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农村宅基地退出的研究综述
2015-05-30王阿燕
王阿燕
摘要:文章采用历史文献法和对比分析法梳理近些年来我国农村宅基地退出的已有研究成果,为进一步的研究奠定基础并明确方向。目前已有的研究对农村宅基地退出的影响因素与农户退出意愿、退出机制、退出补偿等方面进行了归纳和分析,这些方面既取得了一定进展,但也还有大量问题有待深入研究。
关键词:宅基地退出;机制;补偿
一、问题的提出
目前,我国正处于城市化的快速发展阶段,农村宅基地流转十分普遍,各地区流转形式多样,土地流转乱象较多。有些地方,政府对宅基地流转进行了引导,将宅基地的退出作为农户进行流转的一种选择。宅基地的退出有利于提高农村宅基地的使用率,同时对缓解城市化进程中土地资源紧张的局面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如何建立合理的宅基地退出机制,引导有意愿的农户退出宅基地,使土地资源得到有效配置,已成为当前政府部门亟需解决的问题,学术界也对此进行了大量的研究。本文的目的是梳理宅基地退出的已有研究成果,为进一步的研究奠定基础并明确方向。
二、我国农村宅基地退出的相关研究
宅基地退出是我国农村土地制度的特定概念,具有一定的中国特色。对于宅基地的研究,国外主要是基于市场机制解决市场失灵导致资源无效配置方法的研究,对宅基地退出问题的研究相对较少,因此难以直接寻找到适合的参考和借鉴。
国内学者对宅基地流转相关问题进行了大量研究,本文主要从三大方面对宅基地退出的相关研究进行综述,并指出不足点,以期为农村宅基地退出的研究和创新提供参考和借鉴。
(一)宅基地退出的意愿与影响因素研究
笔者认为农村宅基地退出是指农户在政府相关政策指引下自愿放弃其所获得的农村宅基地使用权或申请要求,这是一种政府引导行为,不具有强制性。当然,这其中隐含着一个假设条件,即农户是“理性经济人”,农民是否愿意退出宅基地或宅基地申请,关键在于他们对宅基地退出前后收益—成本比较的预期,这是农民自身博弈的过程,力求得到一个满意解。
学者们主要采用 logistic、probit模型分析这些因素对宅基地退出的影响,通过定量分析法来研究各个因素对农户宅基地退出意愿的影响力,并在此基础上初步设计农村宅基地退出机制,具体情况见表1。
关于宅基地退出意愿与影响因素的研究,大多数学者都只研究外在的因素,对于农户来讲,很少有学者能够对他们的心理、性格等进行分析。选取的研究因素较为单一,对于宏观和微观结合的因素分析较少,没有全方位予以考虑。
(二)宅基地退出机制研究
各学者根据宅基地退出中的主要障碍构建了不同的退出机制。其目的都是为了盘活农村闲置和粗放利用的宅基地资源,显化农村宅基地资源、资产、资本属性,实现农村土地资源的节约集约利用等。
黄星(2009)通过分析当前宅基地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成因,提出建立有效的宅基地退出利益导向机制。张德松(2009)从新农村建设的角度出发,提出了疏堵并重,强调政策引导的激励作用。欧阳安蛟等(2009)、周军辉等(2011)表示宅基地退出机制的建立应针对不同的对象采取不同的措施。他们将宅基地退出的对象分成了三类,并针对每一类制定了不同的退出机制。赵海锋(2013) 则根据浙江省的实际情况,提出应建立起以“激励机制”、“约束机制”及其他相关配套制度为核心的退出机制。
目前,学术界研究主要集中在宏观层面退出机制的构建,基本上是对宅基地的退出提出一些宏观的制度构架,结合微观农户层面的制度构建较少,要真正地指导各级政府制定针对性政策还需进一步深化研究。
(三)宅基地退出的补偿研究
宅基地退出补偿就是为了保证农民宅基地用益物权的实现,有利于农村闲置、低效利用、超标面积等宅基地的退出,减少和制止宅基地浪费,促进农村土地的集约节约利用。从全国各地的实践来看,目前宅基地退出的补偿方式主要可以概括为三类:建设性补偿、实物补偿和货币补偿。学者们大多基于农户受偿意愿对此进行研究。
1. 从补偿主体角度来研究
徐小峰(2012)明确指出农村宅基地退出补偿按照“谁受益、谁补偿”原则,补偿主体可以是代表国家的地方政府、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企业或个体经济人。
2. 从补偿对象角度来研究
叶海明(2009)提出对主动拆除旧宅并交出空闲宅基地的农村村民,地方政府或集体经济组织可以按其住房和宅基地给予适当的货币补偿。而徐小峰、胡银根等(2011)则认为应对自愿退出的农户和“拆旧建新”中愿意使用标准面积的宅基地的农户进行补偿。
3. 从补偿方式角度来研究
(1)可以采取不同方式进行补偿
韩康、肖钢(2008)、张德松(2009)认为应当对宅基地退出实行经济补偿或奖罚机制。徐小峰等(2011)则认为农民退出宅基地时,补偿方式可以是一次性补偿也可以是永久收益分配权补偿。蔡国立、徐小峰(2012)认为在各地的宅基地退出与补偿实践中,宅基地置换可采取宅基地换房、宅基地换宅基地和宅基地换货币三种模式。程春丽(2014)提出宅基地退出补偿有现金、实物补偿、建设性补偿三种方式。
(2)建立宅基地评估机制进行补偿
陈丽娜、尹奇(2013)从效率和公平的角度提出了要构建科学合理的宅基地评估机制,为宅基地退出补偿标准提供科学依据,促进宅基地的有效退出和保障农民的合法权益。程春丽(2014)在提出三种补偿方式时,对此进行了深入分析,并指出要引入农村房地产评估,以补偿为引力,以整理规划为推力,加快引导农村宅基地自动退出。
(3)采用货币方式进行补偿
近几年来,在宅基地退出补偿中一些学者突破了现有的研究成果,基于模型测算提出了货币补偿方式。许恒周(2012)等主要基于宅基地对农民发挥的主要功能来确定补偿测算模型,测算出农户退出宅基地的平均受偿意愿。
由此可见,对宅基地退出补偿方面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补偿方式上。根据各地宅基地退出与补偿实践总结出了多种补偿方式,其中对实物补偿和建设性补偿的研究相对来说较为成熟;而对于货币补偿方式,虽然近两三年来也引起了不少学者的关注,但研究仍然较少。
三、结语
近年来,国内学者对于宅基地退出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宅基地退出的影响因素与农户退出意愿、退出机制、退出补偿等问题上。以上研究虽都取得了一定成果,但在研究中也存在一些不足。第一,现存的研究文献,对于农户退出宅基地意愿及影响因素的研究有理论方面的一些成果,但是选取的研究因素较为单一,没能全方位予以考虑,所以在后续的研究中应该更为全面地进行实证研究。第二,对于宅基地退出机制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宏观层面机制的构建,结合微观农户层面的制度构建较少,要真正地指导各级政府制定针对性政策还需进一步深入研究。第三,对于退出的补偿方式应更加深入具体地对货币补偿进行实证研究,增强其可操作性。
参考文献:
[1]周丙娟,饶盼.基于农户视角下的宅基地退出意愿实证分析[J].江西农业学报,2014(04).
[2]徐小峰,胡银根,何安琪,等.基于Logistic模型的农民宅基地退出意愿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12(31).
[3]赵海锋.基于农户意愿视角的宅基地退出机制研究——以浙江省为例[D].浙江财经学院,2013.
[4]张长春,王慧敏,于秋玲,等.基于Logistic模型的农户退出宅基地意愿影响因素——以河北省为例[J].江苏农业科学,2013(02).
[5]杨玉珍.城市内层边缘区农户宅基地腾退影响因素研究——基于河南省6地市33个自然村的调查[J].中国土地科学,2013(09).
[6]张苗,陈银蓉,孙帅.农村闲置宅基地农户退出意愿及其影响因素——以山东省莱芜市高庄街道办事处为例[J].国土资源科技管理,2014(02).
[7]陈霄.农民宅基地退出意愿的影响因素——基于重庆市“两翼”地区1012 户农户的实证分析[J].中国农村观察,2012(03).
[8]许恒周.基于农户受偿意愿的宅基地退出补偿及影响因素分析——以山东省临清市为例[J].中国土地科学,2012(10).
[9]黄贻芳.农户参与宅基地退出的影响因素分析——以重庆市梁平县为例[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03).
[10]李杰.雨花区农村宅基地流转影响因素分析[D].湖南农业大学,2011.
[11]严燕,杨庆媛,张陌林,等.非农就业对农户土地退出意愿影响的实证研究[J].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2(06).
[12]胡峰.农村宅基地使用权流转的影响因素分析[D].华中农业大学,2008.
[13]黄星.建立宅基地退出机制的思考[J].国土资源导刊,2009(06).
[14]张德松.关于建立健全宅基地退出机制的探讨[J].浙江国土资源,2009(10).
[15]欧阳安蚊,蔡锋铭,陈立定.农村宅基地退出机制建立探讨[J].中国土地学,2009(10).
[16]周军辉,唐琰,孙浩.基于城乡统筹的宅基地流转与退出机制研究[J].现代商贸工业,2011(01).
[17]徐小峰.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区农村宅基地退出补偿研究——以湖北省鄂州市为例[D].华中农业大学,2012.
[18]徐小峰,胡银根,魏西云,等.农村宅基地退出与补偿的几点思考[J].国土资源情报,2011(08).
[19]韩康,肖钢.积极探索建立有中国特色的农村宅基地市场——启动农村宅基地市场化改革研究[J].理论前沿,2008(13).
[20]蔡国立,徐小峰.地方宅基地退出与补偿典型模式梳理与评价[N].国土资源情报,2012(07).
[21]陈丽娜,尹奇.宅基地退出:兼顾效率与公平的补偿标准[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3(11).
[22]程春丽.农村宅基地退出补偿与利益机制构建探析[J].农村经济,2014(01).
(作者单位: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城市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