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谈流动人口子女信息技术能力培养
2015-05-30黄慧玲
黄慧玲
【摘要】由于资金问题,许多农村学校无法正常开设信息技术课程,流动人口子女在进入城市前基本没有上过信息技术课,学科基础差。另外,由于家庭经济原因,流动人口子女对电脑接触少,基础差,随着时间的延长,就会产生厌恶学习、害怕学习的情绪。本文对信息技术课上如何进一步加强学习指导,帮助流动人口子女改善学习适应性,提高信息技术能力进行了讨论。
【关键词】流动人口子女 信息技术 能力培养
【课题项目】本文系课题《流动人口子女城市生活和学习适应性研究》(CS2014006)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06-0115-01
一、流动人口子女信息技术能力差的主要原因
(一)农村学校信息技术教育环境差
我国城乡之间的教育资源配置有较大的差距。而信息技术课程的开展,需要大的资金投入,许多农村学校因此无法正常開设信息技术课程,部分流动人口子女学生甚至从未摸过计算机。因此,学校无法开设信息技术课程,是造成流动人口子女信息技术能力差的一个主要原因。
(二)家庭对信息技术教育的重视程度低
家庭对接受信息技术是否影响孩子未来发展的认同程度影响着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流动人口子女的家庭经济条件较差,基本无法购置计算机,这使得他们从未接触过计算机,一切要从零开始,学前不具备计算机基本操作技能,课后也无法对课堂所学进行巩固和实践操作,这是流动人口子女信息技术能力差的另一个主要原因。
(三)学习行为习惯差
流动人口子女也非常爱学习、追求上进,但往往学习水平偏低,这与流动人口子女没有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是分不开的,表现为自控能力差,上课注意力不集中,作业马虎且常常不能按时完成,甚至不催不做,这也是流动人口子女信息技术能力差的一个主要原因。
二、提高流动人口子女信息技术能力的方法
通过研究分析流动人口子女信息技术能力差的原因,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进一步加强学习指导,帮助流动人口子女提高学习效果,提升信息技术能力。
(一)培养良好行为习惯
世界著名心理学家威廉·詹姆士有段名言:“播下一个行动,收获一个习惯;播下一个习惯,收获一种性格;播下一个性格,收获一种命运。”学生一旦拥有良好的行为习惯,包括良好的学习习惯、卫生习惯、做事习惯等,他将受益无穷,而课堂的管理也会变得容易。流动人口子女的生活环境造成了他们行为习惯差,但是可以在日常学习中改正并养成新的良好行为习惯,个人总结了几点经验:
首先抓好第一次。任何事第一次总是令人难忘的,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就从这关键的第一次开始,每学期第一节课就提出信息技术课的要求:上、下课排队要守秩序,进入电脑室要穿鞋套,课前填写使用登记表,上课时遵守上机守则,课后关闭计算机,整理桌面书本,椅子要摆好……
其次,行为习惯的养成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需要老师和学生持之以恒的努力,常抓不懈。比如每次排队都要强调排队秩序,课前提醒填写上机登记表,课后要求关闭计算机并整理好桌面再离开电脑室等等,经过一个学期的努力,学生就自然形成了良好习惯。
最后,教师要用自己的言行举止为学生树立榜样:和学生一样上下楼梯靠右走,一样穿鞋套入电脑室,随时保持讲台整洁,认真准备每节课……。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特别是教师在学生中的形象都是巨大的,有着无穷无尽的引力,引导着学生去模仿。
(二)小组合作学习
我国古代《学记》有言:“独学则无友,则孤陋而寡闻”;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这已经蕴含有同伴之间相互合作学习的思想,《指导纲要》中也提出义务教育阶段小学信息技术的总体目标:“在使用信息技术时学会与他人合作”。 流动人口子女信息技术基础差甚至是零基础,教师面对流动性强的这些学生无法做到每次都从头开始补课,也无法一一对他们进行指导,唯有采用小组合作学习。
从三年级第一堂信息技术课开始,对班级学生的信息技术能力进行一个简单的调查,根据学生能力的高低进行搭配分组,将流动人口子女学生尽量均匀地分配到各个小组,使每个小组能力水平相当,要在各小组中指定一个计算机操作较好的学生担任组长,并加强对组长的培训。每堂课都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评价,促使小组内的成员相互帮助,并要求小组成员间的帮助“只动口不动手”,计算机操作好的学生表达和沟通能力得到很好的训练,而基础较差的学生遇到困难时能得到小组成员的帮助,及时的解决每个小问题,信息技术能力也自然得到提高。长期有效地运用小组合作学习方式,会提升小组成员间的集体感、社会责任感,当有新的流动人口子女进入这个小组的时候,原来的组员会自发的去帮助他,让新生快速地融入到集体中,适应新的学习环境。
(三)分层教学
第斯多惠说过:“学生的发展水平是教学的出发点。”学生的发展水平差异是客观存在的。根据学生能力的不同,对学生进行分组,以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实施分层教学。
首先,要对教学目标和内容进行分层。
也就是依据教学纲要设置各个层次的学生在教学活动中所要达到的不同的学习目标并依此安排不同的学习内容,可以把每堂课的教学目标设置为合格、良好和优秀三个不同层次的目标纬度。例如三年级《鱼儿悠悠》的学习可以分层三个学习目标。合格层次要求学生能掌握曲线工具的操作方法;良好层次要求学生能在合格层次的基础上进行知识的迁移;优秀层次要求学生能综合运用画图软件的各种工具教师要根据三个目标层次设计三个层次的教学内容。合格层次要求学生能画出一条鱼;良好层次要求学生能绘制三种不一样的鱼;优秀层次要求学生能综合运用画图软件的各种工具绘制出美丽的海底世界。
其次,要对课堂操作练习进行分层。
信息技术教学大纲规定,一堂信息技术课学生的操作时间要占整堂课的70%,所以操作练习在课堂中非常重要。流动人口子女家庭条件差,课后很少机会进行操作练习,操作能力自然会比城市的学生弱。如果对所有学生都采用统一的要求,则很可能会打击这些操作能力弱的学生,让他们产生逆反心理。因此,在操作练习中我很注重分层练习。
比如在三年级打字练习上,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确定不同的操作目标:
合格:打字姿势正确,英文输入速度(30个/分钟);
良好:打字姿势正确,能实现盲打,英文速度(30个/分钟);
优秀:打字姿势正确,能实现盲打,英文速度(50个/分钟)。
再次,要对学习评价进行分层。
正确的评价、反馈是激励学生有效手段。因为在教学过程中,根据不同层次的学生教给不同水平层次的知识,所以对学生的评价必然也应分层,而对各个不同的层次的学生也应该采取不同的评价方式。比如:对合格层次的学生应该用表扬性评价,发掘其闪光点,及时肯定他们的进步。对良好层次的学生应该用激励性评价,肯定优点,指出不足,明确努力方向,促使他们积极向上。对优秀层次的学生应该用竞争性评价,坚持高标准。
总之,教好每一个流动人口子女是老师的天职,是我们每一位教育工作者的责任。让包括流动人口子女在内的每一个学生都掌握良好的信息技术能力是我前进的目标。
参考文献:
[1]肖映铭.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策略初探[J].中国电化教育,2002,(6):37—39.
[2]龙丽嫦.小学信息技术分层教学的实践与探索.白云信息技术教育网.
[3]李春菊.流动人口子女学习适应性的研究.
[4]《基础教育课 程改革纲要(试行)》.
[5]《信息技术课堂中的差异教学策略》.中国电化教育,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