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你在心口难开
2015-05-30刘俊
刘俊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如果想让教师的劳动给教师带来一些快乐,那么我们应当从事一些思考和研究。高二上学期我们就已经进入《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的学习阶段,就以这本选修课本为触发点,谈谈个人的粗浅之见。其中《六国论》《项脊轩志》《阿房宫赋》等以前在必修的课本中都出现过,当前不同版本的教材,有的在选修课本,有的保留在必修课本,人教版教材中统一纳入到选修课范围内并且分属三个不同的单元。这样的折腾究竟何用?我们的选修课到底怎么了?是谁动了我们的选修课?
一、谁为选修定“终身”
谁为选修定终身?既然要体现学生的本位,为什么学生只是完全被动的接受,被选择呢?
人教版选修模块共有五大类:“诗歌与散文”“小说与戏剧”“新闻与传记”“语言文字运用”“文化论著研读”。虽然这五个模块共有十六本教材,但我们教师都没有选择,各地市甚至全省统一选修,这和必修有什么区别呢?一些学校也相应开设了校本课程的选修课,也几乎都是教师根据自己的喜好或专长确定主题方向后让学生选择。这样,基本上剥夺了学生的自主选择权。我们完全可以让学生去选题,教师引导和把关,从学生的选题中确定具有典型性,积极性,对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有益的主题作为我们的选修课程,这才是学生真正感兴趣的又能从中获益的内容,对教师也具有挑战性。我想可能就会出现“漫画与人生”“玄幻与现实”“网络与科技”等一系列新鲜又不失价值的选修课题。只有把选修的权力真正赋予学生,选的才有意义,学的才有价值。正如一位专家所言:学习因选择而快乐,人生因自主而精彩!
二、必修、选修剪不断
我们的必修与选修到底该如何区分呢?愚以为,语文学科的工具性应是我们必修内容的学习方向,而人文性是我们选修内容的学习方向。现行人教版选修模块中“新闻与传记”“语言文字运用”等模块很直观的能体现语文学科的工具性,达到学以致用的目标。现行人教版必修课本中的课文更侧重于人文性,其中以诗歌、小说、散文为主。有些单元、课文文艺理论性强,对学生的要求很高,比如《说“木叶”》《谈中国诗》等,学生没有较深厚的文学素养和品鉴能力是无法领悟其中的奥妙的,这类文章应是根据学生的喜好和专长进行粗浅的解读和品鉴,故而应纳入选修课程更好。这类文章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受到的待遇也基本上是一致的——被无视。
三、踏过选修了无痕
选修课程的评价标准对各模块都有明晰的规定和说明,例如“诗歌与散文”模块的评价要求中就有这样两条:(1)学生的阅读积累是评价的基础,要注意考察他们的阅读兴趣和文化视野。(2)以学生的审美能力、艺术趣味和欣赏个性作为评价的重点,如能否拓展想象和联想,能否通过作品的形象和意境产生感情的共鸣,能否发现作品的丰富内蕴和深层意义,是否有独到的感受和对作品的创造性理解等。怎样的评价机制可以完成对学生的评价?尽管《考试说明》有明确规定不少于百分之十,但事实上有些省份高考试卷中哪些题型是选修内容是比较模糊的,因为这些题目既可以姓“必”(必修)也可以姓“选”(选修)。所以,现实是许多学校并没有认真完成选修课程的教与学,而这样的结局也是“预料之中”的。
四、爱你在心口难开
一位课改专家曾说,高中新课改,亮点在选课,难点在选课,突破点也在选课。那些走在新课改前列的地区、学校做了不少有益的尝试和探索,也有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的做法。譬如,在高一阶段就开始选修课程的学习,每周固定一课时,实行走班制,学生可任选;另外开设拓展性选修课定位于培养语文特长生。这些都是有益的尝试和借鉴,这些地方和学校也取得了一定的成功。我们的选修课究竟怎么开,恐怕一时也难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方法,我想,我们还是要充分结合本地区、本学校、学生和教师的现实情况,从学生的需要和成长出发,适当给自己和学生松松绑,让学生从选修中找到受益匪浅的养分,这才是我们希望看到的。
在中学阶段开设选修课的初衷无疑是好的,教育主管部门制定的相关开设要求、细则、评价等不能说不具体细致,但落实过程中却徒有其表,原因何在?我们不得不再次审视我们的选修课和必修课、考试与升学的关系。但愿不久的将来,我们的选修课能如春天百花争艳般绽放在大江南北,我们的选修课堂真正的有学生的精彩和智慧!
★作者单位:安徽宣城市宣城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