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合词研究综述
2015-05-30尧春荣
摘 要:离合词是现代汉语中一种特殊的语法现象,是现代汉语语法学界讨论的热点,也是对外汉语教学研究的难点。通过逐一梳理各类观点及方法,对半个多世纪的离合词研究作一回顾。
关键词:离合词 综述 对外汉语教学
离合词是现代汉语中一种特殊的语法现象。我们通常所说的离合词是指“由两个字组合而成的合成词,在有些情况下它可以作为一个词合起来使用,在另外一种情况下它又可以作为两个词即一个短语来使用。”[1]离合词之所以特殊,在于它兼有词和短语的双重特征。
自1957年陆志韦在《汉语的构词法》一书中首次提出“离合词”的概念以来,现代汉语离合词一直是众多学者的研究热点。从历时角度看,离合词的研究大致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20世纪50到70年代——从语言本体角度摸清离合词的基本面貌,集中对离合词的性质、标准进行界定;第二阶段是20世纪80年代至今,外国留学生来华学习汉语的人数日益增加,离合词运用的偏误不断出现,离合词的教学成为对外汉语教学中的难点,这一阶段主要从对外汉语教学角度对离合词的教学进行探讨。
本文拟从离合词的本体研究和对外汉语教学中的离合词研究两个角度进行综述。
一、离合词的本体研究
离合词的本体研究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离合词的语法性质
明确离合词的语法性质,就是明确词和短语的划界问题。离合词究竟是词还是短语,还是属于“词和短语之间的中间状态成分”,一直是语法学界争论的焦点。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三种观点:
1.词说。此说认为离合词是词或接近词。持此类观点的有刘泽先(1953,3)[2]、林汉达(1953)[3]、彭楚南(1954)[4]、胡附、文炼(1954)[5]、赵元任(1968)[6]、范晓(1981)[7]、洪笃仁(1984)[8]、张静(1987)[9]。以上各家认为离合词是词的原因在于:第一,离合词的两个字合在一起表示一个意义;第二,离合词的扩展是有限的。
2.词组/短语说。此说将离合词划入词组(短语)。王力认为“凡两个字的中间还可以插得进别的字者,都是短语,否则就是一个单词”[10],即以能否分离作为判断的绝对标准。持此类观点的代表学者还有钟锓(1954)[11]。
3.“离为短语,合为词”说。持此类观点的代表学者有张寿康(1957)[12]、陆志韦(1957)[13]、朱德熙(1982)[14]。这一观点兼顾了离合词两方面的特征,认为离合词以“离”的形式出现时是短语,以“合”的形式出现时是词。
几十年来,对离合词的归属问题的讨论一直没有停息过,至今仍然没有达成共识,分歧依然存在。我们认为对离合词的归属问题的讨论是不可能达成共识的。“词”本来就是一个舶来品,是印欧语系的产物,被汉语引进后出现许多“水土不服”的现象是正常的。离合词的问题只是表现得比较突出的一个方面而已。如果我们受西方语法观念的束缚,认为词和短语是铁板一块、非此即彼,不承认中间状态,那么对离合词归属的讨论是永远没有结果的。
(二)离合词的界定标准
哪些词是离合词,这也是汉语语法界经常出现争议的一个问题。有些词在一些研究者看来是离合词,但却被另一些研究者排除出离合词群体。因此对离合词身份的鉴别,便存在一个标准的问题。不同学者采用的具体标准不相同,得出的离合词的范围及离合词的数量也不尽相同。下面就前人使用过的界定标准作简单介绍:
1.意义标准。对离合词归属问题的讨论中,意义成为一条重要甚至主要的依据。但这条标准具有很明显的缺陷。一方面,意义与意义之间的界限因人而异。如果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便失去了科学的可操作性,最后的结果就是“得不出公认的结论”[13]。另一方面,如果以意义作为标准,意义的作用被扩大,语法上的区别就会被抹杀。因此,将意义作为划分词与短语的主要标准或者唯一标准是有失偏颇的。
2.扩展法。扩展法是用于区别词与短语的有效方法,一些学者也将这一方法用来区别离合词与短语。陆志韦(1957)[13]提出“自由扩展”和“受限扩展”两个概念,认为“能够插入很多别的成分的扩展式”是词,而“只能插入‘得、不的扩展式”是短语。这一鉴定方法在具体运用过程中同样存在很大的缺陷。首先,“受限扩展”有一个“度”的问题,这不可能是一成不变的定数。其次,扩展形式的频度。有的离合词扩展式的使用频度相当高,和短语相当,如“洗澡”“睡觉”之类的离合词;而有的一般不扩展,只是出于口语表达的临时需要才扩展。偶尔扩展到底算不算离合词,如果不算,达到什么程度才算?这仍然是一个“度”的问题。
3.逆转法。这种鉴别方法是赵金铭(1984)[15]提出的。他认为一般动宾短语结构松散,可打乱原次序,重新排列组合;而动宾离合词却严密得多,不可任意打乱,除了中间可以扩展外,一般不太容易变换格式。如“丢钱”可以变换成“钱丢了”,而“丢脸”却不能变换成“脸丢了”。但这一标准也能举出大量反驳其标准的例子。如“你的觉睡足了”“这个乱捣得不小”。
4.语素鉴定法。赵元任(1979)[6]、赵金铭(1984)[15]在对离合词作鉴别时,采取了这一鉴别标准,认为如果组合成份中含有至少一个黏着语素,那就是离合词。这一鉴定标准的缺陷在于当含有黏着语素的离合词的扩展度和短语完全一样时,离合词与短语仍然区别不了。
除了上述所说的方法,还有其他标准和鉴别方法,如:插入法、同形替代法、兼类鉴定法等。但是没有一种方法是可以绝对贯彻到底的,只能采取多个标准或方法互相补充的办法。这归根结底仍在于将汉语塞进印欧语系的模子里,任何方法和标准的解释力都会大打折扣。
(三)离合词离析动因研究
关于离合词离析的原因,一些学者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和猜想。如:张理明(1982)[16]考察了动宾结构离析的原因,认为“离合词是为了使意思表达更加具体、明确”,“当离合词表示的动作影响到人,为把受影响的人表达出来,才将其加以扩展”。曹乃玲(1994)[17]认为:单音节词向双音节词过渡过程中可以产生离合词;词语的缩略也可以产生离合词。饶勤(1997)[18]认为以下三种情况下离合词会出现离析:当离合词的动语素涉及到人时;当说话人表示不满、不屑或否定的语气时;当想急于知道或让对方表态时。王海峰(2002)[19]认为词和短语的共通性是离合词产生离析现象的基础。蔡国妹(2002)[20]认为离合词体现了词与短语之间的中间状态,是汉语由古代汉语向现代汉语发展过程中必然出现的一种现象。马清华(2009)[21]认为离合词的成因是多向多源的汇聚,有由离到合、由语到词或由合到离、由词到语的历史演化关系,也有短语词的自由变换关系,其形成原因各不相同。
二、对外汉语教学中的离合词问题研究
离合词的特殊性,使得离合词成为对外汉语教学中的一大难题。正如周上之(2006)[1]所指出:长期以来,离合词教学是对外汉语教学中的一个薄弱环节,甚至可以说,迄今为止,基本上还是一个空白点。饶勤(1997)[18]也指出:“造句之前,我问学生用这类词造句要注意什么,大家异口同声地说,这类动词不能带宾语。结果所造的句子基本上都避免带宾语。但是没有一个同学能把离合词展开造句。这说明学生并没有真正掌握离合词的用法,至少他们对离合词的了解还停留在初级阶段。这也说明我们在中高级阶段对离合词的教学存在不足。”他们的观点基本反映了对外汉语教学中离合词的教学现状。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来自对外汉语离合词教学实践的压力是促进离合词研究发展的推进力量,不少学者从对外汉语教学的角度对离合词进行了深入地探讨,主要从以下两方面展开:
(一)离合词的偏误研究
20世纪80年代以后,学界对离合词的关注主要来源于留学生的错误,从偏误角度入手探讨离合词的文章比较多,如《留学生使用离合词的情况调查及分析》(郑海丽,2005)、《对外汉语离合词的偏误分析和教学》(陈玮,2006)、《印尼学生汉语离合词使用偏误及原因分析》(萧频、李慧,2006)、《中级水平韩国学生习得汉语离合词情况分析》(杨峥琳,2006)、《对维吾尔族预科学生的汉语离合词教学研究》(张国云,2007)等。从研究内容看,主要围绕离合词偏误类型及偏误原因两方面展开探讨。
(二)离合词的教学研究
针对学生使用离合词时出现的偏误及对偏误类型、原因的分析,许多学者和对外汉语教师在进行深入的思考和教学尝试后,提出了不同的教学对策。
周上之(2000)[22]提出“循环递进复式教学法”,在理论上是一种切实可行的办法。周上之的教学法的基本思想是“将离合词的教学一分为二,先以‘合的形式出现,完成词汇教学的内容,然后再以‘离的形式出现,结合各个语法项目逐级反复展开对其扩展形式的教学。”[22]这样,可以降低初级阶段离合词的教学坡度,有助于缓解大部分常用程度高而扩展能力强的离合词出现较早而产生的矛盾,克服离合词教学先难后易带来的困难。
刘春梅(2004)[23]针对以往教材对离合词一贯回避的问题,着重从生词表对离合词的标注、离合词的扩展介绍、课后练习的设计和适当引入有关离合词的语法点等几个方面,探讨了如何通过教材编写来改善离合词的教与学的问题。
鲁文霞(2005)[24]指出应按照一个离合词的离析方式的多寡决定是按“离”教还是按“合”教。离析方式多的离合词以“离”为主,离析方式少的离合词以“合”来教。同时,她认为离析方式要与语法相结合。一方面,每学一个离合词,要根据学过的语法点进行扩展,在语法项目未出现之前,相应的离析方式暂不要介绍;另一方面,在介绍新的语法项目时,穿插一些离合词的相关扩展形式。
此外,还有部分学者提出结合语用来教离合词的方法。这类观点可见于饶勤的《离合词的结构特点和语用分析》、韩明的《论对外汉语教学中的离合词》以及曹保平、冯桂华的《离合词的构成及离合规律》等文章中。
这些教学方法在“离”“合”讲授方式的处理方面都做了有益的尝试,给后来者以启示。笔者认为周上之的“循环递进复式教学法”是一种操作性很强且系统全面的离合词教学方法。这种将离合词“离”“合”分开,先合后离的方式这样有助于解决大部分常用且扩展能力强的离合词较早出现的矛盾。
三、结语
离合词是现代汉语特殊的语言现象,经过半个多世纪的探讨依然分歧重重,围绕它的诸多争议仍将长期困扰学术界。同时,我们也看到,离合词的研究无论在理论探索上还是在汉语教学的实践应用中都取得了很多成果。对外汉语界的离合词研究具有鲜明的实践性,为进一步深入研究离合词提供了新思路。
参考文献:
[1]周上之.汉语离合词研究[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6.
[2]刘泽先.用连写来规定词儿[J].中国语文, 1953,(3).
[3]林汉达.动词连写问题[J].中国语文,1953,(10).
[4]彭楚南.两种词儿和三个连写标准[J].中国语文,1954,(4).
[5]范晓,文炼.词的规范、功能、形态[J].中国语文, 1954,(2).
[6]赵元任.汉语口语语法[M].北京:商务印书馆, 1968.
[7]范晓.怎么区别现代汉语的词同短语[J].东岳论丛, 1981,(4).
[8]洪笃仁.词是什么[M].上海:上海新知识出版社, 1984.
[9]张静.汉语语法问题[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87.
[10]王力.汉语语法纲要[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1946.
[11]钟锓.谈怎么分别词和语[J].中国语文, 1954,(12).
[12]张寿康.略论汉语构词法[J].中国语文, 1957,(6).
[13]陆志韦.汉语的构词法[M].北京:科学出版社, 1957.
[14]朱德熙.语法讲义[M].北京:商务印书馆, 1982.
[15]赵金铭.能扩展的“动+名”格式的探讨[J].语言教学与研究,
1984,(2).
[16]张理明.论短语动词[J].语文研究,1982,(1).
[17]曹乃玲.离合词浅说[J].吴中学刊,1994,(2).
[18]饶勤.离合词的结构特点和语用分析[J].汉语学习, 1997,(1).
[19]王海峰.现代汉语离合词离析动因刍议[J].语文研究,2002,
(9).
[20]蔡国妹.离合词探源[J].喀什师范学院学报,2002,(1).
[21]马清华.错综关系下例外的形成——汉语离合词成因再探[J].
语言科学,2009,(2).
[22]周上之.对外汉语离合词循环递进复式教学法[J].汉语学报,
2000,(1).
[23]刘春梅.通过教材编写改善对外汉语的离合词教学[J].云南师
范大学学报(对外汉语教学与研究版),2004,(6):9-12.
[24]鲁文霞.谈离合词的界定与对外汉语教学[J].语文学刊,
2005,(5).
(尧春荣 广东湛江 岭南师范学院基础教育学院中文系 524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