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上海隆重纪念中国科学社和《科学》杂志一百周年

2015-05-30潘友星

科学 2015年6期
关键词:杂志上海科学

[本刊讯]1915年1月,由中国旅美学生撰稿、编辑的《科学》杂志在上海首发刊行,《科学》杂志创刊。1915年10月25日,《中国科学社社章》以通信方式获社员表决通过,同时决策办事机构组成,至此1914年6月旅美学生为创刊《科学》筹资集稿结成的“科学社”,孵化为宗旨为“联络同志,研究学术,以共图中国科学之发达”的民间科学团体,中国科学社成立。

上海是中国科学社总社所的所在地,也是《科学》杂志(即本刊)长期的编辑出版地。2015年10月,中国科学社成立一百周年和《科学》杂志创刊一百周年的纪念活动在上海隆重举行。纪念活动共有两项。

第一项,是由本刊编委会、中共上海市委宣传部和上海市科协主办的“中国科学社和《科学》一百周年纪念会暨上海市科协第十三届学术年会开幕式”。纪念会于21日下午,在南昌路57号上海科学会堂国际会议厅举行。会场门前立有大幅喷绘展板,展示中国科学社和《科学》百年历程中的重要图片。来自北京、上海、重庆、无锡以及美国的约四百位科技界、教育界、史学界、新闻界、出版界人士出席了这一纪念活动。

纪念会于北京时间14:30开始。本刊编委会主编兼出版理事会理事长、中国科学院院长白春礼出席纪念会并作了题为《科学精神百年弘扬》的主旨讲话。他在讲话中指出:“求真”是“科学”和“科学精神”必须遵循的铁律,而在中国,对这一真谛的认知和昭示,始于《科学》创刊号;一百年来,《科学》坚持“以传播世界最新科学知识为帜志”,并在自己传播科学的旗帜上不断注入“弘扬科学精神”的灵魂,使国人对科学的认识和理解不仅从“器”和“技”的层面拓展至知识和理论层面,更使科学思想深入人心,新的思维方法和理性精神开始确立,科学的内涵拓展至意识领域和精神层面:科学精神,科学的思维方式,不仅是科学家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也是新时代国民应当具备的思维能力。

为了在新时期继承和弘扬科学精神,为国家发展、社会进步和民族复兴提供科学精神和动力源泉.他提出了八项倡议:对科学真知的不懈追求;对经世致用的责任担当;对勇攀高峰的创新自信;对协同创新的积极践行;对科学文化的价值传承;对科学伦理的严遵恪守;对社会风尚的正确引领;对科学普及的倾力投入。最后,他说:“一百年,是纪念,更是新的起点;一百年,是传承,更期待新的创造!祝愿《科学》越办越好,祝愿中国的科学越来越好!”

上海市委副书记应勇出席会议,并做重要讲话。他说,中国科学社和《科学》杂志,与上海这座城市有着深厚的渊源。《科学》杂志在这里创刊,又在这里复刊。这一历史渊源,使上海受益于科学文化的滋养,不断发展繁荣。他代表上海市委、市政府,向大会的召开,表示热烈祝贺!向长期以来为《科学》杂志付出辛劳的编委会和编辑部的同志们,表示崇高的敬意!他指出:知识就是力量,人才就是未来。建设科创中心最根本的是要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最重要的基础取决于广大人民群众的科学素养。最近一项调查显示,上海市民具备科学素质比例为18.71%,位居全国第一,具备了创新型地区的科技人力资源基础。但与发达国家相比,整体水平还有差距。科学精神不是喊出来的,提升人的科学素质也非一日之功,必须做长期不懈的努力,让科学精神植根于人民群众。对中国科学社和《科学》杂志一百周年的最好纪念,就是进一步弘扬科学精神,进一步培育创新文化,进一步加快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他希望《科学》杂志推出更多科学性、思想性、艺术性俱佳的科普精品,科协组织发扬中国科学社的光荣传统,广大科技工作者肩负起倡导科学思想、传播科学知识的责任,为创新驱动发展培育更深厚的土壤。

纪念会由上海市科协主席陈凯先主持,上海市委副秘书长陈寅,上海市委副秘书长、市委宣传部副部长朱咏雷出席。上海世纪出版集团党委书记、总裁祝学军,上海市科协党组书记、副主席杨建荣到会致辞。出席纪念会的有:中国科学院院士褚君浩、戴立信、汪品先、吴孟超,中国工程院院士林宗虎、魏敦山等专家学者;本刊编委、中国科学院院士叶叔华、杨福家、沈允钢、林其谁,本刊编委柳怀祖、吴智仁、潘友星、濮紫兰,本刊出版理事会成员应小雄、姚诗煌、段韬。本刊特邀编辑陈敏伯、褚慧玲、孙章、王善平、吴家睿、赵君亮和编辑部工作人员;中国科学社社员杨竹亭,中国科学社老社员后裔王天骏、姚韧九等;上海市宣传、科技、教育、新闻出版系统有关部门,上海市科协及其下属的上海市科技传播学会等专门学会、各区县科协,上海世纪出版集团及其旗下的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等出版单位的负责人和代表。

上海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张剑研究员、北京大学哲学系吴国盛教授、中国科学社早期社员王琎之孙王天骏教授、本刊常务编委叶叔华院士在会上做了专题发言。

张剑提纲挈领地讲述了中国科学社在中国科学发展史上的三大贡献:揭橥新文化运动“科学”大旗。传输科学真知;垂范科学本土化,引领科学体制化;积极介入“科学建国”方略,促进国家科学战略初现。

吴国盛说,今天我们纪念科学先贤们,是要推进他们当年试图引进的科学精神。科学精神本质上是希腊人所开创的自由精神。亚里士多德曾经讲过,科学本质上是一种自由的学术。自由的学术首先就不讲实际应用.但是无用之用可以有大用,暂时不讲不一定未来不讲,暂时不用未必未来不用。希腊人研究圆锥曲线,当时毫无用处,一千多年之后开普勒就有了大用。科学精神有三个要义,第一在物质条件和生活条件上给予自由,科学家必须有闲,悠闲出智慧,科学家整天老想着为自己的生活而奔波,就不可能有闲情逸致从事学术。第二,必须有言论自由。科学家必须自由地探索,自由地批评。自由发表自己的研究成果。第三,你有了闲暇,社会允许你说话了,你必须有内心的自由,对世界有特殊的好奇感,真正的科学家永远对世界保持一种好奇之感,有这样一股童心,你的科学才可能有真正的发现。亚里士多德讲自由学术的三大条件,爱因斯坦认为是两种自由。一个是内在自由,一个是外在自由。这都反映了西方自古至今的本质精神就是自由。我认为科学社早期提出的两个特点叫作“求真”“致用”,致用是技术层面,求真是科学精神层面,求真的核心就是探求自由。最近发布的24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把自由放进去了。自由的精神就是科学的精神,只有在追求自由的心态下,以一种自由人的身份,自由探索这个世界,我们的科学才真正有可能走向原始创新的道路。

王天骏是在1920年代主持本刊编辑部工作的王琎先生之孙,他从王琎先生的生平说起,讨论了《新文化运动时期科学家的文明梦》。他认为,20世纪新文化运动时期,我国的第一代科学家是一批关心中华文明未来命运的中国人,解读这代人心路历程很有现实意义,他们对于科学和传统关系的态度,尤其值得今天中国人认真深入的研究和反思。

叶叔华说,我刚刚听了白院长讲的科学精神这一番讲话,心里面十分敬佩,没有想到白院长可以讲得这么好。前面几位的发言,讲到《科学》的前辈怎么样把科学精神,科学思想传播到中国来,通过杂志传播给大家,听了之后非常感动。特别是刚刚谈到屠呦呦的事情。我非常感谢这个诺奖,首先一个给了我们的女科学家,而且是用科学方法搞中草药的,而且得到实际上非常重要应用的一个女科学家,我希望以后我们男科学家也要奋起直追。今天在这里纪念《科学》一百周年,没有《科学》杂志当时的创刊,我们还是很蒙昧的时代,很多科学精神根本就不知道或者知道得很少,而经过一百年现在中央提倡的是大家去创新,大家去创业,依靠的就是科学和技术。我觉得科学和技术都是有作用的,科学在先,技术紧跟在后面,没有科学和探索就没有新的思想和方法,没有技术就不能把它变为实际的应用,造福于全体人民,今天我们大家要联合起来,团结起来,真正让我们国家更快地从小康走到富裕世界的大门。

会议还举行了第十四届上海市科技精英颁奖仪式。

第二项.是上海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联合举办的“赛先生在中国:中国科学社成立百年纪念暨国际学术研讨会”。研讨会于2015年10月25日在上海中山西路1610号上海社科院分部举行,来自京、沪、川、赣、苏、浙,中国台湾,以及美国、捷克的四十多位科技史学者参加了研讨。研讨内容涉及中国科学社、《科学》杂志和近代中国科学技术。

(本报道作者为本刊特邀记者、本刊编委。)

猜你喜欢

杂志上海科学
上海电力大学
上海之巅
东方养生杂志征稿函
上海谛霖邹杰 Hi-Fi是“慢热”的生意,但会越来越好
杂志介绍
点击科学
科学大爆炸
扶贫杂志走进“两会”
科学拔牙
上海──思い出の匂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