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让梦想碎一地
2015-05-30
在手机上看到这样一个小故事,一个温馨的家庭场景:
“儿子,你长大了想干什么啊?”妈妈问。
“我长大了要当医生,”儿子边玩玩具边回答。
“好,当医生好,医生赚钱多。”奶奶说。
“当医生求的人多,将来好办事!”爷爷说。
“钱不钱的无所谓,当医生社会地位高。”妈妈的观点。
此时,儿子愣了,用疑惑的大眼睛回头看着大家:可是医生不是治病救人的吗?
……
几代人的梦想啊,瞬间僵化,碎了一地!
一次,与一位美国剧作家朋友聊天,他刚来中国不久很想了解中国文化,就问我这个做媒体的人一个问题:“你们中国的文字工作者都喜欢关注什么话题?”我虽然不能代表中国文字之作者,但我还是以自己的视角说:“很多文字之作者都会关注人性、社会、自然等话题,我个人很喜欢有关人与自然的话题。我想,无论艺术、文学关注的话题无非这几个终极命题。”
但这个美国哥们儿用极力想说服我的眼神盯着我说:“NO,NO,NO,这些不应该是作家或艺术家的终极关注,作家和艺术家一定要以人类的命题为基础!”
之前的梦想,又碎了一地。
后来看吕克·贝松的经典作品《超体》,其中让我最感动的并不是被众人称赞的科幻部分,也不是女主角“露西”无意中被逼参与毒品CPH4的人体运输,在被凌虐中意外吸收体内毒品而变成超能人,也不是周旋于黑帮和寻找毒品的精彩故事主线。
而是一位最初如同小太妹的“露西”,在潜能与知识的快速提升中不断自我认知,最终选择放弃生命来协助科学家完成“人类生命终极探索”的精神。
这种精神我们也曾有过,也许我们差点忘了。于是,我在想,我们该帮孩子构建一个怎样的梦想空间?
想想当下很多家长在梦想问题上,有着太多世俗的捆绑:将来走公务员路线,有位;将来要叱咤金融圈,有钱;将来一定要走演艺道路,有名;将来想干什么干什么,就是不被钱为难……
孩子的梦想一直没变,变的是我们。若将一些世俗的捆绑过早、过多地传达给下一代,很容易将孩子与生俱来的理想火种熄灭掉,最终形成不敢拼搏的精神状态,从而失去了正酝酿着“伟大”的梦想。这样的性格,在生活中最明显的表现就是随波逐流,没有人生的目标。
难道,我们不该给孩子一个有理想的人生,一个超越自我的机会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