真的生命力,给予我们在画中分享幸福和感悟的空间,才不会有曲高和寡的距离感。
潘天寿站得高看得远,他的绘画作品不但保持了中国画的意境、气韵、格调,还具有创新意识。在近20年中,关于潘天寿的艺术研究成果颇丰,大家普遍认为他是“真正自觉地从中国画内部发现问题,并提出自己方案的优秀画家”。他继承了文人画的优秀传统却改變了文人画的传统图式,体现了峥嵘壮阔的时代精神。他的画风充盈着强悍有力的现代意识,是我们民族的精神财富,其当下意义不可低估。因此我们要发扬老一辈的优良传统,在坚持保留民族传统的同时,提高创新意识和创作理念。为更好地学习中国画打下坚实的基础,对未来中国画的发展前景应充满信心。
参考文献:
[1] 潘天寿纪念馆选编.潘天寿研究[M].浙江: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1997.
[2] 潘公凯.20世纪中国大师画论书系——潘天寿[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2001.
[3] 杨成寅,林文霞.中国书画名家画语图解——潘天寿[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7.
[4] 中央美术学院美术史系中国美术史教研室.中国美术简史[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4.
作者单位:
枣庄市实验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