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企合作用“新”教学
2015-05-30李瑚马燚
李瑚 马燚
“毕业后我们集体失业吧”,这是在6月毕业季中,尚未找到工作的应届生经常调侃的一句话。不过,这句话对于长沙高新技术工程学校(下称“高新学校)的毕业生而言并不适用。因为早在一年前,该校超过半数的毕业生就已提前收到了包括中联重科、威胜电子、东方红建设集团在内的大企业抛出的橄榄枝。毕业前一个月,该校毕业生已经被各大企业一抢而空,就业率达到100%。
高新学校的技校生们在求职市场为何能如此受宠?校长、党总支书记罗伟光给出的答案是——校企合作,用“新”教学。
职业院校传统的培养模式通常是先设置专业,再进行招生、培养、推荐工作。而在高新学校,这个模式被彻底颠覆:学校通过校企合作,了解企业的技术需求,再相应调整专业,开发校本教材,为企业订单培养对口人才,走完学校与企业之间的“最后一公里”。
校企合作这一创新之举始于2008年。学校与威胜集团联手,由企业出资,在宁乡厂区内建立了占地300余亩、投资400余万元的威胜学院。500余名学生、专业技术人员、管理干部来到宁乡,开启了长沙职校进厂办学的先例。2010年,学校又与中联重科实现战略合作,成立了中联重科混凝土机械公司人才培训基地。校企共建员工培训基地,开创了长沙职校引厂进校的先河,被誉为“厂校结合的高新工程模式”。
随后,60多家企业慕名而来,与高新学校签订“产教结合”合作办学协议。威胜集团、远大、中联重科、科瑞特等企业实训基地在此建立,东方红建设集团等21家企业与学校开展“订单委培、预备员工”合作,“威胜班”、“中联班”、 “竞网班”、“宇顺班”、“中石油班”等60多个冠名班相继落户……
“学校与企业不是简单的劳动力输出与接收关系,而是一种踏踏实实的深入合作。”罗伟光介绍,学校的专业教师参与企业的产品研发,每年为员工培训96课时;企业的能工巧匠也常走上讲台授课,有不少老师傅成了学校的常驻教师;每个专业有7门核心课程,其中2至3本教材是学校根据企业实际需求编写而成,《电子技术基础》、《数控技能与操作》、《电机维修与保养》等校本教材分别对应威胜集团、中联重科、崇友电梯等企业;学生不仅要在学校上课,还要去企业顶岗实习……学校和企业融为一体,教室与车间、教师与师傅、学生与工人,大家习惯了将它们“混为一谈”。
机械加工专业83班的毕业生梁宇现任职于中联重科,回忆起学校生活,他记忆犹新。学校的操作课大多在实习工厂进行,他从最开始的锯开板材,到后期的钳工锉配,到最后做出成品,每一步既有学校老师指导,也有企业师傅手把手教。毕业前,学校还安排他进行顶岗实习,以便他将所学更熟练地运用于实际工作中。而这些宝贵经验,也帮助他在中联重科这个能人云集的行业巨头里如鱼得水。
罗伟光感慨:“以往,我们和企业的关系就像水和油,看似相融其实有隔阂。现在,我们的关系更像水和鱼,谁也离不开谁。”如今,学校已根据企业需求,将原有专业调整为数控技术应用、机械加工技术、电气运行与控制、汽车电子技术应用、建筑工程施工等11个专业,让每个专业都有与之对口的行业与企业。
在罗伟光看来,学校的目标不仅是为学生谋得一个养家糊口的岗位,更要为学生的后续发展提供不竭动力,这种动力就是学生的创新意识。
DIY纸质桥梁模型、去电脑城配一台3500元左右的家用电脑,这些看似奇特的要求其实是高新学校假期作业的一部分。这些作业往往由七部分组成,其中的“专业知识”、“创新创造我最棒”最考验学生的脑力和动手能力。在教室设立“手机窝”,上课前把手机放回窝里,让课堂变得更纯粹;实行班干部“试用制度”,通过试用选出最合适的班团干部;以寝室为小组,分组比拼各项指标……在班级管理上,大家积极思考,屡出奇招。“创新之举不分大小、没有好坏,只要学生动脑子想了,动手做了,就值得鼓励。”教务科长、创新办主任杨明辉笑着说。
点点滴滴的创新,加上扎实的专业知识,高新学校的学子们在各种赛场上大放异彩。从2008年开始,“全国中小学劳技教育创新作品邀请赛”、“湖南省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长沙市中高职创业大赛”、“奇思妙想闯七关”等赛事的获奖榜单上,总少不了他们的名字。
速热、恒温的“人离自动断电脚踏式电烤炉”无需人工操作,只要脚踏上去就来电取暖,脚一离开就自动断电,让不少“糊涂虫”拍手叫好。“利用空调排水管进新风及加湿装置”直接利用空调原有的排水管吸进新鲜空气,避免了穿墙打洞的麻烦,还能将空调水蒸发再利用,得到加湿和冷气回收的双重效果,一箭三雕的好主意得到众人肯定。“微功耗无零线电源模块”突破了单火线串联取电瓶颈,实现了单线制供电,待机功耗降到0.01瓦以下,改装容易、小巧节能的特点更是吸引了企业目光,应用到了车间生产线上……“只要我们敢想敢做、敢学会学,没有什么不可能。”电子专业的学生向孩盈对未来信心满满。
罗伟光在高新学校工作了30余年,曾经,招生是学校面临的一道难题。“在大家心中,职教就是比普高低人一等,学生都不愿意来中职读书。”可如今,这样的局面得到了大逆转:高新学校连续5年的入学新生人数都远远超出了计划中的1000人,2014年中考成绩一出,报名人数不到一星期就达到1590人,学校不得不提前停止招生。目前,2万余名具有创新意识的专业技术人员以此为起点,纷纷走向人生的第一个岗位。
校企合作,用“新”教学,高新学校的办学理念赢得了学生的信任,也得到了社会的肯定。虽有长沙市创新型学校、湖南省示范性中等职业学校、国家重点中等职业学校等金字招牌傍身,但罗伟光的愿望仅仅是让每个学生都学有所得、学有所悟、学有所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