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试析高校党建引领学风建设的有效路径和机制

2015-05-30孙成豪

文化产业 2015年6期
关键词:高校党建路径探索学风建设

孙成豪

摘 要:学风,是一所学校培育人才的根本,是基础。优良的学风是保证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条件。而学风建设,则是校园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永恒主题,需要全校师生的共同努力。学风建设工作是高校工作的重中之重,对培养人才发挥着独特的作用,也是党建工作的重要载体和体现形式。高校党建为学风建设确定了主要目标,提供了丰富的内涵。本文从党建工作引领高校学风建设的必要性、机制思考和路径探索几个方面探讨了如何在高校学风建设过程中充分发挥党建工作的主导作用,实现两者的互动,从而开拓党建工作新局面。

关键词:高校党建;学风建设;路径探索;

中图分类号:D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3520(2015)-06-00-02

一、高校党建引领学风建设的必然性

(一)做好高校党建工作是指明学风建设方向的需要

学风是一所大学的灵魂和气质,也是大学的立校之本。优良的学风是学生学习、生活、纪律等综合风貌的集中体现,在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端正学习的目的与动机,养成科学的思维方式,以及在使其成长为全面的人才等方面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1]。因此,在当前社会飞速发展、知识日新月异的背景下,学风建设更为重要。全国高校学风建设会议上曾提出:“高校要加强学风建设,塑造大学精神”。然而当前,由于受到一些不良因素的影响,高校的学风建设存在许多问题,有许多不尽人意之处。一方面,在高校学风建设中往往会存在忽略教风的示范作用、缺乏行之有效的措施和长效机制来保证实施、学生自身松懈懒散等问题。另一方面,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实施、网络技术的发展,当代大学生的价值取向趋于多元化,因此,学风建设必须有正确且明确的方向,需要党建工作指明方向。

党的理论教育和研究是系统的、科学的、发展的理论体[2]。坚持党建工作的引领,是强化政治方向和调控主流文化,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更是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不动摇。学风建设要与党建工作紧紧相连,把握正确方向,始终将高校的党建工作作为高校学风建设的强有力保障。学风建设要集先进性、思想性于一身,要始终把党的思想建设放在首位,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持高举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伟大旗帜,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学风建设中,以培养和造就跨世纪的“四有”新人为根本目标;要以加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为主旋律;要以科学育人和人文育人相结合的现代化教育为方向,以党建工作作为引领,确保学风建设的正确方向,从而保证高校学风建设健康蓬勃发展。

(二)做好高校党建工作是发挥学风建设培育人才功能的需要

学风是学生学习动机、学习纪律和学习习惯的综合反映,更是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重要体现[3]。学风建设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就培养人才而言,它应渗透于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教育之中,其实质是教育、培养和引导学生树立理论联系实际和实事求是的作风,帮助学生形成“勤奋、严谨、求实、创新”的优良学风,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主观、价值观,端正学习的目的与动机,养成科学的思维方式,成长为合格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与接班人。因此,学风建设的方向与宗旨、内容与载体要坚持高校党建引领,坚持全面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切实找准党建工作与学风建设的最佳切入点,发挥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形成“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工作格局,切实增强学风建设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以追求知识、崇尚科学、塑造完整人格作为努力提高科学文化修养为宗旨,把学科学与学做人统一起来,使学生在爱国主义情感的激励和崇高精神的鼓舞下,在良好学风的熏陶中,爱国、爱党、爱家、爱校的情感得到升华,培育学生热爱集体、关心他人、勤奋好学、遵纪守法的良好品格,全面提升综合素质,成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合格接班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二、高校党建探索学风建设机制

(一)完善党委、总支、支部三级组织责任机制。明确各级党组织在学风建设中的职责与分工,使学风建设呈现有序常态。学校党委作为学校的领导者、组织者和推动者,要充分发挥其核心领导作用,统揽全局,科学决策,正确把握学风建设方向,丰富学风建设的科学内涵,确保学风建设能紧紧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展开,从而使学风建设与现代高校相适应。积极搭建党团组织的有效平台,加强对学生党员、入党积极分子的思想政治教育与能力培养,使他们成为校园学风建设的骨干力量。要充分发挥他们的先锋模范作用,带动学习氛围的提升,以班级、宿舍、社团、网络为切入点,推动学风建设的开展。

加强学生党建工作。高校学生党支部是党在高校学生中的最基层组织,是高校党的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在高校学生中发挥着政治核心和战斗堡垒作用。“促进全民族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养的不断提高,为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4]重视高校学生党支部的影响力是新时期加强和改进高校学风建设工作的必然要求,对新时期高校学风建设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一方面,作为高校学生党员,其身份具有双重性。首先作为学生本身就应该以学业为主;其次作为党员,要充分发挥党员的先进性,在学生中起到表率和先锋模范作用,真正起到“一名党员,一面旗帜”的效果。学生党员不仅是学风建设的先锋力量,而且是学风建设的开展对象。另一方面,学生党建可以引导学生树立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终生的远大理想,从而引领学生党员明确学习目的,端正学习态度,摆脱迷茫、困惑,对未来充满信心,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提高综合能力,为将来更好地为国家和社会做贡献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构建教职工、学生、学生组织、社团组织四个主体互动机制,加强制度建设,完善管理机制。增强四个主体的责任感和工作的有效性,構建教职工、学生、学生组织、社团组织四个主体互动机制。教风是高等学校培养学生、提高教书育人质量的一个重要因素,教风与学风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因此要把端正教风作为学风建设的突破口,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学生是高校优良学风建设的主体和内部动因,学生工作队伍是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是学生日常学习、教育和管理的工作者、组织者和指导者。高素质的学生工作队伍在促进大学生全面成才,培育优良学风方面肩负着重要职责,发挥着重要作用。

在高校中,教师党员在教研一线是科学技术的探索者和先行者。学生党员是祖国伟大建设事业的接班人。要善于利用这一优势,加强师生党员联系,把党建工作融入学风建设中,并结合社团组织利用网络、实践活动等多种方式宣传推广学风建设。另外,要积极完善教师管理制度、辅导员班主任管理制度,学生管理制度,为学风建设的顺利开展保驾护航。

三、高校党建探索学风建设路径

(一)精神文明层面

学风建设精神的探索是高校学风建设路径探索的关键和灵魂工程。全球化、信息化和社会转型不仅给大学在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难得的历史机遇,也使思想教育对象的成长培养面临一种全新的环境条件,对思想政治教育本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更多的挑战[5]。高校学风建设应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讲话精神为思想武器,贯彻党的十八大报告、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特别是结合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认真贯彻践行校党委关于建设高水平大学的战略方针,充分发挥党建工作的教育和导向功能,倡导健康、文明、向上的精神文化,大力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培养大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在此基础上大力开展学风建设活动。在高校党建工作的主导下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目标,强化阵地意识、积极探索正确学风动向的有效途径,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增强校园学风的凝聚力和感召力。同时,坚持师生对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的学习和教育。

(二)制度文化层面

学风建设制度的探索是学风建设的机制保障。学风建设制度是校园文化建设中具有导向、约束和规范作用的建设机制,在高校的学风建设规定层面的基础上与高校价值观念、教育方向、育人机制相适应,大到道德规范、规章制度,小到行为规范、工作守则,构成了学风建设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在党建工作的主导下,学风建设制度建设需以科学理论为前提,坚持以人为本,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对高校开展各项促进学风建设的活动、规范学风守则、提高工作效率起到导向和约束的作用;进一步完善修订各项学风建设规章制度,保证开展学风建设工作的开展有规可循、有章可依、有平台可依靠,为高校开展各项学风建设工作提供制度上的保证。

(三)物质文化层面

校园物质建设是学风建设的载体和建设基础。校园物质文化建设为学风建设提供基础,成为学风建设制度、理念、精神、文化、氛围的载体,直观地展现高校的文化内涵和学习风气。在党建工作的主导下,物质建设既应弘扬历史发展的主旋律、体现当代美感,又要站在高校学风建设理念的角度上,体现学校的优良学风、全体师生的共同思想情感和学习目标、展现浓厚的学习氛围,又要弘扬艰苦朴素的精神、遵循勤俭节约的精神,杜绝铺张浪费,使物质建设承担传播知识的历史使命。

(四)课余文化层面

学风建设课余生活是集教育与知识、文化、益智、爱好、休闲为一体的文化方式和文化载体。在党委的统一部署和领导下,建立良好的课余生活开展机制,放宽课余生活活动的开展范围;各部门齐抓共管,充分调动各级党团支部、学生组织、班集体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有计划、有目标开展既具有先进的时代意义,又具有思想性和娱乐性的课余文化活动,达到学生充分接触社会、增强体质、拓宽视野的目标,从而推进学校学风建设。

(五)舆论文化层面

在信息高速传播的时代,师生很容易受到舆论的制约和同化,在一定程度上会对学风建设产生消极影响。高校党建应重视舆论的作用,营造高校良好的舆论氛围,做到以正确的舆论引导师生、以良好的學习氛围感染学生。开展学风建设月、思想教育主题活动、专题讲座、班级内部拓展等系列特色活动,培养学生正确的是非观念、正确的社会归属感、良好的校园认知感和认同感,升华学生的情感道德素养。同时,在新时代的背景下充分利用新型媒体平台作为宣传阵地,消除消极的舆论影响,抑制歪风邪气和不良不实信息的传播,营造健康的校园舆论氛围。

参考文献:

[1]薛玲,刘艳红. 《大学生党员一帮一结对形式在学风建设中的作用》[J]. 时代教育,2009 ,(1):22.

[2]李丰登. 《高职院校以学生党建促学风建设的思考》[J].高教论坛,2009(10):36-38.

[3]李雪松.《论学风建设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机融合》[J].思想理论教育,2010(21):93-95.

[4]《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中央文献出版社出版社,1991年版,(5):513

[5]向波涛.《求真务实奋发有为努力开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工作新局面》[J]思想教育研究,2004,(11):6-9. 2010(21):93-95

猜你喜欢

高校党建路径探索学风建设
高校语文教育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路径探析
新媒体成为高校党建“新武器”
立德树人视阈下的服务型基层党支部构建方式探究
运用QQ群开展高校学生党建工作研究
新媒体视域下高校党员教育管理路径探析
论大学生学风建设的途径
浅议武夷学院“无手机课堂”学风建设活动
试论标志设计课程教学改革的新路径
警务监督对警民关系的影响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