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文字精妙,表语言精髓
2015-05-30刘红梅
刘红梅
【摘要】让学生善读,深悟,精述,化艰难陌生为悠然熟稔,化生涩漠然为兴致盎然,化虚漂迷茫为明朗清晰。
【关键词】善读;深悟;精述
汉文字博大精深,精妙无穷,熟悉的字词不同的组合排列,便有各自不同的意蕴。怎样读出这些文字不同组合背后的意蕴,又怎样去排列组合这些文字来表情达意,这是一直都困惑着学生们的难题。怎样让学生具备这些能力,同样也是困惑着无数语文老师的难题。
我们小心冀冀一步一步地探索着,如何能够做到让学生进行创造性阅读,既能读出文中深意,感受文章的艺术魅力,又不会把一篇完好的文字肢解得支离破碎。阅读是创造性的智能活动,是以文字材料为对象的特殊的认识活动。由于文字材料属符号系统,文字材料的内容信息负载于符号系统中,因而阅读认识话动不同于主体把握客体的一般性认识活动,它需要阅读主体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善读,深悟,精述,我认为这既是我们训练学生阅读文章的过程也是最终目的。不但要理解到文章的精髓,还要用自己精炼的语言准确地表述出自己所理解到的精髓。
一、化“杳杳寒山道,相顾不相识”的艰难陌生为“脉脉广川流,驱马历长洲”悠然熟稔
学生最初接触阅读理解,犹如处于高山深壑手足无措,面对一篇文章心中茫然一片。这是因为他们对文字的敏锐感、想象力以及思维能力都还十分欠缺。阅读时不能直接把握文章的意旨和感情基调,捕捉文中的关键词句,领会文字所构成的意境,更不能地迅速作出评价,判断其中的正误优劣并自觉地萌发主体的创新设想。针对这种现象,就需要培养学生对于突然出现在面前的新事物、新现象、新问题有一种迅速识别和洞察能力,从纷繁杂乱的矛盾中迅速捕捉主要因素和关键环节,在变幻莫测的动态环境中迅速确定目标。
面对一篇文章,读懂题目是最关键的第一步。一篇文章的题目往往蕴含着无穷的意蕴。可以引发人无尽的思考,也可以引起人无穷地想象,还可以直接点明主题而意味深长。如《冬花》,一见之下,我们第一感觉应该是写的雪花,那么文章的主题就应该是傲立风雪的顽强,或是纤尘不染的高洁。结果通读内容方知写的是一种丰满的感情和一种充盈的生活,拓展了题材又显得新颖。再如《病榻观叶》,初看题目,生病的人,枯落的叶,怎样看都是悲情。作者却写的是落叶的壮丽与辉煌如天鹅的绝响,打破了我们的常规思维,激发了我们一种全新的思考,同时也让我们受到一种积极精神的激励。由题目引发的想象,不管是正向的印证还是逆向的拓展,都丰富了我们的阅读经验,从而对文章的理解也就会化难为易了。
学生对于文章内容的理解,更多的时候苦于只能意会不能言传。那么首先要让学生弄清楚文章的对象是什么。无论什么样的文章,主体无非是人、事、景、物。然后理解与主体对象相关的内容并进行归纳。如《故都的秋》,作者描绘出的是一幅幅与秋相关的画面,表达的是与秋相关的情怀。那么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处处都要以“秋”为中心。再如《荷塘月色》,主体对象是荷塘,但又是与月色相关的荷塘,处处表现出这样的特征,我们在概括的时候就要善于抓信这些与主体对象相关的特征加以准确地概括。
总结一些经验,悟出一些规律,再加上自我的文学修养,理解并概括一篇文章的内容就会驾轻就熟毫不吃力了。
二、化“朝朝不见日,岁岁不知春”的生涩漠然为“云霞出海曙,梅柳渡江春”的兴味盎然
阅读文章不仅是接受性阅读,而且也是创造性阅读,创造性阅读要求有所发现,得出以前未曾有过的理解。要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思维活动,展开丰富的想象不联想,对文章提供的艺术形象进行再创造,深化认识,升华情感,获得精神愉悦。学生获得美感享受和审美教育是发挥主体意识,同文章产生共鸣的结果。只有当学生被文中的形象所感染,产生与作者相同的思想感情,爱作者之所爱,恨作者之所恨,才能对文字有真切的欣赏。
审美式阅读让学生在审美中体味文字的精妙。如在《安赛腰鼓》中,“骤雨”“急促”“旋风”“飞扬”“乱蛙”“蹦跳”“火花”“闪射”“斗虎”“强健”激越动感十足的词语写出“一场多么壮阔、多么豪放、多么火烈的舞蹈哇”,带有极强的感染力,叫人的心也跟着舞动起来。我们要让学生自己沉浸在这些文字中去,深深体会这睦文字的鲜活与美感。再如《荷塘月色》中,描绘性词语的准确运用,简单地勾勒便展现形象的画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这两个词一下子把空间的广阔和荷塘上密不见隙的荷叶新颖又形象地描绘了出来。修辞手法的运用,更是将文字无穷的魅力表露于我们眼前。朱自清先生将荷花比喻成“明珠”“星星”“美人”,将人世间最美好的事物尽现于眼前,叫人不得不喜爱,不得不赞叹。再用任何的妙语,也敌不过这般集美与情于一体的文字。学生畅游于如此美文之中,心自然而然会受到浸润,怎会再生涩再漠然?
一颗麻木之心是无法读懂一篇精彩之文的。教学生读文章就是要带领学生从文字中寻求心灵的契合,激发情感的共鸣。要与文字产生共鸣,情感来源于丰富的生活经验,来源于从不同的文字中点点滴滴的修炼。情感具有相通性,这里修炼出的感悟,别的地方便成了经验而运用自如。一篇《让高贵与高贵相遇》,作者讲到自己听音乐听得泪花涌动,读诗读得泪水潸然,这种被艺术所打动,就是一种高贵的情绪。我和学生一起读到这里的时候,不约而同地想起,学习《春江花月夜》的时候,我们在课前一起听曲子,听出月下波光粼粼浪花涌动浩淼,也听出旦古的久远,人世的变迁。感动与泪花渲染了课堂,我们在丰富的情感世界中升华了文字中的精髓有了丰富的经验,有了敏锐的感知,再看文字,个个便是鲜活的生命。
三、化“迷津欲有问,平海夕漫漫”虚漂迷茫为“日照虹霓见,天清风雨闻”明朗清晰
语言是表达思想情感的重要方式,文章情境是靠语言来表现的。只有透过文字的语言因素才能深入揭示文字的情境。很多学生在面对一篇文字时,产生的是一种直觉的感受认知,一般只是一种意会,比较朦胧,难以用语言把它说清楚。这就需要把学生的潜意识引向显意识,把感性的直觉上升为理性的认知。情境的认知,一般是一种感性的直觉,带有比较强烈的情感色彩,能使学生受到感染熏陶。但不能停留在感性的直觉上,还必须进行理性的开掘,获得理性认识。
如《让高贵与高贵相遇》中,有这样一段话,“后来我渐渐明白了一点。泪水,是另外一种东西。这些高贵的客人手执素洁的鲜花,早早就等候在这里,等着与音乐、诗和世道人心中美好之物见面。”“如果是这样,我理应早早读一些真诚的好书,听朴素单纯的音乐,让高贵与高贵见面。”泪水与世道人心中的美好之物,高贵与高贵,需要我们理性地去把握它,让自己自我修炼,让自己接受熏陶,能够清醒地分辨,能够冷静地分析,将最重要的精神价值突显出来。
阅读是一种构造的过程,学生的推断能力与他原有的知识起关键作用。阅读不是一个被动地、机械地吸收文章信息的过程,而是积极主动地获取各种信息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认知结构是决定阅读理解的重要因素,而阅读理解的外部标志就是能否对文章作出正确的评价,这本身也能促进学生认知结构更趋向于完善。
感性的认知,理性的分析,再把自己明朗清晰的理解准确而精练地记录下来,便是对文章深刻到位的赏析。
总之,散文阅读的意义的绝不仅在于教给学生某种知识技能,更重要的是,它要通过一篇篇凝聚着作家灵感、激情和思想,代表人类创造精神财富的文字,潜移默化地影响一个人的情感、情趣和情操,影响到一个人对世界的感受、思考及表达方式,价值观和人生观。品味语言文字构筑的丰富多姿精彩纷呈的世界,然后,用自己的语言来诠释自己对这个世界的理解,从而,表达出自己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这,就是我们阅读散文的最终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