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适应社会发展新常态构建社区教育新模式

2015-05-30辜阳波

东方教育 2015年7期
关键词:社区教育新模式新常态

辜阳波

【摘要】近年来,福建广播电视大学泉州分校依托电大办学系统,积极构建社区教育新模式,拓展社区教育工作,取得比较明显的成效。本文对泉州电大的社区教育工作实践作了总结,并针对在在的问题,提出相关的对策建议,为新常态下泉州市推进社区教育工作提供参考。

【关键词】新常态;社区教育;新模式

近年来,福建广播电视大学泉州分校立足泉州实际,依托电大系统办学优势,把拓展社区教育作为促进电大转型升级的战略目标之一,积极探索社区教育发展模式,以点带面推进泉州社区教育工作,推动全市社区教育工作取得新成效。

一、做法与成效

(一)加强组织领导,构建四级社区教育网络。首先,成立社区大学。泉州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社区教育工作,将其列为社会事业发展头等大事,纳入政府工作目标体系,进行考核评估。2010年9月28日终身教育日泉州社区大学挂牌成立,挂靠在泉州电大,实行两块牌子一套人马的运行模式。其次,构建四级社区教育网络。按照“总体规划、分步实施”的原则,分阶段、有步骤地推进社区教育工作,整合社区教育资源,不断完善四级社区教育机构建设。截至2015年3月,鲤城区、石狮市、晋江市、南安市、惠安县、泉港区、安溪县、永春县、德化县等9个县(市、区)依托当地电大成立社区学院,丰泽区、洛江区依托当地职专成立社区学院,台商投资区依托华光职业学院成立社区学院。目前全市各县(市、区)社区学院有12所,社区教育教学点共计165个。泉州市社区教育基本上形成了社区大学(市电大)---县(市、区)社区学院----街道办事处(乡镇)社区学校----社区(村)学习点的四级社区教育网络,全市社区教育工作亮点纷呈、成效显著。其中,鲤城区社区学院被教育部确定为全国社区教育实验区和示范区。第三,做好经费、人才保障工作。建立以政府投入为主,社会多渠道投入为辅的社区教育经费保障机制。2010年泉州市政府投入启动经费50万元,市、县(市、区)财政投入逐年递增,其中永春县社区学院每年的社区教育经费还纳入县政府常年经费体系,政府每年划拨10万元作为社区教育常年经费。泉州社区大学结合当地优势,积极引入企业及社会性公益组织参与社区教育建设工作,广泛与工会、妇联、企业(红瑞兴、太平洋保险等企业)有效拓展社区教育工作经费渠道。泉州社区大学统筹协调各方力量,依托全市各行各业专家、教师、公务员、在读大学生、能工巧匠等人力资源,建立一支以专职人员为骨干,兼职人员和志愿者为主体的适应社区教育需要的管理队伍和师资队伍。目前,全市拥有专兼职教师队伍200多人,专兼职管理人员39人,为社区教育工作提供人才保障。

(二)拓展学习内涵,着力满足居民多样化需求。一是社区教育与社区和谐建设相结合。始终坚持社区教育的核心“重心向下,突出重点,服务民生,满足需求”,即:“社区教育是为不断满足社区居民日益增长的需求而服务的,促社会和谐”的宗旨。如与西湖、金龙、伍堡、丰泽等社区签订共建协议,协助社区教学点加强学习点的软硬件建设。二是社区教育与市民素质提升相结合。根据现代高品质的生活要求,成功开办摄影技能函授班,邀请省内知名学者专家开办开讲《效能沟通力》、《易经教你幸福的活法》、《平行志愿填报》、《快乐人生》《摄影创作》等讲座,常年深入社区居民举办《刺桐花讲堂》,《终身教育报》,宣传社区教育,提升市民素质。三是社区教育与传承文化、现代时尚相结合。积极开展闽南文化的传播及推广活动,在2013年世界闽南文化节活动中,与市教育局、市总工会等6家单位联合举办泉州市首届闽南文化(民俗)知识竞赛、2014年与市教育局、市市妇联等8家单位联合举办泉州市第二节闽南文化(文都)知识竞赛,2015年泉州市第三届闽南文化(海丝)知识竞赛在紧锣密鼓筹备中。编撰《闽南文化知识(民俗)读本》(上、下册)、《闽南童谣》、《闽南故事》、《泉州十八景》、《泉州古街老巷》、《泉州名小吃》服务于市民。四是社区教育与学校及家庭教育相结合。针对劳务市场需求,积极开展创业教育和职业技能培训,促进群众创业就业,提高社区居民转移就业能力。编撰《终身教育报》,展示市民朋友关心的社区教育最新进展、喜闻乐见的闽南风俗民情及日常生活常识等,成为宣传社区教育、终身教育的一个窗口,受到市民的普遍欢迎。

(三)突出特色教育,着力建设特色教育基地。一是突出社区教育特色。特色是生命力,是社区教育生存和发展的关键。从全省来看,泉州市的社区教育具有鲜明的个性色彩,这种特色植根于泉州的自然特色、民俗特色和人文特色等,如伍堡社区学校针对社区经商者的诚信教育,促进了伍堡装饰建材一条街买卖两旺的经济繁荣,呈现了社区教育的特色;金龙社区教育针对辖区中针对农民转为居民的特点,开展了居民文化修养和闽南传统文化教育,促进了居民素质的提升。从本市来看,泉州市隶属的县市区社区教育有各自的个性特色,例如惠安的石雕文化,安溪的茶文化,晋江石狮的鞋服文化,泉港的石化文化,鲤城的古城文化,德化的陶瓷文化,永春的芦柑文化等等,各县(市、区)创造性地开展了体现出鲜明特色和个性的社区教育活动,提升了社区教育内涵。二是建设特色教育示范基地。泉州市社区教育四级机构紧紧把握“以学为纲,内涵发展”的办学思想,确定“以点带面、点面结合”的工作思路,着力建设特色教育基地,目前已建立伍堡社区、西湖社区等八个特色教育示范基地,基地各具特色,异彩纷呈,较好发挥了示范引领作用,为“一(县、市)区一品”打下了一个良好的基础。

(四)创新学习平台,着力打造社区教育品牌。一是打造“泉州终身学习在线”平台。依托国家数字化学习港和“福建终身学习在线”建设“泉州终身学习在线”这一社区大学远程公共服务平台,面向广大市民提供大众化、多样化、本土化的学习资源和普及型、公开性、开放式的学习支持服务。二是创建泉州社区教育手机网和《泉州终身教育报》。先后和泉州市主流媒体《海峡都市报》和泉州网合作,创建泉州社区教育手机网和《泉州终身教育报》,开辟终身教育专栏,引导社区居民上网学习,获取相关知识。三是建设微信泉州“微学堂”社区学习平台。充分利用“微学堂”这一国际先进的移动学习平台、知识分享平台,让更多社区居民更方便地学习“微学堂”的高品质微课,形成微课品牌效应。通过建设和整合,搭建一个传统媒介+新兴媒介的多层次多元化的社区教育媒介平台,形成报、刊、网、微信四位一体的立体学习格局,更好地满足社区教育不同群体的学习需求。如今,泉州电大在拓展社区教育实践中,有机地糅合了大众传媒模式的内容,初步形成“大众传媒+讲坛抓手+基地示范”的社区教育发展模式,影响不断扩大,品牌效应突显,有效推进泉州市社区教育深入开展。

(五)发挥人才优势,提升社区教育发展水平。一是加强社区教育科研理论研究。泉州社区大学充分发挥电大师资队伍的科研优势,加大科研的奖励力度,开展内容丰富的教育研究。一批社区教育研究成果,如《大众传媒在开展社区教育中的优势和作用》、《地市社区大学开展社区教育的功能定位和模式选择》、《地市社区大学开展社区教育的实践和探索》、《泉州市居民社区教育学习需求调查分析报告》、《用社区教育助推二次创业》等在《福建教育学院》、《福建广播电视大学》、《泉州黎明职业大学》、《新课程》等学报和杂志发表,阶段性的研究成果有力促进了社区教育的内涵发展。二是加强社区教育宣教专家团队和课程建设。充分挖掘发现社区教育专家,组建社区教育专家资源库,构架实用型的专家团队。出台《泉州社区大学社区教育志愿者培训工作暂行规定》,拿出部分资金培养激励专业人才的孵化,建设一批具有泉州本土特色的精品课程,为学习者提供更优质、更便捷、更快乐的学习支持服务。

二、存在问题

多年来,泉州市社区教育工作得到了各级领导和社会各界的关注、支持,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和社会效果。但仍然存在一些不足之处,有待进一步完善和探索。主要有:

一是对社区教育认识不足。一些部门领导对社区教育的重要性和现实紧迫性认识不到位,没有把社区教育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缺少抓好社区教育的紧迫感和主动性,支持力度不够。大多数群众对社区教育的目的、作用缺乏具体的认识,不知道如何应用社区教育提高自身素质,在农村甚至出现个别参加学习培训的群众找村干部要误工费的现象,终身学习的观念尚需引导。

二是社区教育发展不平衡。从城乡发展来看,目前泉州市的街道、社区发展相对较好,乡镇、村相对薄弱。从县域发展来看,沿海县(市、区)如鲤城区、丰泽区、晋江市、南安市等发展相对较好,山区县(市、区)如洛江区、安溪县、德化县等发展相对薄弱。

三是社区教育内容针对性不强。对社区居民的教育需求不够明确,导致社区教育内容设置针对性不强。尤其是对社区居民的教育需求更多是从共性上考虑,缺乏针对社区不同的居民群体、不同的年龄阶段的状况和教育需求设置教育内容,影响了社区教育的针对性和吸引力。

四是社区居民参与面不够广泛。由于泉州市社区教育工作发展仅有四个年头,再加上宣传力度不够,社区教育的总体氛围仍不够浓厚。从参与主体看,参加社区教育各类活动的对象多为老年人、青少年等固定人群,而且多集中于少数积极分子身上,大多数工作的年轻人和中年人参与意愿不强,社区教育活动覆盖面窄。此外,由于社区教育学习活动开展时间安排不恰当,大多在非假日的工作时间,致使有的社区居民没能参加。

三、对策建议

社区教育是新时期电大工作的新任务和新阵地。面对经济社会发展新常态,要深入贯彻“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精神,围绕市委市政府打造泉州经济升级版、改革创新示范区、生态宜居幸福城三大战略目标,按照《泉州社区大学建设实施方案》要求,全面构建具有泉州特色的社区教育新模式,为泉州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和建设学习型城市服务,促进泉州科学发展、跨越发展。

(一)完善制度化的工作机制,创建社区教育示范区和实验区。一是完善领导机制。要加强组织领导,在泉州电大的牵头运作下,逐步形成“党政统筹领导,教育部门主管,有关部门配合,社会积极支持,社区自主活动,群众广泛参与”的社区教育管理体制和工作机制,营造在党政部门统筹领导下,教育、宣传、民政、妇联、共青团、工会、关工委、学校、企业等相关部门齐抓共管的发展局面。二是编制发展规划。编制《泉州市社区教育三年发展规划(2016—2018)》,完善社区教育指导教师管理制度、社区教育工作评估制度、学习型组织评比制度、经费档案管理制度和社区教育活动的准入制度,使社区教育工作规范化、制度化。三是创建社区教育示范区和实验区。以创建国家级和省级社区教育示范区和实验区作为推进社区教育工作的重要抓手,推动泉州社区教育新模式深入开展,推进全市社区教育优质均衡发展。

(二)拓展资源化的学习内容,构建立体式社区教育网络。一是推进教育资源共建共享。本着“教育面向社区、资源来自社区”的原则,充分利用社区内各类教育、科技、文化等资源,横向联合,纵向沟通,加大力度向社区和公众开放,推动社区教育资源共建共享。二是开设新型课程。以“实用性”和“生活化”为目标,根据居民多样化的学习需求,开设具有时间短、情景化、模板化、特色化、内容精等特点的“微课程”,供居民学习和分享。三是构建立体式社区教育网络。在互联网+时代,各县(市、区)要以社区学院为龙头,以街道(乡镇)社区学校为骨干、以社区(村)学习点为依托,借助新的科技手段,利用网络工具和微信平台提供菜单式学习服务,构建立体式社区教育网络,增强教育者和学习者的互动性,为居民提供更加人性化、便捷化的优质学习资源,打造一个全新的智慧化学习环境。

(三)建设多样化的学习平台,推动社区教育内涵发展。一是社区学习平台。开展以职业技能、文化素养、现代生活、休闲娱乐等为主要内容的社区教育活动,为社区居民包括老年人、青少年、残疾人、失业人员和外来务工人员等社会群体,提供多样化的教育培训服务,形成要学、有学、优学、乐学的社会风尚,提升社区居民的文明素养和生活质量。如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孝文化”、“低碳生活、健康保健”、“东亚文化之都”、“‘海丝文化“和“闽南文化”等专题讲座;与海峡摄影艺术学校联合举办摄影班专题课程培训。二是企业学习平台。泉州民营企业众多,要与企业牵手,推行“继续教育”培训,开展技能培训,为企业员工充电,让社区学院成为提升从业人员技能、企业员工素质的“加油站”。尤其要大力开展面向进城务工人员的职业技能培训,帮助进城务工人员掌握一技之长,实现稳定就业。如与育兴职业技能培训学校合作开展SYB培训工作;与铁拓、九龙等民办企业开展企业员工继续教育学习。三是农村学习平台。在农村推行“农民点单”培训、菜单式教学,采取培训、指导、服务三位一体的方式,形成一户带多户,多户带一片,一片带全村,一村带多村,多村形成基地的连锁效应,实现靠科技兴村,农民致富的目的。

(四)加强多元化的队伍建设,提升社区教育发展水平。一是建立一支服务社区教育工作的专业队伍。要着力培养年轻骨干力量,通过公开招聘的形式,引进专业性强、学历较高的专职社区教师,建立健全社区教育师资队伍人才库,合理安排专职社区教师日常课程活动,实现各社区教育人才共享,保障社区教育工作的可持续发展。三是建立一支具有较高水平的兼职教师队伍。选聘社区教育经验丰富的兼职教师,如党政机关、高校、科研单位或社区中有专长的在职或退休人员,稳定兼职教师队伍,并定期开展兼职师资队伍培训工作,不断提高兼职师资队伍的教学和科研水平。三是组建社区教育志愿者队伍。充分发挥社区内“有才者、有心者、有闲者、有力者”的作用,组建多种形式的志愿者队伍,经常深入社区,开展辅导培训、教育讲座、现场咨询等教育服务活动,努力满足居民多样化的学习需求。

(五)营造常态化的学习氛围,形成良好的发展格局。一是加大社区教育的宣传推广力度。一方面充分利用社区宣传窗、黑板报、网络平台、教育刊物等宣传载体,广泛宣传党和政府关于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和创建学习型社会的重要精神,介绍国内外先进的社区教育理论与经验,及时更新社区教育信息等,从而提高干部群众知对社区教育的知晓率;另一方面通过组织开展各类宣传讲座、公益服务、文体娱乐、创建评优活动,寓教于乐,宣传社区教育的重要性,并对干部群众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提高社区教育的参与度。二是加强对社区教育工作的督查力度。市主管部门和市社区大学要高度重视对社区教育工作,并落实专门机构和人员对各地社区教育进行有计划的组织和引导,督促相关部门发挥应有的统筹、协调和促进作用,资金、人力和物力向社区教育基础薄弱地区倾斜,建立健全社区教育公共平台,结合利用文明社区、学习型社区等创建工作,促进社区教育规范化、均衡化、常态化发展。三是加大社教融合力度。积极推进终身教育与社会建设的二元结合,将终身教育工作有效融入到社会建设和社会服务当中,抓好示范点工作,加强以西湖、伍堡等示范社区联动以基层社区为平台,有效融合学校资源,无缝链接家庭教育,构筑社区、家庭、学校互动学习模式,实现社会、学校、家庭共同育人的目的,形成“城乡一体、协同发展”的发展格局,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参考文献:

[1]杨志坚主编.中国社区教育发展报告[M].北京: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12.

[2]福建广播电视大学.社区教育:远程教育新探索[M].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13.

[3]陈乃林.参与社区教育是电大教育发展的重要走向[J].中国远程教育,2007,(02S):15—20.

[4]薛天山.社区教育:新生代农民工融入城市的有效途径[J].职业技术教育,2011,(19):63—66.

[5]杨永清.地市社区教育发展模式的实践和探索[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12,(5):14—17.

[6]陈蕾.我国社区教育现状及发展思考[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3,(1):9—10.

[7]鲁金惠.构建社区教育课程体系的实践探索[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4,(8):44—45.

[8]孙春花.社区教育在终身教育体系中的作用[J].中小学教育:社会科学版,2014,(11):51—53.

猜你喜欢

社区教育新模式新常态
数字化阅读:社区教育的创新
台北市社区大学的办学特色与启示
论高等继续教育与社区教育的互动合作
少年儿童社区教育的对策分析
礼仪文化引领下的高校女生教育新模式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