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学生写作的心理障碍及对策
2015-05-30蓝洪生
蓝洪生
一提到写作文,学生就怕。学生为什么怕写作文,经过我们的调查和深层次的分析发现,学生对写作普遍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这些心理障碍得不到重视和合理疏导,在一定程度上直接导致了目前作文教学的低效。如何正确认识当前学生写作心理状况,遏制和减缓学生写作心理障碍产生,是当前作文教学值得关注的一个重要问题。
一、初中学生写作心理障碍的主要表现
1.畏难与自卑的心理。
调查表明,学生最喜欢的作业是抄写和阅读,最不喜欢的作业就是写作。为什么呢?因为抄写基本不用思考,阅读不但轻松,还能从中获得愉悦的享受。写作则不同,写作要“动脑”,完成一篇作文是件复杂的脑力劳动,需要花费很多的时间和精力,从审题、构思、下笔成稿到修改都很累人,所以学生“最不喜欢”“最怕”。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劳而无功”,什么意思?就是学生辛辛苦苦写出的作品得不到好评,非佳作。因为老师在作文评改时有一套“标准”:字数(600字以上)立意(深刻)选材(新颖)结构(完整)情感(丰富)语言(优美)……用这些标准一衡量,自己的作文全是毛病,再加上,老师提供作为“范本”的优秀作文或满分作文,更让学生自愧不如,信心全无。在呵护与赞美声中长大的这个时代独生子女,怎么经得起如此“打击”,别说那些本来就怕写的学生,就是一些原本觉得自己还行的学生,也渐写渐怕。
2.厌倦与被动的心理。
学生恨不得一个学期都不要上作文课,但是每次考试又都要考作文,于是乎,学生是又怕又恨又不得不写。每次作文,几乎是在老师再三催促或威逼下完成。在作文教学中,语文老师变得“面目可憎”。最近网上流行的一篇学生习作《二十年后的我》:今天天气不错,我和老婆带着一对可爱的儿女环游世界。突然,路边冲出一个浑身恶臭、满脸污秽、无家可归的老太太。天啊!她竟然是我二十年前的语文老师!暂不去讨论这篇习作的真假,从学生写作心理的角度不难发现,这个学生已“厌”屋及乌,因为讨厌写作、痛恨写作而视那些“催逼”其写作的语文老师为“浑身恶臭”了。
3.功利与盲从的心理。
虽然不喜欢写甚至不想写,但没人敢“不写”。因为考试有分数。那怎么办?于是乎,学生的写作就不再是真正意义上的写作了,成为获取分数的一种手段或工具。在这种功利思想的驱使下,学生甚至于老师不钻研写作之道,而精于考试之道,盲从于各种所谓的写作技法(其实质就是应试技法)。比如套题作文、“馅饼”作文、“宿构”作文,认为写作文不如背作文,把“满分”作文、好词好句、好开头结尾背下来,考试时“灵活”运用。写作文就是为了迎合老师,不惜编造一些感人的情节或坎坷经历,取悦老师获取分数。
二、针对写作心理障碍,提高作文教学有效性的策略
学生的写作心理障碍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教师必须正确认识,并采取有效措施。我们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减缓或遏制学生写作心理障碍的发生,合理疏导已经产生的心理障碍,以提高作文教学的有效性。
1.正确认识写作与作文教学,减少师源性心理伤害。
学校里,对学生心理及行为影响最大的人就是老师,如果老师的思想或行为不当,就会给学生带来相应的误导,学生也会因此走入困境,产生心理障碍。比如对写作认识的偏差,如果老师对写作没有正确的认识,也急功近利,就会助长学生为考试为分数的心理,学生写作窄化,必然陷入写作窘境。潘新和教授认为,写作是一种精神创造,写作目的是达成“人的确证”。从写作本身来说,写作就是言说,就是表现,言说欲和表现欲是人的原欲,是生命的本能。而我们的写作教学就是唤醒和呵护这种生命本能。如果能基于这样的认识,我们在作文评改时,就不会拿所谓的“标准”来丈量学生的作文,而更多地是去发现亮点,唤醒和呵护学生写作的欲望。初中生“能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达自己的见闻、体验和想法”(见《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修订版)》)就很好了,语文教师切不可轻易拿一些“立意深刻”、“语言优美”等等高标准来要求学生、评判学生以至于伤害学生。
2.激发学生写作动机,变被动为主动。
第斯多惠认为:“教学艺术的本质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
从说中引发学生写。新学期一开学,有位老师上一节说话课——说说暑(寒)假里发生的事。于是学生就开说趣事、怪事、囧事、丑事、倒霉事、悲伤事……一节课肯定是说不完的。临下课,老师就布置:把你们的假期里发生的事用文字记录下来,题目自拟。课后听这位老师说,每次假期,如中秋、端午、清明,都说故事;每年过新年,一起回忆过去一年“最?摇?摇 ?摇?摇的事”(如开心、痛苦、尴尬、纠结……)。先说后写,学生有言说的欲望、表达的欲望,就有写作的动机。
从阅读中引发学生写。阅读不但能让学生学习到文章的样式,更多是得到内容的感染和启发,正如台湾李崇建在《作文就是写故事》一书中提到的“故事中的情节,不一定是孩子曾经历的,但相同的感受或相似的事件,可能存在于孩子的生命与生活中。”从阅读中联结学生生命经验,再通过写作叙写这种生命经验,学生就会产生浓厚的写作兴趣。阅读《走一步,再走一步》,联结生命经验:(提问学生)“是否也曾在生命中有过类似的困境?如何面对?是否有过无助的感受?或者哀伤与痛苦?”请把它写下来。有学生阅读完《哈利波特》,会问老师:“老师,我也想写魔幻小说,行吗?”我说:“你大胆写吧!”我常常鼓励学生看自己喜爱的作品,模仿着大胆地写。有阅读的积累,学生自然就会有表达的欲望。
3.培养写作兴趣,从想写到爱写。
打破枷锁自由写。很多教师在上作文指导时,喜欢拿优秀文或满分文进行示范,这种教学方法对学生写作有一定的引领作用,但也有明显的弊端,其最大危害就是增大了写作的难度感和神秘感,让多数学生感到写作的不可能。美国魏姬·厄克特、莫内特·麦基沃在《教会学生写作》一书提到一种“自由写”的方法:“自由写就是想到哪,写到哪,”“它只有一个规则:连续写10分钟,不要停下来想,也不要修改,一直写到你觉得实在没有话说了。”自由写(谈话、头脑风暴)之后要求学生列提纲。他们认为,自由写可以帮助学生了解自己对题目知道多少,而列提纲能帮助学生形成思想框架。过去上作文指导时,总是先指导审题,教学生列提纲,出示范文,指导修改等等。有一次一位老师布置写《我的外婆》,收来一看,多数学生五段式:开头结尾各一段,大意是“我爱我的外婆”,中间三段——“我的外婆是个勤劳的人”,“我的外婆是个善良的人”,“我的外婆是个爱唠叨的人”。这是一种受到“立意”“结构”枷锁了的写作,学生不喜欢,教师也不喜欢。后来这位采用“自由写”——“想到哪,写到哪”“一直写到你觉得实在没有话说了”,有学生一口气写十几页,“老师,我还没写完。”当前作文教学的误区就在于,学生还处于“写不出来”的阶段,却在忙于指导各种写作技法如何“写好”,真正精明教师,总是在指导学生如何“写出来”后,再辅以各种技法。他们有了最基本的文字能力,对写作也有兴趣和信心,未来要教他们熟悉某种架构或技法,不是很容易吗?
用赞美和激励推动写。对于初中学生来说,特别是七年级学生,能说会写就够了,就要对其进行赞美。有一位老师采用“回帖式”作文评改方式,要求学生对作文进行回帖,找亮点,找优点,在相互点评中多点“赞”,多说赞美的话。让学生在写作中感受到快乐和成功,收获尊严。
4.磨练写作意志,从会写到能写。
要完成真正的写作,要把作文真正写好,仅有写作热情和兴趣是不够的,还要有恒心和毅力。为了磨练学生的意志,教师在教学中要有意识地设置一些困难和障碍。比如我们要求学生对自己习作进行反复修改,并以曹雪芹修改《红楼梦》“批阅十载,增删五次”等事例鼓励学生。或者有时要求学生限时作文,用限时完成一定的篇数或字数等方式磨练学生。
事实证明,教师在作文教学中有意识地关注学生写作心理,转变教学方式,减少师源性心理伤害,对学生存在的心理障碍进行积极的调适与辅导,对提高作文教学的有效性,促进学生写作水平的提高是很有帮助的。
★作者单位:福建武平县教师进修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