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畜禽散养监测数据看生态建设对东阳农村的影响
2015-05-30吴洪平
吴洪平
自世纪之交以来,浙江省深入推动生态文明建设,从“绿色浙江”、“生态浙江”到“美丽浙江”,生态文明建设理念十余年一脉相承。在此基础上,2014年5月,浙江省委十三届五次全会提出建设“两美”浙江的决定,给农村生态建设带来了显著变化。国家统计局东阳调查队对浙江省东阳市生猪、家禽各15个调查村150户散养户进行了三年多的跟踪监测调查,调查数据也反映了浙江农村生态建设的新变化。
一、畜禽散养固定监测调查户三年数据情况
(一)生猪监测情况。浙江省东阳市生猪散养户样本所在15个生猪调查村,共有农业生产总户数4839户,2014年底生猪饲养户289户,饲养率仅6%。2012年初被调查的150户生猪饲养户,至2014年底减至89户,减少了40.7%。2012年全年出栏生猪291头、2013年出栏259头、2014年出栏225头,减少趋势明显。从各年一季度末存栏数情况图(图一)也可以看出明显的下降走势。
(二)家禽监测情况。浙江省东阳市家禽散养户样本所在15个家禽调查村,共有农业生产总户数4589户,2014年底家禽饲养户632户,饲养率为13.8%,略高于生猪饲养率。2012年初被调查的150户家禽饲养户,至2014年底减至109户,减少了27.3%。2012年全年出栏家禽787只、2013年出栏706只、2014年出栏655只,减少趋势也很明显,各年一季度末存栏数情况详见图二。
二、畜禽散养户减少原因分析
(一)东阳市大力推进农村环境整治限制了畜禽散养。2014年,东阳市委市政府提出,加快提升农村基础设施水平,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全面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农村社会文明程度,让农村成为农民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同时加大了“三改一拆”、“五水共治”推进力度,有效地削减了畜禽养殖规模,压缩了畜禽养殖区域,并对畜禽废弃物进行有效的治理,使东阳的水环境和农村生态环境有了极大的改善。随着工作的不断扩大,旧住宅区、临时棚等违法建筑的拆除,许多畜禽散养户响应政府的号召,配合村内规划整治,主动放弃了畜禽散养。
(二)农村居民卫生健康意识的提高而放弃了传统散养方式。畜禽养殖污染是当前农村环境污染的重要方面,随着农村地区居住条件的不断改变,创建全国卫生城市的推动,农村地区村民的环境卫生保护意识越来越强。为了配合“三改一拆”、“五水共治”, 农村污水处理、农村垃圾专项整治等行动,各村相继出台了乡规民约,约定畜禽必须圈养。以前乡村随处可见的鸡鸭,如今少了,特别是道路上的鸡鸭粪便已了无踪影,江、河源头水源也更加清洁了。在对非饲养户进行调查访问时,首先回答的是“太脏、卫生差”而停止饲养。另外,“禽流感”等的流行也使得村民们更加关注健康而减少传统的畜禽散养。
(三)农村居民注重经济效益而调整了种植业、养殖业结构。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农民对市场经济有了更全面的了解,种什么、养什么,主要是看经济效益。农作物种植也是以经济效益为参考,如稻谷的种植以日常消费量而定,玉米已转向收获嫩玉米作蔬菜,以获得更大效益,绿肥因为费工费时没有效益已基本不种,蔬菜、水果、西瓜、甘蔗等经济作物正在逐年扩大,而玉米、绿肥正是畜禽散养所需饲料。随着种植业、养殖业结构的调整,承包耕地的减少,玉米、番薯等农作物的种植面积随之减少,畜禽饲料来源也就少了,仅仅依靠剩菜剩饭喂养是不够的,而要购买粮食喂养又不划算,因此放弃了畜禽饲养。
(四)农村居民收入多元化,传统经济收入比重下降是农村经济发展的体现。据农村住户调查资料,东阳市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从2004年的6422元,到2012年的15008元,增长了133.7%,农村经济发展迅速。从收入结构分析中可以看出,传统农业收入占总收入的比重,2004年为13%,2012年为12.1%,下降了0.9个百分点。而工资性收入占总收入的比重,2004年为24.1%,2012年为32%,上升了7.9个百分点,农村居民收入呈现多元化发展。而畜牧业生产则从分散经营逐步向规模化经营转变,当年家家户户的畜牧业生产景象早已不再。畜牧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也持续下降,如2004年21.7%、2012年17.7%、2014年14.8%。畜禽散养户的减少,是畜牧业产值占比下降的一个重要因素。
三、进一步做好农村生态建设的建议
(一)加快推进畜禽标准化生产建设。随着畜禽散养户的逐年减少,标准化规模养殖是现代畜牧业的发展方向。据畜牧局提供的资料,全市2014年生猪出栏13.9万头,其中规模户出栏9.59万头,占69%,家禽出栏68.45万只,其中规模户出栏37.52万只,占54.8%,规模化程度仍然偏低,而且远远满足不了需求。就生猪而言,全年生产猪肉仅1042.5万公斤,而全市83万常住人口,按照人均每天0.05公斤消费量计算,需要猪肉1515万公斤,缺口达三分之一。因此我们要在“三改一拆”行动的基础上,坚持耕地保护制度,合理安排畜禽养殖设施用地,按照“畜禽良种化、养殖设施化、生产规范化、防疫制度化、粪污处理无害化”的要求,加大政策支持引导力度。要特别重视畜禽养殖污染的无害化处理,因地制宜推广生态种养结合模式,支持发展种养一体的绿色循环农业和建设符合环保标准的集中养殖小区,实现粪污资源化利用,建立健全畜禽标准化生产体系,大力推进标准化规模养殖。
(二)加强散养户管理和教育。畜禽散养数量在逐年减少是顺应社会经济发展的一种良性趋势,受农村传统饲养习惯等因素的影响,畜禽散养仍将作为畜禽产品市场供应的补充在小范围持续经营。建议有关部门建立全市统一的畜禽散养户养殖档案,包括卫生消毒制度、卫生防疫制度、兽药使用记录、饲料和饲料添加剂使用记录、消毒记录、免疫记录、诊疗记录、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记录等,散养户签订承诺书。对不具备继续散养条件,卫生环境脏乱差的散养户限期整改,仍不符合条件的坚决予以取缔。
(三)抓好畜牧散养和卫生防疫工作。建设如何解决畜禽散养和改善宜居环境的矛盾,成为村庄管理的一项重要工作。建议推广畜禽圈养,以减少蚊蝇、鼠虫的滋生。禽类散养户对于禽流感预防知识掌握得不够全面和透彻,饲养家禽主要是为了自己食用。许多散养户认为鸭子、鹅不会传播禽流感,在饲养的全过程中没有任何防护措施。以上暴露的问题是疫情隐患及死角。建议有关部门指导畜禽散养户进行严格消毒,做好场区及周围环境卫生工作。各村可以利用村规民约,建立奖惩制度,切实提高全民卫生健康意识。如东阳市六石街道蟠松村后头塘,春节前开展了环境卫生整治,要求村民将鸡鸭圈养做好疫苗注射工作,并对做得好的村民给予50元、100元的奖励,得到村民们的积极配合。
(作者单位:国家统计局东阳调查队)
责任编辑:洪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