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幼儿戏剧游戏
2015-05-30余娣
余娣
幼儿早期在游戏过程中,潜在地发展着自我独立性,选择玩具与使用不同物品的能力,克服游戏中各种逻辑规则的困难。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他们具有更高的整体发展水平,他们在游戏中表露出更明确的游戏目的,自由地安排游戏情节,寻找合作伙伴,实现自我表达。2001年7月国家正式颁布新《幼儿园指导纲要》,提出幼儿园应以游戏为基本活动,即幼儿园所展开的活动本质上应该是游戏性质的。其意义不仅仅是在教育的主旨形式上突出了幼儿教育不同于其他阶段教育的特点,更重要的是从教育立法角度,保障了幼儿游戏与发展的权利。
现今幼儿园的游戏形式多种多样,有角色游戏、表演游戏、区域游戏、体育游戏、户外游戏、戏剧游戏等,其中戏剧游戏是培养和教育儿童全面发展的一种特殊的艺术形式。前苏联戏剧家米哈依尔·罗申说曾说过:“没有形式上的创作实验,没有引人入胜、无处不在的游戏,就没有戏剧。”可见,游戏与戏剧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戏剧游戏是由儿童扮演各种角色而形成的,不同于戏剧表演,在戏剧游戏中不需要专业的演员与观众,仅要儿童模仿人们的活动和言语形式,利用真实的或想象的道具和自己的经验(这些第一或第二手的经验是在各种熟悉的情景获得和个别模仿的而来)而展开。戏剧游戏,儿童情感发展的重要手段,通过对对方的面部表情、手势动作、语调来识别,在不同的情境下控制自己的情绪状态。《纲要》指出,将幼儿园的教育内容分为五大领域,健康、语言、社会、科学、艺术。而戏剧游戏很巧妙的将各部分教育内容相结合。这样一种多元化智能游戏,结合剧场表演、舞台美术、音乐舞蹈、剧本故事等诸多戏剧元素,推动儿童各项智能(语言智能、音乐智能、空间智能、身体智能、人交往智能、自然智能)的发展,让孩子在戏剧游戏的乐趣中创造自己的幸福。
戏剧游戏顺利进行需要各方面条件的综合。首先主题内容正确的选取是确保活动顺利展开的基本要求之一。文学作品,经典童话故事便是很好的主题来源,但这并不意味着儿童必须按照剧本的要求模式来完成,他们可以在戏剧游戏过程中即兴发挥。教师不需要选取固定的剧本,可以引导幼儿参与创作,激发幼儿思维能力,使戏剧情节更加丰富、生动、有趣。也只有幼儿真正地投入到活动中去,真正参与到剧本的选择、改编和创作中,才能真实地反映他们对日常生活的体验和理解。
正如陈鹤琴先生所倡导的让幼儿在“做中学、做中教、做中求进步”,凡是幼儿自己能够想的,应该让他自己想;凡是幼儿自己能够做的,应当让他自己做,以幼儿为主体。但是幼儿的想象水平还很低,想象的主题容易改变,想象的内容较为零散,教师必须尊重幼儿想法,对其想象加以引导和梳理,使其成为具有连贯、完整情节的“剧本”。因此,教师应当运用多样形式来引导幼儿创作“剧本”,或幼儿独自来创造剧本或师幼共同创剧本,引发幼儿对活动持久的兴趣与积极性。如果由教师创作剧本,不免其中带有很深的成人烙印,有将教师的观点强行灌输给幼儿之嫌,这无疑是对幼儿天性的抹杀,成长的抑制。
但是,不可忽略教师在戏剧游戏各个阶段所起的重要的作用。在戏剧游戏过程中,教师应遵循“因材施教”的原则。这就是要求教师在充分理解戏剧游戏的基础上,针对不同儿童不同的年龄特点和身心发展规律及活动内容、目标等进行灵活选择、综合运用,在相同的主题活动中,采取不同层次的活动。根据孩子的实际情况帮助幼儿选择适合的“角色”,同时戏剧游戏可分为不同的阶段,每一阶段有不同的目标与任务,总体上要遵循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原则,使不同发展阶段的儿童都可以在戏剧游戏的过程中获得一定能力的发展,在巩固原有能力的基础上得到相应提升。
同时,教师将戏剧游戏与其他课程融合时,应当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自然和社会这两种环境是儿童最为熟悉和亲切的,所以戏剧游戏场景布置中应当融合自然,社会各种因素。但教师个人的能力、精力有限,因此教师可以积极与幼儿家长进行沟通,获得一些在技术、材料提供等方面的帮助;也可以恰当利用幼儿的作品作为道具或布置场景,借助幼儿的力量做好物质准备,使幼儿参与其中。当然,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家长同样可以参与到戏剧游戏的过程中,与孩子们一起创作活动剧本,讨论角色的选取、场景的布置,融入其中,体会孩子的生活经验,成长历程,增强家庭意识,与孩子建立更加亲密的亲子关系,这也正是幼儿在戏剧游戏中产生情感的关键。总而言之,戏剧游戏的成功开展,需要教师、幼儿、家长的共同努力。
在戏剧游戏的结束后,教师应带领幼儿对活动进行回顾反思,回顾戏剧游戏过程中应用的技巧、策略以及探讨过程,这对以后活动的进行都是很有用的;反思进程中出现的问题,教师可以和幼儿一同对活动进行评估,以保持和加强幼儿对活动内涵的理解,增强幼儿的自信心,将自己的能力更好地运用于新的戏剧游戏活动中去。
戏剧游戏以培养幼儿身心的均衡发展为目标,通过表演、游戏等方式,让幼儿把内在的生命力表现出来,在游戏过程中培养幼儿的注意力,在自由和主动的活动中让儿童积极地发展自我,使幼儿在为其设置的特定环境中成为具有一定特质的人。
一、戏剧游戏对儿童道德观的培养
戏剧游戏可有效地帮助儿童树立正确的社会道德观。戏剧使人向善,爱美崇真。德国天才诗人及戏剧家席勒直接了当地指出戏剧的道德教化作用,在他眼里,“戏剧的舞台作为道德的学校”,他坚信剧院是一种道德机构,对民族与国家的形成具有意义重大。正如他自己所说,“剧院是公共的渠道,智慧的光芒从善于思考的部分人之中照进剧院,并且以柔和的光线从这里照彻整个国家”。通过剧院里戏剧的力量,教化公众,形成民族性格与“德意志精神”。
戏剧游戏总是为孩子带来身心上的愉悦。在每一个童话故事、文学作品的戏剧游戏中,儿童通过图像、颜色、声音,通过游戏角色的喜怒哀乐来探索,体会主人公精神,潜移默化中接受、学习主人公诚实、善良、富有同情心、勇敢等高贵的品质,让孩子们塑造道德行为的经验,按照道德规范行事的能力,为其带来榜样作用,对学龄前儿童进行正面形象的影响。
戏剧游戏情节中不免存在斗争,英雄与反面人物,善与恶的对立,而正是因为对正面形象的表扬、赞美、鼓励与对负面形象的批评、谴责,在大多数情况下,孩子们希望模仿诚实、善良的角色,并努力模仿,这样的行为为儿童带来满足感,成为一种刺激,进一步帮助幼儿控制好自己的行为。但同样也带来了问题,儿童对负面角色的排斥,这就需要教师对儿童的教育与指导,正确地引导儿童,学会同伴间的相互配合,相互协作。
二、戏剧游戏对儿童审美观的培养
在戏剧游戏中,可以使幼儿提高艺术品位,使他们形成对戏剧艺术的价值观,感受、发现生活中的真、善、美。幼儿早期大脑正处于发育状态,逻辑和抽象思维能力不强,他们往往以形象思维的方式认识世界,他们对形象简单的、内容单纯的、富于趣味性和颜色丰富又不断变化的活动场面非常喜欢,对美的感受处于直观状态,属于审美心理萌芽的象征时期。戏剧游戏的舞台情景设置为幼儿提供既直观又形象的美,让幼儿在文化熏陶和富有创意的游戏氛围中活泼快乐地学习。舞台设计的品味直接影响儿童的审美,舞台上色彩鲜明、符合情境的装饰为儿童营造想象的空间。同时,在戏剧游戏的进行的过程中,伴随着动听的音乐、艳丽的美术作品、欢快的舞蹈等各种艺术,增强幼儿的艺术情感体验,使幼儿萌发对美的感觉。
三、戏剧游戏对儿童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培养
戏剧游戏所营造的宽松、愉悦、自由的活动氛围为幼儿更好地发挥想象力和即兴创造提供了保障。富有情趣的戏剧游戏引发了幼儿主动积极的态度,幼儿放下教室中的束缚感,自由地表达和展现自我。此外,戏剧游戏中具体的情境、生动的故事情节、多样的人物角色等丰富了幼儿的想象内容,增强了想象的真实感,从而激发了幼儿的创作灵感,是幼儿进行充分的创造性表现。如在表演过程中一些人物的动作、表情仅以文字的形式体现,这就需要幼儿结合实际情况,充分发挥想象力与创造力,力求生动形象地显现作品。
四、戏剧游戏促进幼儿语言能力的发展
提高学前儿童语言组织能力的一个重要前提便是建立一个良好的情绪状况,一个积极参与语言交流的愿望。而戏剧游戏便有助于创造这样一个情境。即便是孤僻的孩子,在戏剧游戏中也会不自觉地进行语言交流。幼儿在他们扮演的世界中通过语言交流表达自己的想法与情感。在戏剧游戏中幼儿运用适当的语言交流和表达,提高语言交流运用的准确性。
五、戏剧游戏培养幼儿同伴的发展
班级幼儿之间建立和谐、良好的同伴关系是幼儿社会化的重要途径之一,也是其心身健康发展的重要精神环境。戏剧游戏成功的开展,需要幼儿共同协作,遵守游戏规则,经过一段时间的磨合后,他们也会顾及其他同伴的感受,逐步学会如何与其他小朋友共同活动、合作并解决冲突。戏剧游戏的成功开展也会使幼儿感受到成功带来的喜悦,进而乐于合作、乐于交往,从而不断提高他们的社会认知能力和交往能力。
当然,戏剧游戏对幼儿的发展价值并不仅于此,对幼儿其他各方面或多或少有着一定作用。如,开发感官知觉、心智机能潜力,增强音乐节奏,促进幼儿与家长的沟通交流,与同班的融洽交往,提高智商、情商等。
幼儿园教育不仅要顺应儿童的自然发展,还要有效地将幼儿纳入合乎社会需要的轨道之中,这是所有幼儿教育工作者共同追求的目标。戏剧游戏很好地将幼儿教育应有的这两种功能——为社会服务的功能和为自身充分发展创造条件的功能比较完美地结合在幼儿园教育中,发挥着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