链接材料,让文本阅读更加厚实
2015-05-30姜海军
姜海军
【摘 要】
材料链接类的题型,一般都是选择几篇与所选文章文体或者内容比较接近的材料对比阅读,提出主观性很强、个性化较浓的问题,如评论、探究或感悟类的问题,让学生根据选文的内容进行解答。这种题型常常出现在近年来的中考阅读题中。
【关键词】
初中语文 阅读材料 文本 链接
初中语文新课标要求我们,应让学生认真钻研阅读材料,用自己的理解来体验作者的情感,以加深对文本的理解。教师不应以自己的阅读体验或情感态度取代学生的阅读实践,而应引导学生认真钻研材料及其链接,用自己的思考,获得独有的阅读感受。合理地运用链接材料,可以让学生更加熟悉文本,拓宽对文本的广度和深度的认识,从而获得对文本情感及主题的透彻了解。
一、链接课后练习,加深阅读理解
阅读活动是学生思维与情感相互碰撞的活动,只有通过相互碰撞,才能加深对文本的理解与体验,进而产生人生的感悟。但从现在的阅读教学现状来看,往往是教师理性分析的多,学生阅读的少。教学《往事依依》时,因为这篇文章是探寻人生成长的经历,鼓励学生懂得要多读书、读好书的道理,进而明白做人的道理。可链接学生的实际生活,提出这样的问题:我们有过与作者一样的学习经历吗?能否列举一个真实的例子来让全班同学交流一下?通过链接这样的问题,让学生体验读书对人生的影响。语文这门学科最能体现一个人的情感态度与价值导向,因此我们应该利用学科特点来感染学生,从而在潜移默化发展学生的个性。
二、链接作者生平,深入了解作者
初中语文教材所选文章多数出自名家之手,但学生们虽然熟悉这些作者的名字,也熟悉他们的一些著名篇章,却不一定能够很清晰地了解每篇文章所表达的思想内涵,同一位作家在不同时期的作品所表现出来的不同情感更是一无所知。总认为作者一生的情感基调都基本相同。正是这样的错误的认识,导致了学生在阅读上产生了偏差,不能准确把握每篇文章的思想内涵,在回答问题时出现了错误的结论。遇到这种情况,教师就应该适当地选择一些与文本相近的或者作者不同时期的作品作为链接材料,让学生在阅读这些材料时,能有所启发,有所感悟,最好是触类旁通,深刻了解和把握文本的思想内容。以陶渊明的几篇作品为例,我们所熟悉的《桃花源记》《归园田居》以及《饮酒》,乍一看,都是描写田园生活,反映作者对宁静自由的乡村生活的热爱以及对官场生活的厌倦。但通过材料的链接,仔细一分析就会发现,《桃花源记》还包含有对战乱的不满以及追求美好生活思想倾向。
三、链接背景知识,了解创作背景
恰当地引入时代的背景,让学生结合文本进行分析和探究,可以帮助学生理解文章的内容以及思想内涵,比教师费尽口舌的讲解效果明显了很多,往往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以《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为例,全文驳论和立论相结合,论述了当时的时政问题,是驳立结合论证的典范之作,但所讲的问题与我们已经相去甚远,学生很难理解文章的矛头指向。在教学设计时,链接蒋介石的《三日亡国论》,学生在充分阅读之后,就能触类旁通,知道作者矛头指向,赞扬谁批评谁便一目了然。
四、链接相关材料,深入解读文本
为让学生深刻理解文章的外延和内涵,教学时常常通过材料的链接,对文章的深度和广度进行拓展,让学生涉及到文本以外的其它方面的知识。反过来促进对文本的理解,更加准确地把握文本的思想和情感表达。例如:学习《背影》时,往往喜欢仔细分析文中父亲为儿子买橘子时从月台爬上爬下的细节,让学生从中体会到父亲对孩子的一片爱心。但学生却并不买账,并不认为这是一件感天动地的事。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同样可以通过链接材料来加深对文本广度和深度的理解。可以链接史铁生的《秋天的怀念》,病重的母亲依然在无时无刻地照顾着自己残疾的儿子,在儿子不理解的情况下还是无怨无悔,甚至连说话都在回避这两个字“踩”和“跑”,在医院的最后时刻想到的依然是自己的儿子和女儿。两篇文章的对比很容易体会到爱子之情,进一步领悟到生活的细节在表现亲情方面巨大力量。
五、链接同类材料,加深内容理解
阅读是个性化行为。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如果只注重表面的意思是远远不够的。还应该对文本的深层内涵进行挖掘,引申出更为深刻的内涵。在平时的阅读中,最好做一些同类的练习,进行两个方面的对比训练,发现以前没有发现的问题。以课文《最后一课》为例,初次接触这篇课文,学生在阅读时往往认为这是讲述韩麦尔先生在普法战争法国失败以后,在沦陷区的一所小学课堂上教的最后一节法语课。这样的理解虽然是正确的,但显然只是文章表层意识,没有能够理解文章的双重内涵,也就是没有对法国人民的亡国之恨以及爱国热情有所触动。如果在教学时能够进行连接,引入欧阳修的《醉翁亭记》进行同类练习的话,问题就会迎刃而解了。文中“太守醉”的“醉”也有双重意思,表面上醉酒,深层涵义应该是陶醉于山水之间,寄予作者爱国爱民爱山水的政治理念。由链接材料再回到文本,学生就会豁然开朗,眼界大开,理解文章双重含义的同时,答题技巧也会获得相应的提升。
六、链接异类材料,感受不同文章
初中语文课本中选编了各类不同题材的作品,在阅读这类文章时可以比较其侧重的地方。通过链接不同题材的作品,可以感受不同文章的内容。例如:在教学《中国石拱桥》这篇说明文时,可以链接记叙文《北京立交桥》。《中国石拱桥》是介绍中国石拱桥的相关知识,让读者了解石拱桥的结构;而《北京立交桥》是要让读者了解今天的北京发达的交通状况。教师在教学中链接记叙文《北京立交桥》可以让学生感受不同的文章题材,从而拓宽了阅读文本的空间,增加了阅读理解的厚度。
总之,根据文本以及学生理解程度的需要,适时链接相关的材料资源,能使学生的知识视野获得拓展,理解程度得以加深,阅读方式得到拓宽,个性理念逐步加强。长此以往,学生就好比多了一个学习的助手,推开一扇窗户,窗外多姿的风光便会扑面而来。
【参考文献】
【1】梁修贵.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对话教学探析【J】.新课程(教育学术),2011(05)
【2】彭爱平.中学时代应该多阅读【J】.黄金时代(学生族),2012(09)
【3】琴仙.淺谈初中语文教学中学生语感的培养【J】.新课程学习,2013(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