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系弹簧工艺研究
2015-05-30徐伟蒋志斌
徐伟 蒋志斌
摘 要:一系弹簧是某型内燃机车转向架上的重要零部件,其工作应力高达450MPa,平面度、平行度、垂直度等相关技术参数都高于其它车型同类弹簧。因此,对制造的要求相对较高。鉴于此,工艺装备在原有生产线的基础上进行改造,新增数控卷簧机、气氛保护加热炉等相关设备以满足实际生产的需要。
关键词:一系弹簧;逆向工程;余热淬火
引言
由于主要生产设备状况未知,因此在工艺设计前采用逆向工程,利用执行标准和图纸技术要求反推制造工艺。机车一系弹簧执行标准为TB/T 2211-2010《机车车辆悬挂装置钢制螺旋弹簧》
1.工艺方案的确定
热成形弹簧的主要制造工艺为端部加热制扁、加热、卷制及校整、热处理、喷丸处理、立定处理、磨削断面、检验、表面除锈处理 [1] 。一系弹簧的制造和以前的主要区别在端部加热制扁和卷制上,而工艺试验的重点则在弹簧刚度和热处理方面。
2.工艺试验
2.1 弹簧刚度试验
根据圆柱螺旋压缩弹簧的刚度公式 ,D、d、n对弹簧的刚度都有影响。该弹簧内经只有2mm公差,而回弹将近0.5mm,于是内径取中间值,以方便调整刚度;同一批弹簧的料径波动很小,工艺上无法用该值调整刚度。因此能改变刚度的只有有效圈,而反映到具体的参数就是展开长度。通过上述公式计算,弹簧的有效圈数为7.8,总圈数为9.3。根据展开长度公式计算,展开长度应为5160。根据PRO-E模拟,两边制扁后总长度增加210,因此材料的总长度为4950,取整为5000。根据上述确定的参数进行了试卷制后发现,刚度偏高超过了要求,因此增加圈数修正下料长度。第二次更改下料5040,碾尖后展开总长为5240,进行了试卷制后,刚度符合要求,具体数据见表2。
由于弹簧受压力压缩后,弹簧的有效圈会逐渐减少,弹簧的刚度会逐渐增加,因此表2中根据理论计算的第一次刚度试验偏差都为正偏差,且超过20,即实际测量值大于理论计算值。而根据试验数据合理的第二次试验,其有效圈为8,总圈数为9.5。
2.2 弹簧热处理试验
该试验的目的除了完成硬度试验外,还必须兼顾脱碳层深度的要求。
2.2.1 弹簧硬度
在进行卷簧试验时发现,卷簧后弹簧的余温在(790~820)℃之间,仍在奥氏体温度下,从理论上,存在余热淬火的可能。根据高温形变热处理的理论:将钢加热到稳定奥氏体区保持一段时间,在该状态下形变,随后进行淬火以获得马氏体组织的综合热处理工艺【2】。试验后,确定了保温温度为985℃,保温40min后卷制,卷制后利用余热淬火,回火温度为450℃,保温90min的热处理制度。单从晶粒度上看,利用余热进行淬火回火后,晶粒度为8级,而普通的热处理晶粒度为7级,高温形变热处理晶粒更细,强度更高。
2.2.2 脱碳层深度
通常氧化膜是疏松的,尤其是工业条件下形成的氧化膜,因此CO的挥发较为容易。脱碳虽然发生在表面层,但是碳显然来自于快速的晶界扩散;尽管脱碳是表面现象,胆不存在脱碳层的内边界。“脱碳深度”的测量在工业上被用来表征钢的状态,因此引入主观因素,需要判断脱碳层的内边界。【3】
根据菲克第二定律,将脱碳看作两端成分不受扩散影响的扩散偶:
初始条件:t=0 ,
边界条件:t>0 ,
【4】
其中 【4】
D0为2.0×10-5m2s-1,R为8.314Jmol-1K-1,Q为140000Jmol-1【4】,在T=(273.15+985)K计算得出D为3.08×10-11 m2s-1。
从上式可以看出,如果在整个加热过程中,环境和材料的含碳量一样,那么将不会发生脱碳现象。实际并非如此,即使使用气氛保护加热,在开炉门的瞬间以及受炉子密封性的影响,其环境碳含量会瞬间降低,为了更好的计算,先将环境的含碳量定为0.2%进行计算,将材料含碳量从0.6%将为0.5%定义为脱碳,分别计算保温10min、20min、30min、40min距离表面0.2mm处的含碳量。计算结果如下:
由上述计算可知,在加热过程中加热炉中的碳含量保持在0.3%以上,0.2mm处就不会发生“脱碳现象”,当炉中气氛在0.2%时,若加热时间超过20min,就会发生“脱碳”。鉴于此,我们根据炉内碳势的上升速度,将炉内的碳势设定为0.6%,将装炉的碳势控制在0.2以上,20min以内碳势增加到0.4以上,这样可以确保整个加热过程中,弹簧的脱碳不会超过0.2mm。按上述工艺进行制造的弹簧,其脱碳层深度检测都小于0.2mm。
3.结论
(1)利用余热淬火,高温形变热处理可以在弹簧热处理中运用。
(2)高温形变热处理对60Si2CrVA的性能和普通淬火相比有区别,目前只能看出晶粒度更细,其他究竟影响多大,还需进一步的试验。
(3)弹簧刚度理论计算时,应考虑弹簧中径的回弹及弹簧在压缩过程中有效圈数的减少。
(4)用菲克第二定律可以定量的估算弹簧脱碳层深度,指导卷簧炉碳势控制的工艺参数。
参考文献:
[1]张英会,刘辉航,王德成.弹簧手册[M].机械工业出版社,2008.
[2]中国机械工程学会热处理学会.热处理手册.第一卷[M].机械工业出版社,2008.
[3]辛力,王文【译】.金属高温氧化导论[M].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