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词汇差异在高校普通话教学中的作用
2015-05-30向学春
【摘要】方言与普通话之间的词汇差异对普通话的习得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长期以来,高校普通话课堂教学因袭传统,习惯于以方言语音的辨正为主要教学内容和教学重点,以达到普通话标准语音为教学目标,而忽视了对地域方言词汇的纠正,致使方言区的普通话学习者在口语或书面语言中往往夹杂方言词汇而影响其正确表达。本文以川渝方言与普通话为例,从词汇差异的角度探讨普通话课堂教学中的词汇教学改革的相关问题。
【关键词】方言 普通话 词汇差异 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06-0054-02
汉语是一种多方言的语言。总的来说,各地区方言与共同语普通话的差异,大多数都突出表现在语音方面,有的甚至到了听不懂,不能直接通话的程度,比如闽、粤方言等。其次是词汇的差异,语法的差异相对较小。正因为如此,高校普通话课堂教学和训练总是首先抓住方言区语音上的难点而不是方言词汇和语法,普通话的初学者也总是把更多的精力放在方言语音的辨正上,而对方言词汇和语法的关注较少,这本是无可厚非的,但普通话的教学只停留在对方言语音的辨正上那是远远不够的。方言区的普通话学习者如果不重视方言词汇和语法与普通话的差异,而用自己方言中特有的词语和句法格式说话,即使使用标准的普通话语音,也会让人费解,影响交际的顺利进行,甚至闹出笑话。根据多年普通话教学和测试的经验,本文以川渝方言与普通话为例,从词汇差异的角度探讨普通话课堂教学中的词汇教学改革的相关问题。
就川渝方言与普通话的差异而言,由于川渝方言属于北方方言,川渝方音与普通话语音具有一定程度的一致性,尽管仍然存在差异(比如平翘不分、鼻边音不分等),但这种差异属于大同小异的程度。相比之下,川渝方言在词汇上与普通话的差异更大,表现更突出。因此,对于川渝方言区的普通话学习者而言,了解川渝方言词汇与普通话词汇之间的差异,并熟练掌握二者之间的对应转换规律,这是普通话课堂教学不容轻视的一个重要环节。
在词汇方面,川渝方言与普通话的差异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
一、词义相同,词形略有差异
川渝方言中有一部分词语的词义和使用范围与普通话基本相同,但在词形上二者略有差异。这种差异可以概括为以下四种类型:
(一)构词语素相同,词尾不同
普通话和川渝方言中都有词尾“子”、“头”、“儿”、“巴”等,但二者带词尾的词语并不完全对应。部分川渝方言中带有词尾的词语,普通话中往往不带;或者二者都带有词尾,但所带词尾各不相同。
1.川渝方言带有词尾,普通话不带词尾(括号内为普通话词语,括号外为川渝方言词语。下同)。例如:
今年子(今年)、树子(树)、梨子(梨)、水瓶子(水瓶)、水管子(水管)、茶缸子(茶缸)、狗子(狗)、羊子(羊)、鸡子(鸡)、虾子(虾)、葱子(葱)、鞋子(鞋)、蚕子(蚕)、狗儿(狗)、猪儿(猪)、猫儿(猫)、苍蝇儿(苍蝇)、麻雀儿(麻雀)、蚂蚁儿(蚂蚁)、风筝儿(风筝)、老板儿(老板)、桶儿(桶)、锅儿(锅)、盐巴(盐)、嘴巴(嘴)、牙巴(牙)
2.川渝方言和普通话分别带有不同词尾。例如:
锅头(锅里)、碗头(碗里)、灶头(灶里)、夜头(夜里)、枣子(枣儿)、裤儿(裤子)、帽儿(帽子)、长衫子(长衫儿)
(二)构词语素相同,重叠与否不同
在川渝方言中,重叠式是一种能产性非常强的构词方式,川渝方言的名词大都可以重叠,有的名词重叠后还可以儿化,表示细、小的意义和喜爱、可爱的感情色彩。而普通话的名词则较少重叠。川渝方言中名词的重叠式,普通话多用单音节词或加词尾“子”、“儿”等来表达。例如:
洞洞(洞)、草草(草)、槽槽(槽)、坡坡(坡)、板板(板)、渣渣(渣子)、盖盖儿(盖儿、盖子)、坎坎(坎儿)、缝缝(缝儿)、瓶瓶儿(瓶子)、杯杯儿(杯子)、罐罐儿(罐儿)、盆盆儿(盆儿、盆子)、篮篮儿(篮子)、棍棍儿(棍儿、棍子)、边边儿(边儿)、哨哨儿(哨子)、圈圈儿(圈儿)、桥桥儿(桥)、沟沟儿(沟)、尖尖儿(尖儿)、泡泡儿(泡儿)、裙裙儿(裙子)、豆豆儿(豆子)、瓤瓤(瓤儿)、蚊蚊儿(蚊子)、虫虫儿(虫)、叶叶(叶子)、根根(根)、影影儿(影子)、带带(带子)、盒盒(盒子)、疤疤(疤子)
(三)构词语素相同,组合顺序不同
川渝方言中,有部分词语与普通话存在同素异序的差异,即构词语素完全相同,组合语序不同。例如:
鸡公(公鸡)、鸡母(母雞)、鸭母(母鸭)、闹热(热闹)、气力(力气)、人客(客人)、堰塘(塘堰)、齐整(整齐)
(四)构词语素部分相同
部分川渝方言词语与普通话词语的构词语素部分相同,部分不同。
1.川渝方言词语与普通话词语前一个构词语素不同。例如:
酒米(糯米)、海椒(辣椒)、胡豆(蚕豆)、包单(被单)、斗碗(海碗)、点醒(提醒)、夜饭(晚饭)、脚猪(公猪)、叫鸡(公鸡)、虼蚤(跳蚤)、将才(刚才)、枝圆(桂圆)
2.川渝方言词语与普通话词语后一个构词语素不同。例如:
抽抽(抽屉)、角角(角落)、胡豆(蚕豆)、呻唤(呻吟)、对子(对联)、桑泡(桑葚)、蜂糖(蜂蜜)
3.川渝方言与普通话词语其中一个构词语素不同。例如:
耳子(木耳)、鸡婆(母鸡)、鸭青(公鸭)、壁头(墙壁)、指拇(拇指)、雁鹅(大雁)
对于川渝方言区的普通话学习者来说,这类方言词语不但量大、面广,而且口熟、耳熟,说出来顺口,听起来顺耳,极易给普通话的学习却带来不利的影响。普通话课堂可设计相关词汇的差异比较作为教学内容,并引导和训练学习者熟练掌握二者之间的对应转换规律。
二、词义相同,词形完全不同
相同的词义,在川渝方言和普通话中却用完全不同的词形来表示。川渝方言中这类与普通话词义同而词形不同的词语数量相当庞大,从学习普通话的角度来看,这就需要学习者下死功夫“牢记”,否则在说普通话的过程中就容易出现用普通话语音说方言词语的现象,形成所谓的“椒盐普通话”、“川普”,既影响意义的表达,又引人发笑。列举数例如下:
檐老鼠儿(蝙蝠)、偷油婆(蟑螂)、羊丁丁(蜻蜓)、丁丁猫(蜻蜓)、雷公虫(蜈蚣)、灶鸡子(蟋蟀)、灶屋(厨房)、稀饭(粥)、嘎嘎(肉)、心子(馅儿)、白墨(粉笔)、铺盖(被子)、脑壳(头)、手膀子(胳膊)、脚杆(腿)、二天(以后)、二回子(下次)、高头(上面)、底脚(下面)、以头(里面)、啥子(什么)、啷个(怎么)、瓜(傻)、哈包儿(傻瓜)、告花子(乞丐)、苕(土)、默倒(认为)、阴倒(暗地里)、好久(什么时候)、老挑(连襟)、嬢嬢(阿姨)、跶仆爬(摔倒)、一盘儿(一次/一回/一下)、幺台(介绍)、巴(粘/贴)、打牙祭(改善伙食)、日白(闲聊/吹牛)、争(欠/差)、角孽(吵嘴/打架)、阁牌(胡牌)、犟(倔)、偷二(强盗)、背时(倒霉)、怄气(生气)、开刀(动手术)、妹妹儿头(刘海)、包包儿(口袋儿)、尿包(膀胱)。
三、词形相同,词义和使用范围不同
川渝方言中有的词语从词形上看与普通话是同一个词,但二者表达的词义却不完全相同。如果一方或双方都是多义词、表达多个意义时,则可能只是其中的某些意义相同,而其余的意义并不一样;或者二者的使用范围有宽窄之别。学习普通话,要注意辨别这类词语词义的异同,正确把握它们之间的对应转换关系,从而自如地运用普通话准确地传递自己的交际信息。例如:
四、川渝方言中有而普通话中无的词语
某个概念、意义在一种方言或方言中用词语来表示,另一种语言或方言中则没有相对应的词语,只能用短语、句子来表示,这就是语言中的词语缺位现象。川渝方言和普通话中也存在这种现象,即川渝方言中的某个词语在普通话中找不到与之对应的词语来。
造成川渝方言与普通话之间词语缺位的原因:
一是概念和意义的缺位造成词语缺位。有些事物只在川渝地区有而在其他地区并不存在,因此只有川渝方言中才有用来指称它的词语,其他方言或普通话中词语缺位。例如:
箢篼:盛东西的竹制农具,形同撮箕,有柄。
烘笼儿:竹篾编成,内置一个陶瓦钵,冬天在里面放上木炭用来取暖。
扦担:将竹木等削尖两头,用来挑谷禾柴草等的农用工具。
粑粑:由米、面等制成的各种饼类食物的总称。
川渝地区有很多这样的特色食物如:麦子粑粑,叶儿耙、鸭儿粑、猪儿粑、泡粑等。
二是概念或意义未能固化成词导致词语缺位。说不同语言或方言的人对事物的看法不尽相同,某种概念或意义有的人认为重要,给予命名;而有的人则认为不那么重要,不予命名。一些在川渝方言中得以命名并固化成词的概念或意义,在普通话中却没有,从而形成词语的缺位。例如:
箩箩、筲箕:手指上两种不同形状的指纹,川渝人观察到并认为它们很重要,可以预示人的命运前途。
□cáo:久不吃荤腥、或蔬菜吃得过多而引起的人体肠胃不适,心理上渴望油荤的感觉。如:天天吃白菜萝卜,咋个不潮嘛?心头潮得很,该打牙祭了。
□qiáo:烹调时于主菜之外加上少量其他配菜一起煎炒等!
□kǒng:本指一种烹饪方法,在食材中加少量水,盖紧锅盖,用微火把食物焖熟。又指温度高、湿度大,使人感到闷热难受的感觉。
这类词语在川渝方言中比较少,说普通话的过程中若遇到某个词语在普通话中找不到对应的詞语来转换而又不得不说时,可以引导学习者选择普通话中表达内容相当的短语、或者组织相应的句子来表达。
参考文献:
[1]高廉平主编.普通话训练与测试教程[M].重庆:西南大学出版社,2009.
[2]邓红华.高校普通话课堂教学改革初探[J].现代语文,2006(11).
[3]宋玮.普通话课程教学改革探析[J].河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2(1).
[4]邓英树、张一舟主编.四川方言词汇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
[5]梁德曼、黄尚军.成都方言词典[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8.
[6]翟时雨.重庆方言志[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
作者简介:
向学春(1977年6月-),女,重庆万州人,重庆三峡学院文学学院副教授,四川大学博士,主要从事汉语史、方言文化、语言学与应用语言学等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