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一个时代的斯文

2015-05-30

祝您健康·文摘版 2015年6期
关键词:梅贻琦斯文新竹

1948年年底,面对国民党的溃败,梅贻琦面临着走还是留的问题。经过一番艰难的抉择,梅贻琦决定离开大陆,离开他所挚爱的清华园。

梅贻琦离开大陆后,在美国待了几年,接着去了台湾:1955年年底,他用清华的基金在台湾新竹创办清华原子能科学研究所,这就是新竹清华大学的前身。为了选好学校的地址,他几乎走遍台湾岛,最后选择新竹县。为了慎重起见,他先后7次前往勘察。当时,梅贻琦已经67岁。梅贻琦一如既往地在海内外高薪聘请高水准的学者、教授,学校的师资力量一直保持在一个较高的水平。

诺贝尔化学奖的获得者李远哲,就是在这里取得硕士学位的。梅贻琦在世的时候,一直不愿意把新竹原子科学研究所改名为新竹清华大学。梅贻琦经常说真正的清华在北平。

1962年2月,梅贻琦被选为台湾“中央研究院”院士;4月29日,梅贻琦在病榻上发表他对清华校友的最后一次演讲;5月19日,梅贻琦离世,享年73岁。

住院的那段时间里,病床下一直放着一个加锁的手提包,没有人知道里面装的是什么,也不方便问。梅贻琦先生逝世后,秘书立即把手提包加封,后来组织专门人员启封,方才发现,里面装的都是清华在美国基金的所有账目,一笔笔钱款记得清清楚楚。梅贻琦清死后,他的遗体被安葬在新竹的清华校园里。

当时,有人议论纷纷,不应把校园作为墓地之用。这些议论并没有动摇治丧委员会的最后决定。治丧委员会说我们经过慎重考虑,决定把校园一个山坡的一片相思林,划作老校长的墓园。我们认为,梅校长和清华大学的关系,不是任何一个普通人能够比拟的。其他学校的校长,不能把校园当作墓地,除了梅校长,他是清华的终身校长,早已经和清华融为一体。

梅贻琦被称为清华“永远的校长”,正是因为梅贻琦的贡献,新竹清华大学才跻身世界一流水平大学。作为一个教育家,梅贻琦生平寡言少语,内心坚忍,初次相识时,并没有多少感染力,看上去没有太鲜明的性格。正是他堅毅、隐忍的性格和办事公正的品德,赢得整个清华师生的深深敬佩。

梅贻琦和胡适、蒋梦麟是同龄人,与他们相比,他的人生经历显然少了很多传奇色彩。正是他的简单、专注,让他成为一个成功的、纯粹的教育家。他不去刻意追求自己的名誉地位,很少参与经济、政治,他把自己的一生都投入到做好清华大学校长这件事上,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这才是他最伟大的地方。

可以说,梅贻琦代表“一个时代的斯文”。而今,他所在的墓地“梅园”,早已繁花成林,成为校园最美丽的景色。梅贻琦先生对清华的热爱,不是任何事物可以阻断的。他为清华大学所题的校训“自强不息,厚德载物”,至今依然镶嵌在清华大学的门前。

(王废/文,摘自《大师》一书)

猜你喜欢

梅贻琦斯文新竹
斯文细胞
“斯文”即“斯德”:《论语》“斯文”新诠
长不大的调皮蛋
长不大的调皮蛋
找原因
斯文哥阿豪
这是谁的车
梅贻琦的“落荒而逃”
落荒而逃的梅贻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