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卓越人才培养环境下机械制造专业教学体系研究

2015-05-30邓文娟高兴军邓子龙

大学教育 2015年7期
关键词:卓越人才教学体系机械制造

邓文娟 高兴军 邓子龙

[摘 要]机械制造产业的发展在我国工业化的进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培养能够适应和支撑机械制造产业发展的工程人才,需结合“卓越计划”培养的目标和要求,分析机械制造专业教学体系的现状和面临的问题,以提高综合能力和素质为基础,提出面向工程连续式教学体系的改革思路,并在改革实践教学体系、改革专业课选择机制、强化校企合作、改革教学方式和考核模式等方面寻找出实施办法。

[关键词]卓越人才 机械制造 教学体系

[中图分类号] G642[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2095-3437(2015)07-0119-02

“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是教育部2009年推出的一项教育改革项目,是为了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和《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而提出的重大改革计划,也是促进我国由工程教育大国迈向工程教育强国的重大举措。[1] [2]卓越人才教育改革要求遵循教育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创新教育教学方法,探索多种培养方式,形成各类人才辈出、拔尖创新人才不断涌现的局面。机械制造专业卓越人才培养中,教学体系研究工作已经成为我们面临的重要任务。

一、机械制造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机械制造专业卓越人才培养目标为立体式多方向的,如图1所示,即要求熟练掌握专业基础和工程基础知识,具有基本的设计能力;熟悉工程实际需求,具有解决办法的实践能力;具有以专业为基础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具有迅速适应工作环境的能力;能融入工作团队,发挥自己专长,具有团队合作的能力;具有良好的沟通能力。

二、机械制造专业教学体系现状

教学体系是人才培养过程中的核心内容。机械制造专业目前的课程教学模式如图2所示,学生的教学过程以基础课为先,以专业基础课作为过渡,然后进入专业课和实践环节。这种承接式的、由点到面的教学体系目前在卓越人才培养环境下逐渐显露弊端。

(一)专业课内容枯燥、滞后

机械制造专业课程内容主要按照教学大纲的要求讲授,灵活性不足,缺少学生自主学习研究的内容;部分专业课程设置存在相对滞后的问题,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多年沿用旧版本的教学大纲,教学内容陈旧,导致学生所学知识滞后、片面,从而使学生对所设置专业课程缺乏兴趣,难以将所学知识与社会实际相结合。

(二)工程意识和创新意识培养薄弱

工程意识是卓越工程师最重要、最基本的素质之一,也是当今高等院校工程教育的薄弱环节之一。[3]人才的教育侧重于解决工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加强学生工程意识的培养,使他们能独立思考各种工程问题,具备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及结合实践自我学习、自我完善的能力。实践课程教育是工程意识和创新意识培养的重要环节。但实践课程受课时的限制,使得要求学生具有丰富的课程工程经验与学生缺乏工程体验之间的矛盾非常突出。实践课程独立,缺乏无缝连接,很难让学生对工程有全面的认识,工程实践能力和工程创新意识的培养及训练薄弱。

(三)教育活动与现实脱节

专业课程安排在实践环节之前,学生由于缺乏工程实践经验,在学习专业课时,普遍反映内容抽象、琐碎、庞杂,而这些内容大部分都是理论知识,难于理解和接受;专业课程统一安排,全班统一授课必然不能满足企业对学生个性化的需求,教育活动与现实脱节的现象导致毕业生走向工作岗位后知识面窄、动手能力较差、综合素质低,不能快速适应企业新环境。

(四)考核方式单一

课程教学大多采用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模式和单一的考核方式。灌输式教学旨在强调知识的记忆、模仿和重复练习,极大地束缚和压抑了学生的创新精神。课程教学考核以传统的闭卷考试为主,缺乏对学生其他能力的考核。

三、面向工程连续式教学体系研究

“卓越工程师计划”要求培养具有工程实践经验的工程师,这要求机械制造专业教学体系改革要符合卓越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以设计能力和实践能力作为人才培养的主线,同时还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人文精神和劳动观念。图3所示的面向工程连续式教学体系,是以以理论教学为基础,满足人才培养目标为前提,以面向工程为导向,以连续实践活动驱动为手段,以能力培养为关键的由面到点的主体思想。

(一)以工程意识培养为导向的连续式实践教学

重新整合实践教学管理体系,将工程意识的培养分散到工程教育的课程体系上去,使之与知识的教授融为一体。将实践教学看成有机统一体,并在时间上和内容上扩充了实践教学环节,进行面向“卓越工程师计划”的基于项目活动的研究性学习。学生在学习基础课、专业基础课的理论、实验实训环节后,已具备一定的专业素养,根据各个学生的特点安排具有解决实际意义的项目任务为其教学内容,将各实践环节嵌入整个项目过程中,增进各环节教师之间的合作,实现各环节连续式无缝连接。这种实践教学形式不仅可以加强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更好地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而且还提高了学生的工程意识和创新能力,并在课程项目开展过程中培养了学生间的沟通与交流能力。

(二)多层次教学的专业课程选择机制

打破原来的多门专业课程分立的格局,按不同课题方向将多门专业课程中的核心教学内容整合提炼,删除不同课程中的相同的内容,并将专业课贯穿于整个实践过程。在专业课选择前应安排有课题规划教育,促进学生对自己工程项目的全面认识,对专业课选择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专业课选择上要有灵活与多样的形式来实施“因材施教”,培养多层次人才,建立动态专业课选择库,能及时补充学生参加工程实践时所需的专业知识。这种方式的专业课设置让教与学有的放矢,能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增强学生与教师的互动性。

(三)全面增进校企合作

卓越人才的培养是以服务企业作为一个重要的目标,走企业需求培养模式,全面增进校企合作。在与企业合作中优先获得与工作岗位需求吻合、熟悉企业文化、了解企业管理且能尽快上手并能独当一面的高素质优秀人才。模拟企业环境的教学让学生在最真实的工作环境下系统地开展实践知识的学习,提高个人实践能力,巩固理论学习的成果。加强教师的工程意识教育和工程能力的培养。学院通过安排工程经验丰富的高级工程师为青年教师授课,组织青年教师去企业参观学习和挂职,鼓励教师与企业合作开展工程项目等方式扩宽专业课程教师的培养途径。聘请企业具有丰富经验的工程技术人员到学院任兼职教师,在实践教学过程中采取由校内专职教师和企业兼职教师的导师合作方式,建设卓越人才培养专业教师团队。建立长期稳定的“产、学、研”实训基地,让学生把课堂学到的理论知识应用到实际工作中,加工自己设计的机械装置和器件,让学生感到知识的重要性,同时也体会到创新成果后的满足感。

(四)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和考核方式

实践证明如果只应用以往的传统教学方法和考核方式来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是非常有限的,必须密切联系生产实践教学,丰富教学手段并充分利用信息化教学手段和网络课程资源,构建新的学生自主学习方式。教学过程中采取启发式教学,以学生为主体,教师的辅助指导起到把握项目大方向和启发学生的创新性思维的作用。考核时注重多能力的培养,采用考试考核、过程式阶段考核、项目考核等相结合的方法。这种新的评判方法能够强调学生平时的学习态度和过程,鼓励学生积极进行思考。

四、结束

当前,我们正面临着环境、安全、产业结构调整和自主创新等一系列严峻的问题和挑战,迫切需要培养有工程专业技术能力、人文素养、协作精神、创新意识和组织能力的工程技术人才。[4]机械制造专业教学体系的改革,促进了本专业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沟通能力、合作能力、创新能力等多方面能力的提高,有助于培养机械制造专业卓越工程师。

[ 注 释 ]

[1] 教育部启动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J].中国大学教学,2010(7):4-5.

[2] 贡福海,范守信.论卓越人才教育培养计划与素质教育的契合[J].中国农业教育,2011(6):5-7.

[3] 王贵成,崔迪.培养学生工程意识的制约因素与解决对策[J].高校教育管理,2012(6):88-93.

[4] 杨南,辛勇.“卓越工程师”培养引领工程教育的教学改革[J].继续教育研究,2014(9):113-115.

[责任编辑:覃侣冰]

猜你喜欢

卓越人才教学体系机械制造
卓越农学本科人才培养体系的创新构建与实践探索
经管类卓越人才校企培养模式
基于CDIO模式的机械电子工程专业教学体系改革
虚实结合和科教融合的计算机实验教学体系
数字媒体技术课程体系及实践教学环节设计
机械制造企业成本控制管理研究
地方高校城乡规划专业实践教学的特色化探索
浅论节能设计理念在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中的应用
机械自动化技术运用和为来趋势
农业院校应用型“卓越人才”培养途径的研究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