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开展生活化材料打击乐教学的策略初探
2015-05-30钟淙
钟淙
【摘要】打击乐教学是幼儿园音乐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本文的生活化材料打击乐教学即就地取材生活中的锅、碗、瓢、盆、水、石头等材料,在幼儿园开展打击乐教学活动。由于生活化材料的多样性及可变性等特质,教师与幼儿经过的反复实践与探索,总结出趣味游戏展开策略、形象图谱推进策略、探索创作延伸策略以及贯穿活动始终的指挥策略。这些策略帮助教师更有效地开展生活化材料打击乐教学,同时,也为今后幼儿园开展生活化材料打击乐教学活动提供经验与借鉴。
【关键词】幼儿 策略 生活化材料 打击乐教学
【中图分类号】G61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07-0219-01
在70年代的欧洲,曾任奥尔夫学院院长的威廉凯勒在他的教材《音响游戏》中,把玻璃杯、罐头盒等生活用具引入节奏训练中,国外已将“自制乐器”课列入到教材中去。从示范、模仿的教学法逐步过渡到引导、创造的教学方法,使幼儿能够享受演奏过程的乐趣。
一、趣味游戏展开策略。
《纲要》强调:教育内容的选择要“贴近幼儿的生活”,“选择幼儿感兴趣的事物和问题。”生活化材料的打击乐教学活动,正是着眼于幼儿的生活,以幼儿的兴趣为出发点。趣味游戏化的教学展开策略,以活动中选择的生活化材料为依托,通过能激发幼儿兴趣的各种游戏作为生活化材料演奏的桥梁,使活动有效展开。根据不同活动的不同需要,趣味游戏展开策略可以分为声音游戏展开策略、肢体游戏展开策略和情境氛围展开策略。
1.声音游戏展开策略。即模拟活动中即将运用到的生活化材料的声响。如中班打击乐活动《熊出没》,教师运用厚的塑料盆以及簸箕与钢丝球摩擦分别表现熊二走路时的“咚咚咚”以及光头强电锯砍树时的长音“哧——”,因此在活动的开始部分,教师通过引导幼儿用声音模仿熊二走路及光头强砍树时的声响,让幼儿能够快速地进入角色扮演的氛围中,通过声音的模仿感受不同角色带来的不同体验与感受,为生活化材料的乐器演奏做好铺垫。
2.肢体游戏展开策略。即通过简单的身体律动感受生活化材料的演奏方法。如大班打击乐活动《竹竿舞》,活动开始部分,教师引导幼儿用简单的手部律动“开、合,开、合,开、开、合、开”来体会跳竹竿舞的节奏以及敲打竹竿的基本动作及节奏。运用在活动的开始部分,这样的方法简单明了,并且愉悦的氛围贯穿活动始终,幼儿充分感受到竹竿舞的热情。
3.情境氛围展开策略。即简单的故事及语言的引导。如小班活动《有趣的舞会》中,教师简单地创设蜜蜂与小兔子举行舞会的故事情景,并在情境中用声音模仿蜜蜂的“嗡嗡声”及小兔跳舞时的“叮叮声”为运用塑料袋及玻璃瓶进行打击乐演奏创设良好氛围。又如中班活动《植物保卫战》中,教师通过创设种子发芽的情景并模仿“西瓜”投手和“豌豆”投手的投弹动作及投弹时的轻与重,为用不同的方式让圆凳发出轻与重的声响开了个好头。
二、形象图谱推进策略。
它分为两个部分,即预设的图谱及活动中随机添加的图谱。徐卓娅说:“图谱,就是用最明白最简单的图画形式来表现音乐的一种方法。因此,运用生活化打击乐材料进行打击乐教学的图谱的制作就更为灵活并且对教师提出了更大的考验。如在大班活动《大中国》中,教师预设了一份节奏图谱,但是在活动的过程中,由于幼儿的自由发挥及探索,不断地找来了教室里他们觉得适合的(教师预设之外)可以运用到活动中的生活化材料。这时候,教师为了更形象地分配角色,随机在图谱中简洁形象的画出幼儿手中的不同材料,并根据幼儿的经验做出标识进行角色分配,有效地指导幼儿探索及创造性的演奏,推进活动的继续进行。
三、探索创作延伸策略。
分为“探索”与“创作”两方面。《指南》指出“珍视幼儿生活和游戏的独特价值,充分尊重和保护其好奇心和学习兴趣,最大限度地满足幼儿通过直接感知、实际操作和亲身体验获取经验的需要。”传统打击乐器的演奏方法已具有相对固定的模式,而生活化材料更具探索及创作的意义,幼儿能在探索过程中不断发现与创新生活化材料的演奏方法及不同的演奏方法产生的不同音效。
“探索”即通过尝试操作,探索同种生活化材料不同声响。如中班活动《植物保卫战》中,教师利用幼儿园里幼儿的塑料圆凳给予幼儿探索及尝试的空间,思考“豌豆”及“西瓜”投手投弹时会发出怎样不同的音效,鼓励幼儿探索用什么不同的方法使圆凳发出不同的音响,与“豌豆”及“西瓜”投手投弹的音响相匹配。在教师的引导下,幼儿不断地探索,尝试,通过敲击、刮奏等不同的方式使圆凳发出不同的声响,形象地表现“豌豆”与“西瓜”投弹的声音。
我们的教师在组织生活化材料打击乐教学活动时,为了让幼儿获得美好的音乐感受与体验,并根据活动的需要,把趣味游戏展开策略、形象图谱推进策略、探索创作延伸策略以及指挥策略互相交织,穿插在一起综合使用,它们在实际教学中没有绝对的分界线。最后必须说明的是,以上几种教学策略是我们的教师在生活化材料打击乐教学的实践中探索出来的一些积极经验,我们鼓励广大的教师能在此基础上继续探索出更多积极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