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边疆古城建档保护的思考
2015-05-30胡莹
胡莹
摘要:随着城市化进程蔓延与全球温室效应恶化,建设性破坏与自然灾害破坏对边疆古城的侵蚀正在加速。为了维护边疆古城在现代的生存,对边疆古城进行建档保护迫在眉睫。本文通过对边疆古城建档必要性与意义、范围进行分析,提出开展建档保护的具体实施对策。
关键词:边疆古城建档遗产保护
Abstract: Along with the spread of Urban? ization and deteriorate of Global-warming ef? fects, the erosion towards remote historical towns from constructive destroy and natural disaster destruction have been speeding. In order to protect and maintain the contempo? rary survival of remote historical towns, it seems urgent and necessary to create files in order to establish better preservation. This pa? per casted the specific strategy of how to es? tablish the kind preservation by analyzing the necessity and meaning, extension and practi? cal progress of creating the historical files.
Key words: remote historical towns; cre? ate files; heritage protection
我国各地在朝着城市化方向加速迈进的同时,代表着传统基层文化风貌的建筑格局却在逐渐消失。作为见证了人类文明发展与进步的产物,城市最理想的状态除了经济快速增长之外,更应符合人性化生存与发展的需要,具有独特的人文特质和精神内蕴。[1]由此,当大量古迹、建筑、街区在城市改造、更新中遭遇前所未有的建设性破坏时,作为保护人文遗产的“城市记忆”[2]工程的开展不能过于滞后。
云南省地处边疆,有很多独具民族文化特色的古城,在城市化建设火热开展之际,及时抢救这些人文遗产的愿望变得更加迫切。笔者认为可借鉴档案学知识、通过建档的方式长久保护这些遗产。其中本文所指的边疆古城集中分布于形成时代久远且民族文化丰富,但经济欠发达的边疆地区。对边疆古城建档是指在借助现代技术,并整合分散于官方机构或民间等处现有资源的基础上,将反映边疆古城自然与人文风貌的内容生成为多种载体的档案,并通过档案工作流程进行管理,将古城衍生的特色人文传统永久地留存与传承下来,最终实现遗产保护的目的。
一、边疆古城建档的必要性与意义
相对开展各直辖市与省会城市的“城市记忆”工程而言,针对我国边疆地区古城的保护工程则存在太多空白。薄弱的物质基础配合丰富生动的人文资源,加之各类建设性破坏以及密集型的灾害侵袭,使得边疆古城生存处境艰难。因此,对其保护应走一条提升理论关注与学术探讨并存的道路。[3]
我国边疆地区有很多极富民族特色与文化内涵的古城,由于建设性破坏与自然灾害的侵袭,为数众多的古城还未建档就惨遭毁灭。例如,位于云南省迪庆州香格里拉县建塘镇的独克宗古城,是一座始建于唐朝、距今1300多年的藏民群居性建筑遗址,但2014年1月11日的一场大火,使古城内大量文物、古迹遭受损毁的同时,也使得古城旧貌难以在短时间内恢复。
从图1中[4]可以看到独克宗古城经历火灾之后损毁严重,由于此前对其从未做过系统全面的建档工作,因此对其的修复工作将异常困难。
此外,城市化进程给边疆古城带来的建设性破坏也逐渐导致我国各地“千城一面”,边疆古城在此冲击下,整体布局基本上丧失了传统建筑群文化内涵的精髓。图2拍摄于云南省迪庆州香格里拉市城区,很多建筑系新建而成,整条街道上夹杂着很多与内地城市无异的楼房,整体风格显得十分不和谐,当地文化风格也因此并未得以体现。
边疆古城在诸如软硬件水平等方面与内地有着较大差异,照搬照抄“城市记忆”工程的做法并不科学。笔者认为,可通过为边疆古城建档的方式来实现对古城物质与精神资源的双重保护。借助建档方式实施保护至少有三个方面的优势:第一,建档能够明确古城资源保护主体的工作职责。边疆古城大多缺乏专管部门,城建部门着眼于未来,文物部门关注于实体,[5]档案部门可以发挥专业优势,承前启后地运用专业知识、双管齐下地保护古城具体的物质与精神资源。第二,建档能够提升档案事业参与社会发展的深度与广度。为边疆古城资源建档,不仅丰富了档案信息资源,鼓励新技术运用于保护环节,也促进了多样化档案编纂成果的产出。这些成果对社会公众认识、了解与践行古城资源保护提供了大量素材。第三,建档能够整合与构建古城保护与规划发展的信息平台。由档案部门收集保护的古城资源信息可以与城建、文物等部门整合共享,有利于为古城长远保护与规划发展提供可靠的数据支持。[6]
二、边疆古城建档的范围
从总体上看,边疆古城作为一个整体,需要得到全方位的保护;但边疆古城又是由不同建筑群、街区等零散部件组成的集合,且有关边疆古城的信息已有部分收藏于各类机构、部门或个人手中,因此,建档范围的划分应先于实施。
边疆古城建档范围至少可以按照四个宏观标准框定。首先,按照保护对象主客观形式划分。边疆古城资源由物质资源与精神资源两大部分组成,物质资源包括诸如地形地貌、森林水道、山脉小径、历史建筑、民俗街区、居民住宅以及建筑街区规模、尺寸大小、建筑风格、建筑材料等一切可见的有形对象,精神资源包括诸如物质资源所承载的价值观念、建构思维以及生活方式等一切潜在的无形对象。[7]其次,按照保护对象相关档案资源的现存状况划分。边疆古城建档不仅要对尚未收集的对象进行新建,还应关注现有保藏状况,为避免浪费与节约成本,对分散于他处的档案资料应通过征集或复印等方式获取。再次,按照保护对象形成时间划分。边疆古城内的物质资源形成时间先后有别,即使是同一个历史年代建造的房屋和街道,也极有可能因灾害或修缮等原因而出现维护性建设,因此,一味简单地追求“原址”,或彻底抛弃“翻新”都是不可行的,需要审时度势地灵活处理。最后,按照保护对象形成者划分。边疆古城内的物质资源除了官方属性的一部分之外,其他更多地都由民间形成。民间群众作为形成者的古城物质资源是古城民俗文化赖以生存的根本,这就要求建档时客观公正且全面系统,这样才能确保真实的历史印象铭记于心。
鉴于宏观来源的多元化,边疆古城的新建档案可视为微观建档范围最主要的构成部分,而社会征集、相关部门复印则可视为辅助部分,二者共同构成完整的边疆古城档案体系。
三、边疆古城建档的实施
(一)建档前期准备工作
该阶段的工作需要由档案部门来确定建档对象,并做出系统规划和部署,根据建档对象的范围,明确收集已有资源与新建档案的比例,划分建档顺序。由于建档对象的多元类型与多样分布,档案部门可分成三个步骤来推动收集工作:第一,档案部门内部的准备。边疆古城大多处于经济欠发达地区,文化事业缺乏经费的现实一定程度上制约着工作的开展,因此,应自上而下在档案部门树立信心,这样不仅能够改善“档案工作就是保管好档案”的狭隘工作意识,还能实现“档案参与社会活动是双赢尝试”的工作目标。第二,档案部门号召社会各方参与。边疆古城建档工作仅凭档案部门一己之力难以完成,故档案部门可在准备阶段积极开展宣传,鼓励社会各方参与。例如,通过联合城建部门汇总以往保存的古城档案资料,拓宽社会捐赠渠道等方式,实现边疆古城档案的齐全完备。第三,选择有效的征集方式。档案部门可在其官网上开设专门窗口,说明建档思想与征集方法,接受社会公众的建档推荐及捐赠;还可联合主流媒体宣传,并采取诸如推荐、寻找、评选等方式锁定各期建档对象;也可整合社会团体及与档案部门有业务往来的机构,如城建、图书馆、博物馆及高校等技术力量,参与建档收集。
(二)建档中期实践工作
收集完毕后,需由档案部门联合城建及文物等部门,通过鉴定确定最终的归档对象。在鉴定时,还应考虑整体与局部间以及档案绝对价值与相对价值间的关系。鉴于传统“定性”分析法实用性较弱的现实,为避免偏差,应借助“定量”分析法计算归档价值的大小。待边疆古城档案鉴定完成后,档案部门可根据建档对象载体类型及记录内容等属性进行整理分类。不同于传统文书档案,边疆古城档案属于文化遗产组成部分,笔者认为可采取“年度——类型——载体”的分类法来划分层次。如图3所示。
图3说明建档后可形成以纸质类、电子类、照片类及声像类为主要载体形式的边疆古城档案,鉴于基层部门硬件不足以支持不同载体存放不同库房的情况,笔者认为,可将除电子类载体之外的其他载体档案存放在一起,而电子类档案则存储于计算机数据库内。每份档案编目均需记录其对应的电子存储信息,并做好档案载体及数目的登记,今后还可逐步对档案进行标准化全文数据采录。
(三)建档后期保护工作
1.构建部门之间的联动合作机制。档案部门建档不仅是抢在各种破坏来临前,借助各种方式将古城的鲜活面貌记录并保存下来,更重要的是为了通过开发这些数据信息服务民生。因此,建立边疆古城档案资源不是档案部门工作之末,而是古城可持续性建设之始。部门间合作平台的建立,可破除档案部门相对封闭的工作作风,有助于丰富边疆古城档案载体类型以便大力挖掘编纂信息,为档案数据信息的流动服务与循环利用提供实现的空间。
2.借助服务外包方式,运用大数据服务城市建设与发展。近年来,我国省级档案部门陆续开展特色馆藏数据库的建设工程。以云南省档案馆为例,目前已建成了以“云南特色文化档案数据库”为基础的五个子库,它们分别是“云南特有少数民族库”、“云南土司世系库”、“南洋华侨机工名录库”、“滇军抗战阵亡将士名录库”以及“云南陆军讲武堂名录库”,这些数据库资源能以全面系统且可靠完整的信息服务本地文化建设。因此,边疆古城档案数据资源也可整合成古城信息共享数据库平台并为古城保护事业提供文化服务。同时,考虑到边疆地区档案部门的软硬件条件,可以借助服务外包,严格遵照法律法规的要求,将不涉密的古城档案交由竞标后有实力的服务公司。笔者了解到我国目前已有不少能够提供文档托管与服务的科技公司,这些公司的服务目标恰好能填补边疆地区档案部门保护工作中缺失的技术支持。这种参与能充分提升大数据服务于城市建设与发展的社会认同,[8]有助于大数据参与边疆古城建设与发展的良性循环。
3.树立差异化与标准化并存的保护理念。边疆古城的保护工作,从建档之初便需引入标准化工作理念。城建部门及文物部门库房内的古城资料,需按标准化规范进行数字化转存。对边疆古城内的建筑、街区、楼台等细节内容以及人文风貌进行记录,都需标准化规范指导。同时,对记录资源的管理与存储也离不开标准化规范的参考。此外,经标准化处理的边疆古城档案在信息开发利用时,需针对个性化的服务导向,树立差异化与标准化并存的保护与服务理念。
4.强化档案部门的保护意识及业务效能。档案部门开展边疆古城服务型保护工作,其好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档案工作人员的意识与态度。据笔者长期调查所知,从全国层面看,档案工作人员总体专业化程度不高,工作重点主要侧重于“将档案保管好”,开发利用进展缓慢;从边疆基层看,档案工作人员除了存在上述不足之外,还存在诸如专业知识更新滞后、与外部交流机会较少、工作积极性不足以及对本职工作认同感偏低等现实问题。这些长期存在的工作意识短期内很难被扭转,基于此边疆古城档案信息的共享与面向社会的提供服务工作极有可能沦为“一纸空文”,而完善档案馆际间的帮扶机制与统筹明确档案馆内部任务分工则势在必行。
*本文为2013年云南省社科基金项目《云南省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突发自然灾害的档案应急保护机制研究》(项目号:QN2013058)的阶段性研究成果之一。
注释及参考文献:
[1]薛匡勇.城市记忆工程及其走向探析[J].浙江档案,2012(12):10.
[2] [7]赵淑梅.档案部门在城市记忆工程中的作用[J].兰台世界,2012(5):16.
[3] [5]丁华东,崔明.“城市记忆工程”:档案部门传承与建构社会记忆的亮点工程[J].档案学研究,2010(1):44.
[4]《新华网:消失的地平线:香格里拉独克宗古城火灾前后》[EB/OL]. [2015-03-08].http://news.xinhuanet. com/local/2014-01/19/c_126025846.htm.
[6]潘连根,屠剑虹.城市记忆工程与城建档案工作[J].浙江档案,2011(2):17-19.
[8]刘守华.留住城市记忆,我们大有可为——“档案与城市记忆”论坛综述[J].中国档案,2008(1):16-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