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唐诗宋词选读》注释献疑(三则)

2015-05-30姜楠

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 2015年6期
关键词:全唐诗桃花扇黄鹂

姜楠

一、今宵剩把银釭照

苏教版选修教材《唐诗宋词选读》80页注释(8)“剩(jin)把”:尽管拿着。“剩”同“尽”,尽管。今按:把“剩”训为“尽”,肇始于张相《诗词曲语辞汇释》,其曰:胜,甚辞,犹真也;尽也;颇也;多也。胜字亦作剩。司空图《白菊》诗“黄鹂啭后谁同听,白菊开时且胜过。”胜过,犹云尽过也。欧阳修《蝶恋花》词:“老去风情应不到,凭君剩把芳尊倒。”剩把,尽把也。晏几道《鹧鸪天》词:“今宵剩把银釭照,犹恐相逢是梦中。”义同上。以上三例中的“剩”字,张相均训为“尽”,这似乎也讲得通,但是,如果把这三处的“剩”(胜)解释为“多”、“频”,上下文语意呼应更紧凑。“剩”为“多”、“频”义的例子在唐宋诗文中不胜枚举,我利用网上的电脑检索系统检索“剩”字,在《全唐诗》中得例111处,在《全宋诗》中得620例,在《全宋词》中得230例,兹举这三种书中义项为“多”、“频”的语例如下:

不少语例为对文结构,“剩”与“多”对举,其义亦为“多”,如《全唐诗》卷二十九“剩结茱萸枝,多擘秋莲的。独自有波光,彩囊盛不得。”《全唐诗》卷四百四十一“恋水多临坐,辞花剩绕行。最怜新岸柳,手种未全成。”《全宋词》卷二方岳“君莫笑、闲忙棋得势。也莫笑、浮湛鱼得计。胸次老,雪崔嵬。付老夫、小小鸬鹚杓,尽诸公、衮衮凤凰台。且容侬,多种竹,剩栽梅。”

其次,与“多”意思相近的词对举,也是“多”、“频”、“全”、“都”、“尽”等义。如:《全唐诗》卷二百“晚岁宦情薄,行军欢宴疏。相逢剩取醉,身外尽空虚。”《全宋词》卷二辛弃疾“寿酒同斟喜有余。朱颜却对白髭须。两人百岁恰乘除。婚嫁剩添儿女拜,平安频拆外家书。年年堂上寿星图。”

再次,是与“多”相反的词对举,也是“多”、“频”义,如:《全宋词》卷一柳永“惯怜惜。饶心性,镇厌厌多病,柳腰花态娇无力。早是乍清减,别后忍教愁寂。记取盟言,少孜煎、剩好将息。遇佳景、临风对月,事须时恁相忆。”《全宋词》卷六陈造“空想像,剩惊嗟。梦云从此漫天涯。二年得趁花前约,潘鬓缘愁恐更华。”

“剩”之单用,其义“多”、“频”等义者,唐宋诗词中其例甚多:

《全唐诗》卷一百九十九“为君取醉酒剩沽。醉争酒盏相喧呼,忽忆咸阳旧酒徒。”卷二百零八“别恨双溪急,留欢五马迟。回舟映沙屿,未远剩相思。”

《全宋词》有:《全宋词》卷一柳永“阎罗大伯曾教来,道人生、但不须烦恼。遇良辰,当美景,追欢买笑。剩活取百十年,只恁厮好。若限满、鬼使来追,待倩个、掩通著到。”晏殊“乐秋天。晚荷花缀露珠圆。风日好,数行新雁贴寒烟。银簧调脆管,琼柱拨清弦。捧觥船。一声声、齐唱太平年。人生百岁,离别易,会逢难。无事日,剩呼宾友启芳筵。星霜催绿鬓,风露损朱颜。惜清欢。又何妨、沈醉玉尊前”。

排比用例是训诂常用的方法,从众多的用例中提取意义,是逻辑上的归纳法。有了充足的材料,采用正确的方法加以归纳,这样提取出的义项,就可以相对准确些。《全宋词》卷二郭应祥有“剩把烛花高照,频教舞袖轻翻。笛声幽咽鼓声喧,却恨更筹苦短。”“剩把烛花高照”句式和意象与“今宵剩把银釭照”一句几乎如出一辙,“剩”“频”对举,意思也相同,可谓铁证。

其实,“剩”的“多”“频”等义不仅可以通过排比语例归纳得出,而且也可通过探求语源找到确切的解释。《广韵·证韵》:“剩,剩长也。”东西有了“多余”,当然也就有了“多”的意思。本来,张相把“今宵剩把银釭照”的“剩”训为“尽”并无大错,但是《唐诗宋词选读》的编者们说“剩”同“尽(jin)”,把“剩”读作“jin”,讲成是“尽”的通假字或古今字,那就大错特错了。

二、舞低杨柳楼心月,歌尽桃花扇底风

教材80页注5“舞低杨柳楼心月”:舞腰越弯越低,使她感到挂在柳梢、照到楼中的的月儿也随着下沉。注6“歌尽桃花扇底风”:歌喉越来越高而急促,使她觉得拿在手中的桃花扇也跟不上那快速的节拍。这样的注释驴头不对马嘴,让人啼笑皆非。其实,“舞低杨柳楼心月,歌尽桃花扇底风。”两句紧承上面的宴会描写,以工整精巧的对句描绘歌舞盛况。“舞低杨柳楼心月”,意谓挂在柳梢、照亮楼心的明月在酣舞中渐渐沉落;“歌尽桃花扇底风”一句,吴世昌先生认为,桃花扇,是歌舞所用团扇,一面画有桃花,另一面即书曲牌名目,征歌者就目点唱,歌女依点倚声。善歌或美色者客所竞赏,歌尽扇上曲名矣。风,既指自然界的风,也双关《国风》之“风”。因此,这句的意思是:歌女已经唱完扇上所列的歌曲。这样的说法,很有道理。这两句巧妙地写出了纵歌狂舞,通宵达旦,整个宴会热烈而欢乐的氛围。

三、除非问取黄鹂

教材80页注3“唤取”:呼唤。取,语助词,犹“着”。下阕“问取”的“取”与此相同。注4“问取黄鹂”:向黄鹂打听。黄鹂随春而来,应知其去向,故要向黄鹂打听。问取,询问、打听。这样的注释前后不一、自相矛盾,既然说“取”是语助词,犹“着”,那“唤取”、“问取”就该译作“唤着”、“问着”,而不能译成“呼唤”、“询问”和“打听”了。按:这条注释的前半段话,其实是抄自张相《诗词曲语辞汇释》,但是没有抄完整。《诗词曲语辞汇释》“取”字条目下说:“取,语助词,犹着也;得也。”张相的《诗词曲语辞汇释》初版于50年代初,对于俗语词的研究,有着筚路蓝缕之功。但是囿于种种局限,这本书未能达到尽善尽美。仅就“取”字来说,顾学颉、王学奇在《元曲释词》里认为,“取”,随文见义,这就比张相的结论更合理更准确,而王云路的《中古诗歌附加式双音词举例》一文,更是从理论高度归纳和完善了中古诗歌附加式双音词的一般规律,她指出:六朝时期“取”在单音节动词之后是有实义的,应视为平列结构。后来,这一结构发生了变化,“取”可以与众多的单音节动词相结合,具有广泛的适应性,因而表义成分越来越小,表音功用日益明显,逐步虚化为附加成分。

★作者单位:江苏泰州市田家炳实验中学。

猜你喜欢

全唐诗桃花扇黄鹂
好的作风从哪里来
两只黄鹂
孔聘之《桃花扇》與史實并未乖離考論
问黄鹂
《桃花扇》的真实结局
《桃花扇》的真实结局
《全唐诗》里的中秋节俗(节选)
自媒体探索路上的“两个黄鹂”
唐代筝曲的风格及其美学意蕴
基于数据库的唐诗宋词对比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