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美术创作中“技”与“道”的关系

2015-05-30杨露

美与时代·美术学刊 2015年6期
关键词:道家技法境界

摘 要: 以“道”为中心是美术创作中的基本思想,“技”是“道”的哲学思想的具体体现。“技”与“道”对美术创作的影响是相辅相成,相互作用和促进的。技法是伴随着“道”的审美趣味的不断发展而日趋成熟的,正是因为“技”的不断成熟,才会促进“道”的升华。两者是辩证统一的,不能过度重视强调一方。过分强调技艺就会忽视美术创作的精神思想内涵,忽略技艺方面的提高也是不行的。“技”和“道”要同时达到一定的高度,才是美术创作中的最高境界。

关键词:美术创作;技艺;道

一、美术创作中“技”的定义以及地位与作用

在美术创作中,“技”可以狭义地理解为绘画创作过程中的各种技法。“技”是技能、技巧、技法,“道”需要在一定“技”的基础上才能得到很好的展现,两者是密切相关的。不是在技外见道,而是在技之中见道。

画家的审美取向以及个人性情决定了画家在美术创作过程中选择绘画的创作技法,从而使得画家的作品具有自己的独特风格。画家由于个人的兴趣爱好和艺术修养的不同,因此在描述同一事物时所采用的技法也是不同的。

“技”与“道”是密切相关的。要想达到“道”的境界,就不能仅仅停留在技术层面上,而是要在技术高超娴熟的基础上加以超越。高超的技艺不仅在于苦练技巧,更重要的是对“道”的修炼。由“技”上升为“道”的境界,对技巧进行突破和超越,提出更高的要求。

有些道家思想的审美取向被画家明显地强化,甚至推到一定的高度,而有些道家思想的审美取向又被画家明显地弱化,甚至是忽略。

中国绘画创作很长一段时期以来更多地是注重“技”层面上的东西,错误地将美术创作看成一种技能、技巧,这样便导致了许多“技”的学习和运用变得没有目的和意义,这样创作出来的美术作品是没有思想内涵的。而目前有许多画家在进行美术创作时仍然崇尚单纯的技法方面的提升,忽视对于精神和哲学观念的“道”的追求,使得“技”的表现停留在美术作品的表面上,缺失了文化深层的美。当今,中国美术审美意识的状态是对“技”的重视程度大于“道”,我们需要重新回归到“技”与“道”的和谐上。

在画家美术创作的过程中,“技”并不是绘画追求的最终目的而只是为了达到“道”,提技入道,“道”是“技”的升华。“技”达到高度的自由,就能超越实用功利的境界,进入审美的境界。美术创作中的“技”是指绘画过程中所涉及到的表现内容、表现形式、表现技巧和绘画语言等,是绘画过程中的具体问题,是绘画面貌具体呈现的制约性前提,是绘画技术层面上的中心问题。

在美术创作中,中国画尤其是中国山水画十分强调笔墨,笔墨决定着绘画意境的营造与画面气韵的传达。笔墨技法既是造型手段和符号,同时又具有独立的笔墨精神。当美术创作中的笔墨由绘画层面上的形式与技法的表达上升到画家心灵与性情的表现的时候,它就蕴含了深刻丰富的哲学味道。所呈现的丰富变化,每一个相对的审美范畴的对立统一,都充满了道家的玄妙。

在绘画或者学习绘画的过程中,获得绘画技巧来自两个方面:师古人与师造化。就是一方面要向具有高度绘画成就的画家学习,另一方面还要从大自然中汲取营养,观察体悟山川造化的神韵内美。

画家自身的艺术修养根底深厚,则情感饱满真挚,并经时间的积累而酝酿成熟,所作图画才能妙合自然,显天地之美,提笔作画的时候,自然的灵气不期而至,奇思妙想便泉涌而出。

二、美术创作中“道”的定义以及地位与作用

绘画因道而生,生而媚道,画的就是一个“道”。不是简单的描摹、再现物体,而是要以看得见的物为载体画看不見的道。美术创作中的道不是一种法则和程式,而是一种境界,所以绘画其实是一个悟“道”的过程。

“道”在美术创作中的作用最直观、最浅显易懂。随着技法的不断娴熟,绘画作品的精神层面也会不断提高。最重要的是在创作过程中,一边精进技艺一边开拓视野提高修养。当技法的娴熟达到一定的层面时,画家本人就会自觉或者不自觉地上升到“道”的层次上来。

画有道,道法自然。历来士大夫崇尚文人画,讲究品味高妙,气韵生动,提笔挥毫,不求物趣,逸笔草草,彰显了画道的精髓。画家想要达到迹简意淡、真趣自然的艺术境界,需要提高自身的见识修养。除了提高技法,还需要领悟一些道家思想,提高个人的修养和品味,成就自己的人格魅力,才能步入美术创作的佳境。

绘画艺术精神层面的内容,是“内美”,是由画家综合学养深藏在画面之内、笔墨之外的艺术境界。画家的艺术审美思想和艺术审美取向,都是源自于道家的哲学体系。美术创作的境界折射着道家哲学思想的精髓,笔墨形态富于道家的哲学意趣。美术创作的主体是画家与道家思想在“心灵”上的契合,从道家角度来说,道家思想的根本宗旨就是重自然、弃人为,重智慧、轻知识,强调心与自然同化,追求天人合一。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家在艺术审美上主张“素朴而天下莫能之争美”,追求原始的自然的素朴。

在道家的影响下,美术创作就是通过一个变化的形式,表现自然的节奏与旋律,而不是对自然的逼真模仿。以虚灵超变的笔墨点线演绎着对事物本真的理解,所表现的精神深沉静默地与自然合为一体。

在道家看来,人类的知识是永远无法理解“道”的,而理解“道”则意味着首先放弃知识,以把注意力完全集中在对自然的观察与揭示“道”的特性上。这种对于自然的细致观察和强烈的神秘主义倾向,奠定了中国艺术的创作基础,并使艺术家投身到创作中去。处于“道”之中的艺术家,用艺术形式去表现本质,而且,在这种表现过程中,艺术不仅仅是艺术,更是人生的形式和存在方式。

三、“技”与“道”在美术创作中的辩证统一关系

“技”与“道”对美术创作的影响是相辅相成,相互作用和促进的。技法是伴随着“道”的审美趣味的不断发展而日趋成熟的,正是因为“技”的不断成熟,才会促进“道”的升华。两者是辩证统一的,不能过度重视强调一方。过分强调技艺就会忽视美术创作的精神思想内涵,忽略技艺方面的提高也是不行的。“技”和“道”要同时达到一定的高度,才是美术创作中的最高境界。

在这里,内在生命意识实际上已经完全超越了审美的价值观念,而最纯粹的审美价值观念却正是在这种超越中得到了最灿烂的表现。所以,在美术创作中,依靠的并不是精密的高超的技巧,而是整体性、生命意味、自然意识、形式与表现之间的深刻全面的协调以及无限超越的灵性。

道家美学注重灵感、妙悟方面的问题,而往往把艺术中受限制的、消极的因素摒弃。把艺术引进了自身之内,使之不仅是靠长年累月的苦学才能得到的东西,更关键的是它是艺术家知道的东西,或是从某种人格、风度中自发产生的。

因为以“道”为原则来设定,就可以打破个人主义与本位价值哲学,而使“心”与自然同化成一体,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对“道”的最终领悟,必须依托于“技艺”让“道”可以呈显出来。道家并不反对“技”,只是反对那些不含“道”的“技”。道家所追求的“道”与一个画家所呈现出来的最高艺术精神,在本质上是完全相同的,只是用不同的技艺操作方式来显示道的所在。美术创作中需要在“技”中显现“道”,而不是“道”在“技”外或“技”外见“道”。

“道”指的是一种高超的自由创超的精神享受和境界,停留在纯技术层面上的技巧与上升到“道”境界的“技”其精神内涵是不同的。美术创作中一个好的作品不在于技术的本身,而在于由技术上升到“道”带来的精神享受。进技于道应是画家自己的体会、经验,只重视技法是不可取的。

在中国艺术美学中,道家思想对于美术创作的影响,在于顺应本然生命。艺术表现的生命为本然生命,可以通过体验“道”的途径,寻得生命深处的自然与自由,并且可以摆脱技艺所带来的局限,进入到一个绝对自由的境界之中。

四、结语

时代的变化,也不断改变着美术创作中“技”与“道”思想的不断融合和彼此相互影响,两者是在一个辩证统一的关系中不断发展前进的,“技”与“道”共同促进了中国绘画的艺术性发展。

美术创作本身就是以反映现实生活,抒发自己感受和性情為目的的一种艺术活动,是一种长期的精神劳动。画家为了获取创作的源泉,必须深入生活,具有一定的艺术修养和丰富的艺术创作实践。画家的人生经历、学识技法等艺术修养当然也决定着对道家思想的吸收程度。

如果画家在美术创作的过程中能够很好地把“技”与“道”的精髓并和自身的艺术修养结合起来,就能够用自己的审美趣味去创作一些能够表达自己情感的物象形态出来。

参考文献:

[1] 刘墨.中国画论与中国美学[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杜,2006.

[2] 陈延.道法自然:美术创作与艺术观念[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

[3] 初中海.一道.论道:初中海教学论稿集[M].北京:中国书店,2014.

[4] 陈传席.中国绘画美学史[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杜,2002.

[5] 彭修银,刘建蓉.中国画美学探骊[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

[6] 王永亮.中国画与道家思想[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7.

[7] 徐复观.中国艺术精神[M].沈阳:春风文艺出版社,1987.

作者简介:

杨露,扬州大学美术与设计学院研究生。研究方向:装饰美术。

猜你喜欢

道家技法境界
三重“境界” 让宣讲回味无穷
品“境界”
例析三角恒等变换的三种技法
漫画道家思想
精通拍摄技法
技法只是书法的一部分
漫画道家思想
牢记道家养生“十不过”
慎独的境界
荒诞化叙事的荒诞技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