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探寻笔墨根基

2015-05-30刘强

美与时代·美术学刊 2015年6期
关键词:根基意蕴笔墨

摘 要:笔墨在中国画中有其独特的地位和价值,本文尝试对笔墨价值进行分层界定,明确各层价值的由来,分析各层价值间的联系,探讨笔墨内蕴与笔墨形式的关系,在此基础上明确笔墨内涵的根基所在。

关键词:笔墨;分层;意蕴;根基

上世纪末吴冠中和张仃曾先后发表了“笔墨等于零”和“守住中国画的底线”两个对立性观点,这场围绕笔墨展开的讨论最终深化为一场激烈的学术论辩。[1]如何看待笔墨以及笔墨在当代环境下如何发展是关系到中国画前途的重大课题,对笔墨这一概念作何种认定是研究此一课题的基础。

一、笔墨价值的分层次界定

笔墨,从物质材料的角度看就是毛笔和墨水的结合,毛笔和墨水首先就是作为绘画工具呈现在创作者面前,这是笔墨存在的物质基础,可视为第一层价值,即其工具性;笔墨的第二层价值作为传达媒介而呈现,是指毛笔与墨水组合使用的各种方法和技巧以及达到的各种效果,而不包含由视觉效果所引发的任何延伸意义,不涉及创作主体的任何主观意念和情愫;笔墨的第三层价值由创作主体主导,是由创作主体注入到笔墨这一传达媒介中的所有主观因素,生成笔墨内蕴;笔墨的第四层价值作为接受媒介而呈现,指欣赏主体通过对作品中内含创作主体主观因素的笔墨形式进行直觉观照而获得的感受和联想。

二、笔墨各层价值间的联系

以上我们明确了笔墨各层价值的界定范围,下面将以开篇提到的吴张之争为引分析笔墨各层价值之间的联系。吴冠中只把笔墨看作工具和手段,“我认为,脱离了具体画面的孤立的笔墨,其价值等于零……笔墨只是奴才,它绝对奴役与作者思想情绪的表达”。[2]吴冠中否认笔墨的独立价值,不认可笔墨的恒定评价标准,只把笔墨看作手段,认为笔墨全为表现感情服务。这种把笔墨概念限定在技巧层面的观念正对应了笔墨价值的前两层。而在张仃则说,“一幅好的中国画要素很多,但是基本的一条就是笔墨。由于笔墨这最后一道底线的存在,使我们在西学东渐的狂潮中仍然对中国画没有失去识别能力和评价标准”[3] ,强调中国画的文化属性,这属于笔墨价值第三层的内容;强调笔墨是中国画的重要评价标准,这对应笔墨价值的第四层,笔墨俨然涵盖了所有的四层价值。那么问题就是,笔墨价值的第一层和第二层是如何延伸到第三层和第四层的?

笔墨的第一层价值决定了毛笔和墨水不同于其他绘画媒材的独特性,毛笔与墨水的这种物质特性决定了与之相对应的使用方法和技巧,这些方法和技巧即笔墨的第二层价值,是使用毛笔和墨水进行创作的前提。笔墨价值的第一层和第二层为第三层提供了必备的条件,即物质特性和表现手段,但第三层价值的核心并不在这些必备条件当中,而在于创作主体,笔墨的内蕴正是由于创作主体的主观参与才变得丰满起来,那么笔墨之中的这些主观因素是如何被注入的呢?创作主体经历了一个类似爬楼梯的过程:第一步,明确认识毛笔、墨水、宣纸的物质特性;第二步,熟练掌握毛笔、墨水、宣纸的综合运用技巧;第三步,在前两步的基础上消除自身与毛笔、墨水、宣纸的对立,使毛笔和墨水像自己的手足一样可以自然使用,我们可以将创作比喻为走路,这样毛笔和墨水可以视为腿脚,宣纸可以视为道路,走路时我们只需要关注往哪里走,腿脚自然迈步向前,创作中亦只需关注表达意象,相应的笔墨形式自然生成,在这种状态①中创作主体就可以自然而然地将自己的主观意念顺畅无碍地注入到作品的笔墨形式之中,如此笔墨的第三层价值便实现了。此后,内含创作者主观因素的笔墨形式将作为艺术作品中的重要部分来到欣赏者面前,欣赏主体依据自身条件对作品中的笔墨形式进行品读。至此,笔墨的四层价值全部得以实现。

三、笔墨形式与文化意蕴的关系

以上通过分层的方法解析笔墨旨在把笔墨中的主观因素独立出来,理清笔墨内涵中意蕴与形式之间的关系,进而探寻笔墨丰富内涵的根基所在。“自形成笔墨观念的唐代以来,笔墨本身和对笔墨的阐释不断发展,这种发展是一种在继承中有所修正,不断精致、丰富和体系化的过程。”[4] 在此漫长的过程当中,笔墨表达形式的发展和对笔墨的种种阐释逐步取得了越来越紧密的联系,来自于创作主体的文化意蕴日益落实到了笔墨之中,笔墨形式与文化意蕴的联系日趋紧密,进而不可分割,进而什么样的笔墨形式对应什么样的文化意蕴逐步成为对等式链接,近乎固定地确定下来,至此,一种便捷的运用方式产生了:既然笔墨形式与文化意蕴之间形成了对等式关系,那么无论想体现何种文化意蕴,只需学习其所对应的笔墨形式即可,这似乎是一条捷径,但却发生了本末倒置的根本性错误。作品完成以后,其笔墨形式与所含的文化意蕴固然密不可分,但必须明确,这是经历了创作过程以后的结果,作品中笔墨形式所包含的文化意蕴来自于创作主体,而非其自身所具备。创作主体在文化意蕴的生成过程中起着决定性主导作用,而创作主体的个性因素必然会在此生成过程中发挥不可估量的影响,由此,什么样的笔墨形式对应什么样的文化意蕴必然以创作主体的个性为前提。笔墨形式中的任何经典样式都有其创作者,任何样式与其所对应的文化意蕴之间都横列着此创作者的个性,后学者若是对经典样式采取直接学习的方式,则因个性差别而不可避免地会发生效果上的偏失。例如,倪瓒画中笔墨形式所传达的意蕴就可以说具有唯一性,其笔墨形式与其意蕴之间具有明显的对应关系,但后世学习之人从未有达其意蕴者,因为创作主体的主观因素一旦稍有偏差便无法对接,更何况主观因素包含复杂的方方面面。我们可以将这些主观因素分为两个方面:个人因素和环境因素,创作过程是创作主体主观参与的一种状态,因而个人因素必为主导,环境因素只能通过对个人因素施加影响进而融为一体以进入作品之中②,因此,无论何种笔墨形式所对应的文化意蕴,其来源的核心都是此笔墨形式原创者的个人因素,由此,创作主体个性方面的影响就决定了笔墨形式具有唯一性,既有的筆墨形式与其所对应的独特意蕴具有不可复制性。创作者的个人修养是笔墨意蕴赖以存在的核心基础。

四、笔墨根基

长期以来,笔墨形式与文化意蕴紧密联系,将二者分而视之有利于我们重新审视笔墨内涵,把着重点从笔墨形式转移到画家修养上。“我国三百年来,因过分重视笔墨趣味,而忽视作品中所表现的人生意境,以至两皆堕退,尤以画论方面的堕退为甚。”[5]对笔墨的重视停留在形式层面上就必然导致对笔墨背后人生意境的忽视,而笔墨意蕴的来源正是创作者的主观因素,在主观因素之中人生境界必居核心,因而人生境界的下滑又导致笔墨意蕴的倒退,形成恶性循环。

通过对笔墨形式的研习来领悟文化意蕴固然是学习传统笔墨的重要手段和必经过程,但也只能作为一项辅助性学习手段,从已有笔墨形式中领悟其内在意蕴的逆推式學习不可能完全取得文化意蕴自然生成的效果,顺流而下③才是自然之道,笔墨的发展必以中国画画家的修养为根基。“艺术是人生重要修养手段之一;而艺术最高境界的达到,却又有待于人格自身的不断完成。”[5] 艺术与人生境界相互影响,共同进退。笔墨作为中国画的构成要素,必植根于人生修养之中,一方面,笔墨内蕴来自于人生修养,另一方面,对笔墨的领悟和研习又有助于人生修养的提高,二者相辅相成。黄宾虹就是切实践行的典型代表,其笔墨成就以其人生境界为根基,其几十年对笔墨的领悟和研习近乎一个修道的过程,与人生经历交相渗透,不断提高人生境界。

笔墨是承载中国画文化意蕴的基本元素,而把笔墨内涵引申得越是玄妙就越是不利于我们看清传统的根本,笼统的笔墨观念极易导致笔墨意蕴流于形式化,沉溺于笔墨形式所具有的趣味必然挤压文化意蕴的中心地位,若如此,笔墨的没落就不可避免,清四王末流之弊即由此而生。将笔墨意蕴从笔墨形式中剥离出来是当前重新审视笔墨的应有态度,画家群体对中华文化的领会是笔墨不断发展的深层动力,只要此动力不竭,笔墨的发展自然顺理成章,就好比种树,④皆自然之道。

注释:

①创作者的这种状态并非高不可及,首先有一个自然生成的限定范围,就像我们能用手拿起一本书却拿不起一辆卡车一样;其次,创作主体所掌握的笔墨形式重在对应满足其表达意念的要求,而不需要熟练掌握笔墨形式所涵盖的所有内容,就像长跑运动员所进行的日常训练不同于举重运动员的训练项目一样。

②环境因素必然要通过影响创作者才能影响到艺术作品,创作者的个人因素在此间接影响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我们可以简单勾画这一过程:环境因素、个人因素、艺术作品。个人因素居于核心地位,对艺术作品起决定性作用,并接受环境因素的影响。

③通过固有的某种笔墨形式领会其内在意蕴为“逆”,将文化意蕴注入到笔墨形式之中为“顺”。

④柳宗元在《种树郭橐驼传》中记述“橐驼非能使木寿且孳也,能顺木之天以致其性焉尔”。要想树长得好,关键还在根上,把树根维护好,树自会依性生发,人为的干预枝叶生长只会起到妨碍作用。笔墨的发展具有同样道理,画家修养是根,笔墨形式是枝叶。

参考文献:

[1] 刘凯.二十世纪末美术界“张吴之争”分析与研究[J].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 (3).

[2] 韩小蕙.我为什么说笔墨等于零——访吴冠中[J].美术,1999(7).

[3] 张仃.守住中国画的底线[J].美术,1999(3).

[4] 郎绍君.笔墨问题答客问(下)——兼评“笔墨等于零”诸论[J].美术观察,2000(8).

[5] 徐复观.中国艺术精神[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作者简介:

刘强,曲阜师范大学美术学院,2013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国画(山水)。

猜你喜欢

根基意蕴笔墨
笔墨童年
夯实法律的道德根基
历史课点评的意蕴
健康是“五福”的根基
论秦观词的感伤意蕴
致中和 扎稳根基再出发
意蕴难求
坚守农化制造业根基
《马嵬》(其二)颔联意蕴辨
为练笔墨才写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