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隐性备课才是关键

2015-05-30徐素梅

小学语文教学·人物版 2015年6期

徐素梅

当老师的都知道,备好课是上好课的关键。近期读了于永正先生的《隐性备课重于显性备课》一文后,我对备课一词潜在的含义有了更加透彻的理解。先生没有讲什么高深的道理,说的都是自己的做法与体会,多数是操作层面上的,但许多道理却深入浅出地蕴含其中,读后让人耳目一新。

观点之一:备课不等于写教案

备课包括钻研教材、搜集信息、了解学生、考虑教学思路和教学方法、写教案等等。写教案只是备课的最后一个环节。把钻研教材方面的所得所思,把教学的目的要求、重点难点、教学过程和方法以及搜集到的有关信息记录下来是“备忘录”。

如果说,写教案是显性的,那么钻研教材、查阅资料、搜集信息、备学生、思考教法则是隐性的。显性备课只是隐性备课的外在形式而已。因此,我们备课的时候应该把更多的精力花费在隐性备课上,如果过于追求显性备课的形式而忽视隐性备课的重要性,那就是不分主次了。这个观点对于一些刚参加工作的年轻教师来说尤为重要。教案是自己教学用的,所以,在写教案的时候应该考虑怎样使教案更好地为我所用,而不是考虑怎样应付相关部门的检查。

观点二:隐性备课最重要

于永正先生认为,隐性备课最显内功,内功是看不到的,也无法形成文字。内功好的人,文化修养高,悟性好,教学经验丰富,备课花的时间会短得多,效率也会高。针对这一点,先生进行了详尽的阐述,让人感觉条理明晰,句句都有鞭辟入里之感。

1.隐形备课最重要的是钻研教材。

老师们一定会说,哪个老师备课不钻研教材呢?说得有理,但我认为能够做到像于永正先生那样的教师应该是不多的。先生在备课之时,案头总是摆着各种工具书,打开课文后,先边读边画出生字、新词及含义深刻的句子,理解字词句在课文中的意思,对课文中的关键词语、精彩之处以及课文的重点难点做上记号。更让人惊叹的是先生备课的精细程度,现举一例。在《第一次抱母亲》一文中有一词“翻山越岭”,如果是我备课,这个词语的意思我已成竹在胸,根本不会产生再去钻研它的念头,但先生却偏要查一查“越”字在这个词语里是什么意思。“越”字是本课的一个生字,一查词典,结果有七种义项,在这里作“跨”讲。先生认为,作为语文教师不但要意会还要言出。仅此足见先生备课突出了一个“实”字。

在教学中为了让学生深刻感受到祖国语言的魅力,从中汲取母语的琼浆玉液,我们常常要求学生去品味,去感悟,让学生咀嚼领会。但如果教师没有含英咀华的过程,又何以引领学生去品读体会呢?或许文中相当一部分的精华如过眼烟云,随着时间的流逝就烟消云散了。但是,某些品出味来的字、词、句定会让学生永记心间,甚至深入骨髓,无论时间怎样无情划过,也会如一缕茶香总在学生心间袅袅依依。

2.钻研教材的第二步是朗读课文。

备课时,先生力求把课文读“活”。朗读《卖火柴的小女孩》,学生听了潸然泪下;朗读《小稻秧脱险记》,学生听了手舞足蹈;朗读《桂林山水》,学生如身临其境……先生一遍又一遍地朗读课文,而且是出声朗读,直到“其意皆出吾心”“其言皆出吾口”为止。先生认为,朗读好了,钻研教材就成功了一大半,朗读的意义十分重大。师生朗读精彩的课堂,必然是充满生机的、充满灵性的、富有情趣的课堂。

在我们平常的备课过程中,似乎没有做到这一步,当然,我们肯定在钻研教材的时候也用心读过课文,但没有做到有滋有味地读,出声地读更是鲜见。那么,我们在指导学生朗读的时候,或许只知道该用怎样的情感去朗读,而在实际操作起来时又不知所云。所以,我们也应该向先生那样力求把课文读“活”,激昂处还它个激昂,低沉处还它个低沉。文章各处情感的支配了然于胸了,还怕指导不好学生的朗读吗?

3.钻研教材的第三步是正确领会作者遣词造句、布局谋篇的意图。

教材所选文章都是精品,语言运用生动精准,作者在写作之时对于文字的推敲、锤炼,我们在备课的时候一定要用心去揣摩、体会。

于先生在许多课上都有精彩之处呈现出来,给我印象最深的是那次淮北之行。记得那次于先生上的是《林冲棒打洪教头》一课,先生独具慧眼,从诸多的文字中提炼出了一个“让”字,用这个“让”字总领全文,使学生们深切地体会到“让”是一种美德,“让”是一种胸怀,“让”是一种境界。作为80万禁军教头的林冲真的是一个英雄,不仅武艺高强,而且人品高尚。这个传神的“让”字,就是先生反复推敲作者布局谋篇意图后的结果。还有在《燕子》一课中,“燕子飞倦了,落在远处的几痕电线上”,为什么这里不用“根”而用“痕”?只是简单的一个字,有多少意趣在其中啊!如果不去用心地体会作者遣词造句的意趣,怎能发现这些语言文字的意味呢?

所以,教师只有对文章的妙处和特色理解了,成竹在胸了,才能自如地引领学生去感悟。教师领悟得深,学生才能领悟得深。否则,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就会成为一句空话。

观点三:要思考教法

熟悉于先生的人都知道,当你打开先生的教科书时,字里行间都写着字,先生把此举称之为“备课于书”。有许多教案他都是写在书本上的。那么,先生在他的教案之上都写了些什么呢?他认为,教学目标要记,过程要记,关键词语的理解与体会要记,教师讲的重要的话要记,重要的参考资料要记。

对于要求学生回答的问题,要求学生写的片段、造的句子,先生总要自己先写一写、练一练。在每次写作指导之前,先生必定是要写下水文的。

另外,在钻研教材的时候,先生喜欢和同事讨论,同事间的讨论常常使他豁然开朗,自己百思不得其解的问题,往往别人一句话就点破了。由此,我想到我们平时也应该常把自己的教学困惑摊开来与同事一起讨论,每周的集体备课应该是交流的最好时机。

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中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一个在学校里工作了33年的历史教师,上了一堂非常出色的观摩课,邻校的一位教师问他:“你的每一句话都具有巨大的思想威力。请问,你花了多少时间来备这堂课?”那位教师回答说:“这节课我准备了一辈子,而且,一般地说,每堂课我都准备了一辈子。但是,针对这个课题的准备,则花了约15分钟……”一辈子与15分钟,一语道出了教师备课的真谛。“15分钟”的有效备课,是这位教师教学智慧的彰显。

细细思量,“每堂课都准备了一辈子”这句话应该成为每一位教师的座右铭。用一辈子来备每一堂课,我们应该不断地提高理论水平,加强业务修养,在日常的教育教学实践中,自觉地、全身心地钻研教材教法,深入细致地了解学生,认真地创造性地备课,不断学习、实践,不断反思、总结,不断创造性地运用新学习的教学方法,下功夫备好每一节课,下功夫深刻反思教学行为和过程。只有这样在隐性备课上下足功夫,才会在显性教学上体现出超乎寻常的功力。

当然,我想,做好这一切的基点应该是爱教育,爱学生,爱语文。

(作者单位:浙江杭州市采荷第一小学教育集团)

(责任编辑 张振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