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中语文阅读活动开展的方法和途径

2015-05-30李保琼

课堂内外·教师版 2015年7期
关键词:读物课外阅读读书

李保琼

【摘 要】 高中生的课外阅读面窄度浅,文章以语文课外阅读活动的指导为重点,浅谈了有效开展语文阅读活动的方法及评价机制,以求对高中生读写能力的提高有助益。

【关 键 词】 高中语文;阅读活动;指导方法;评价机制

自古以来,书与人类密不可分。一个没有书籍的世界,就如一个没有绿洲的沙漠一样,贫瘠得使万物无法滋生,无法开花结果。在高度信息化的今天,在社会对人才提出更高要求的今天,善于读书,善于自学,善于从书中汲取营养丰富自己,就显得尤为重要。

语文阅读活动有自主性强、方式灵活等特点。教师指导与否,指导得当与否,直接影响阅读的效果。经过思考和实践,我校阅读活动的开展主要从六个方面进行:

一、齐抓共管,抓紧课外阅读指导

课外阅读指导,是学校教育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图书馆的建设,为学生的课外阅读提供条件。语文教师主要是从本学科的特点出发,从课内与课外结合的角度发努、指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的方式很多,如个别指导与集体指导相结合,口头指导与局面指导相结合,系统上阅读指导课和专题讲座相结合,教师辅导和学生互导相结合。

二、激趣促求,搞活课外阅读指导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加强学生的课外阅读指导,首先要在激发学生课外阅读兴趣上下工夫,因为它是求知的向导,而强烈的求知欲,又能产生浓厚的课外阅读兴趣。那么,怎样培养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和求知欲呢?

(一)以讲激趣,以用促求

由指导教师向学生讲明课外阅读在自觉、工作、生活、竞争等方面的意义,讲有关作品的内容、要点,讲有关作品的文学价值或实用价值等,以促使学生阅读有关作品,调动阅读兴趣。“用”,就是在生活实践中运用有关知识、技能,由知到行、由行促知,促进学生阅读有关作品的自觉性。

(二)以读激趣,以写促求

指导中,可把“读”“讲”“写”有机结合起来。如指导教师可对课外读物精彩片段或短篇进行声情并茂的朗诵,使学生受到感染、启发,激起课外阅读的兴趣;或者在学生写“调查报告”“小论文”之前,推荐有关读物,学生带着问题阅读,兴趣高、目的明、效果好;或者通过课外阅读笔记展览等方式,提高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促进学生的求知欲。

(三)以赛激趣,以评促求

在学生中有计划地开展一些读书知识竞赛能不断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如“祖国在我心中读书知识竞赛”“文史知识读书知识竞赛”等,如果再与“演讲比赛”“朗诵比赛”“作文比赛”等结合起来,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会不断深化。但各种知识竞赛适可而止,防止过多、过滥。要有正确的评估标准和必要的奖励措施来加强阅读的质量,把自评互评、师评结合起来,使学生的课外阅读不断向深度、广度发展。

三、推荐读物,加强课外阅读指导

“学海无涯”,书看不完,而人的时间和精力却是有限的。为了避免“阅读浪费”,防止“阅读污染”,真正做到开卷有益,推荐有益读物是首要的工作。

课外阅读的内容,应根据学生的兴趣、培养目标以及学校实际来确定。其阅读内容大致可以分为:文学作品类、报刊类。

指导学生选择读物应健康、多样,除此以外,还要注意以下三点:1. 推荐方式要生动活泼、形式多样; 2. 注意恰当处理阅读量与质的辩证关系;3. 推荐读物还须针对学生实际,循序渐进,按需量力。除此以外,还应指导学生注意定向读书,学有专攻,处理好广和深、广和精的关系。

四、教给方法,深化课外阅读指导

阅读能力在阅读基础基本相同的情况下,主要决定于阅读方法。因此,让学生掌握读书的基本方法,懂得读书的基本规律是非常必要的。阅读方法概括地说:有使用图书馆的目录、索引的方法,使用工具书的方法,选择、阅读课外书刊的知识、方法,会分析、概括、记忆、积累、鉴赏、写读书笔记等方法。具体的读书方法就更多了,古今中外学者治学的方法皆为范例。“读书有法,但无定法”。读书的方式方法因读物、因人而异,指导教师可提供常用的读书方法给学生,但不可强求一律。

阅读能力的提高,往往“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因此,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应相机进行阅读示范。如学习《麦琪的礼物》后,让学生自读《警察和赞美诗》《最后一片滕叶》等作品,从而全面把握欧·亨利小说“含泪的微笑”的艺术特色。另外,在指导过程中,还要让学生学会处理精读与略读、厚读与薄读、读与写的关系。如重点读物要精读细研,力求透彻了解,一般资料可粗略浏览、不求详解;读书即要有一定的深度,又要保持适当的广度;短文要能读厚,长篇要会读薄;既要以读带写,又要以写促读,读写密切结合,促使阅读能力迅速提高。

五、组织读书活动,有效开展课外阅读活动

1. 品评欣赏式。选择名家名篇指导学生品味、赏析、评价,后让学生共同阅读某篇文章或某部作品,自己准备、自由发言。可从不同角度品味文章的精妙之处,可以体会作者的写作意图和分析写作思路,可以揣摩作者寓于字里行间的情感,亦可以对文章的得失作出恰当的评价。然后向学生推荐或指导学生收集、选择同类或相关的文章朗诵、品评。

2. 追溯扩展式。佳作大多出自名家之手,因此,可由读一篇文章引起学生追溯其作者的兴趣。引导学生主动搜集有关材料,了解作家生平、作品风格及其代表作,而后向全班(或活动小组)同学汇报,达到相互交流、提高阅读能力、扩大阅读视野的目的。

3. 专题汇报式。由学生自己选择内容,自己准备、自己主持,召开不同专题的读书汇报活动。可按内容确定专题,也可按文章体裁确定专题。

4. 资料汇集式。可以由阅读某篇文章引出,指导学生收集相关的词语、佳句、片断、完篇,课上朗读、品味、交流,进而引导学生研究如何把大家搜集来的资料按方法分类,培养学生在阅读中搜集、处理信息资料的能力。

5. 训练式。指导学生在规定的、较短的时间内,完成一定量的阅读内容,再通过具体的测试确认其效果。如此反复训练,逐步加快速度,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以适应学习、工作乃至社会发展的需要。

6. 读写结合式。在阅读活动中,激发学生的动笔激情和欲望,使其有情即抒、有感即发。可在书边写批,可写对某一片断的评论,可写读后感,自由选择,不求一致。久而久之,使学生养成读书必动笔的好习惯。

7. 表演式。可在阅读之后让学生自编自演广播剧、小品、课本剧,调动学生的阅读兴趣,提高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和表演能力。

总之,阅读活动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可在实践活动中因时因地、因人因文而异。

六、明确活动主体,建立评价机制

指导前、指导过程中,教师要了解学生,明确学生的阅读主体地位。教师不仅要了解学生兴趣爱好的一般倾向,而且要掌握学生的个别差异。不仅要组织好有突出兴趣爱好和才能的学生及相应的活动,而且要关注那些没有突出才能和明显兴趣爱好的学生。教师要注意指导方式,课外活动中,教师重在启发、咨询、建议、讨论和答疑,活动过程中的巡视和个别指导,活动结果的评价,而不是包办代替,要始终让学生居于阅读的主体地位。指导教师可通过调查研究,了解课外阅读情况、推荐读物、组建阅读小组、变换阅读形式、总结阅读成绩、发挥控制和反馈的功能。

为了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和调动指导教师的工作热情,还应设立相应的奖励措施。如每年举办读书节。在读书节上,学生们汇报一年读书活动的成果,学校表扬若干名读书效果好的学生,选读书活动的先进班集体(或活动小组)和读书活动优秀指导教师。

总之,有目的地开展阅读活动,其效果比单纯依赖课堂教学要显著得多。它不仅满足了学生求知、求乐、求发展的要求,有利于学生身心全面发展,并且完善丰富了学校的教育实践活动,有利于学生身心的全面发展,有利于促进学科教学改革和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让书香飘满校园,让读书润泽生命。

【参考文献】

[1] 张志善. 中学语文教学论[M]. 北京:语文出版社,1994.

[2] 张鸿苓. 语文教育学[M].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

[3] 韦志成. 语文学科教育学[M]. 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猜你喜欢

读物课外阅读读书
工会干部案头读物推荐
工会干部案头 读物推荐
我爱读书
正是读书好时节
课外阅读——写作的源头活水
做好课外阅读指导之我见
对外汉语分级读物的几个重要问题
我们一起读书吧
纸质读物的困境与出路
实践语文课外阅读的几点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