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微考试平台的《信息论与编码》课程考试改革研究
2015-05-30李莉卢晓轩
李莉 卢晓轩
【摘要】针对通信工程专业本科《信息论与编码》课程的特点和考核现状,提出了以培养学生“自主教育意识、自律能力”的教育理念为指导,建立分层次评价标准的课程考试改革的理念和思路,并完成了基于微考试平台的具体改革方案的设计及应用。
【关键词】信息论与编码 微考试 层次化评价体系 自主教育
【基金项目】中国石油大学(华东)2015年《信息论与编码》重点课程建设项目。
【中图分类号】TP393.0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06-0212-02
《信息论与编码》课程是通信工程专业的核心专业基础课程和学位课,也是研究生(含博士)入学考试的笔试和面试课程。目前,我校通信工程专业开设的《信息论与编码》课程总学时48学时,理论教学40学时,实验教学8学时,在第7学期开设;先导课程为《概率论与数理统计》、《随机过程》、《线性代数》、《通信原理》等;该课程教学目标是为学生从事信息系统研究与设计提供一定的理论基础,具有理论和实践并重的特点,涉及众多学科,需要广泛的数学基础。
1.考核方式存在的问题
通过长期的课堂教学及教学改革,发现目前该课程的考核评价方式存在的主要问题如下:
(1)考试模式没有体现培养学生“自主教育意识、自律能力”的教育理念。《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指出,要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自强自立和适应社会的能力,克服“应试教育”倾向。“自主教育意识、自律能力”对即将走向工作岗位或继续深造的大四学生尤为重要,在大四教学中必须重点强调和培养。但目前该课程考试偏重于知识记忆,课程考试内容局限于教材、课堂笔记、教师指定的重点。学生形成了普遍的依赖心理,无法培养学生“自主教育意识、自律能力”,限制了学生创造-发散性思维的发展。
(2)评价标准不符合学生个人发展需要,考试模式单一化、简单化。目前,我校通信工程专业本科毕业生中考研和就业学生比例分别约为30~40%、60~70%。该课程中的基本概念、理论和分析思路是学生以后从事相关理论研究的重要基础,对今后学生从事研究工作而言极为重要;对于直接就业的学生,基本理论在相关系统中的工程应用与实现则更为重要。目前,该课程考试仍采用统一的评价标准,以单一理论考试为主,没有考虑学生需求的差异。
(3)没有正视“大四”现象。由于大四学生要参加考研、面试、实习、出国等,客观上造成学生时间零散、心态浮躁的问题。据调查大四学生90%以上曾经逃课, 经常逃课的学生比例高达36%,长期不上课的学生达到7.3%,作业抄袭与实验“混点”更是普遍现象。因此,目前以期末笔试为主的考核方式,难以适应“大四”现象,甚至在客观上纵容了学生的“大四”情绪,教学效果无法保障。
(4)考试信息反馈缺乏。目前的考试方式,只注重考试过程的组织和对学生考试成绩的评定,对试卷中反映的问题,很少反馈给学生。考试只起到了評定分数的作用,对教与学的促进作用没有充分发挥出来。
2.改革理念及思路
本次改革计划以培养学生“自主教育意识、自律能力”的教育理念为指导;建立分层次的评价标准,探索适用于“大四”的具有可行性与可操作性的考核评价机制。具体改革思路如下:
2.1根据“大四”学生需求差异,制定层次化评价体系。
根据学生个人发展规划的不同,制定与其需求相适应的层次化评价体系,从考试模式、考核内容上充分体现层次化。
(1)考核模式:改变原有单一化、简单化的考试模式,将考核类型分为“研究类”与“应用类”,建议准备继续深造的学生选择“研究类”;建议准备就业学生选择“应用类”。“研究类”注重考核学生对基本理论的深入理解与分析,培养科研素养和创新意识;“应用类”注重考核基本理论在相关系统中的工程应用与实现,从应用的层次引导学生创新。
(2)考核内容:平时成绩考核设计为随堂作业与自主学习作业,实验考核设计为基础实验与自主学习实验。根据考核类型的不同,成绩构成比例和考核内容选择上都体现出层次化差异。
2.2建立以培养学生“自主教育意识、自律能力”为目标的评价体系。
评价体系让学生在学习内容、学习时间、考核类型、考核内容、考核时间上都具有一定自主选择、自我规划的空间。主要从三个方面体现:学生能根据自己的发展需求,选择不同的考核类型;学生能根据选择的考核类别,选择不同的平时成绩考核和实践考核内容;学生能根据自身时间和学习情况,选择参加平时成绩考核和实践考核的时间。以此引导学生根据自身需求,完成自我发展的规划,合安排时间和学习,减小对老师的依赖,突出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
2.3注重考核方法的有效性和公平性,建立具有可行性与可操作性的考核评价机制。
平时成绩考核中随堂作业与自主学习作业、实验考核中基础实验与自主学习实验的成绩构成比例既要体现层次化,又要具有公平性和有效性。自主学习作业、自主学习实验内容的选择既要尊重学生的自主性,又要容易量化、区分度好。平时成绩考核、实验考核的考试形式必须具有一定的灵活性,要充分考虑“大四”学生“事务多,整块时间少,零碎时间多”的客观事实,平时成绩考核、实验考核的考试内容不宜过多且时间不宜过长。
3.改革方案
本次考试改革从成绩评定改革、考试方式改革、考试内容改革三方面进行了改革方案设计,具体如下:
3.1成绩评定改革方案
“研究类”与“应用类”考核的总评成绩均由平时作业、实验、期末考试部分构成,具体构成与比例设置如图1和图2。
图1 “研究类”成绩构成比例 图2 “应用类”成绩构成比例
3.2考试方式改革
根据改革思路,设计了灵活、可行、可操作的考试方式,具体如表1。
表1 考核方式一览表
3.2.1创新性提出“微考试”方式。
所谓“微考试”模式中的“微”主要包含两个层面的含义:一是考核内容“微小化”,即每章结束后即进行一次微考试。二是考试时间“微小化”,即每次微考试时间在0.5小时左右。多次“微考试”成绩的总评作为随堂作业成绩。学生能根据自己的学习和时间情况,在一定时间范围内自主选择“微考试”的时间。
3.2.2建立“微考試”平台,实现多元考试模式中各类成绩的考核和管理。
“微考试”平台结构如图3所示,包括“平时成绩考核模块”和“实验考核模块”主要实现平时成绩和实践成绩的在线考核和管理。
(1)随堂作业的“微考试”的考核和管理。在每个阶段学习结束后,学生在系统规定的时间段内,通过平台预约“微考试”时间。审核通过后,在规定的时间来机房在线完成试题,教师能在线处理微考试的成绩、反馈批改意见及下一步学习建议。系统可根据每次“微考试”的成绩,给出随堂作业成绩。同时,学生根据自己选择的考核类型,通过系统可选择自主作业的内容。自主作业在线下完成,在规定的时间内通过系统提交报告或代码,课程组组织教师统一对报告和代码进行评阅,并提交成绩与反馈意见。
(2)实验的考核和管理。基本实验以实际中常用的数据压缩、图像压缩算法及标准、信源编码、信道编码算法的MATLAB仿真为主,学生通过系统根据个人兴趣选择基本实验的内容,在规定时间内在系统上提交实验报告和代码即可。同时,《信息论与编码》是一门实践性强、应用广泛的课程,在数据压缩、图像压缩、光纤通信、移动通信中都有着广泛应用。常用的数据压缩、图像压缩算法及标准、信源编码、信道编码算法均可在已有的光纤通信、移动通信实验箱上来实现,学生根据兴趣和需求在线选择自主实验的内容。先在虚拟化实验平台上验证算法的正确性,验证通过后可通过系统预约实验室时间,然后在实验箱上搭建实际的光纤/移动通信系统,实际观测系统的性能提交相应的报告。
3.3考试内容改革
根据考核类型的不同,考核内容要体现出差异化。“研究类”注重考核学生对基本理论的深入理解与分析,培养学生科研方面培养创新意识;“应用类”注重考核基本理论在相关系统中的工程应用与实现,从应用的层次引导学生创新。具体如表2。
表2 考试内容一览表
4.结语
本文针对《信息论与编码》课程的特点和目前考核评价方式存在的问题,构建了以培养学生“自主教育意识、自律能力”的教育理念为指导思想的分层次评价标准,创新性地提出了“微考试”方式;以微考试平台为基础,在成绩评定改革、考试方式改革、考试内容改革方面做了积极的探索,提出了可行的方案;引导学生自我规划学习和考试时间,有效地促进学生“开展自我激励、自我监督、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控制、自我检查、自我总结、自我评价”。
作者简介:
李莉,女,讲师,研究方向为计算机网络与通信技术、低压电力线载波通信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