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班会,我们忽视了什么

2015-05-30张艳

课堂内外·教师版 2015年7期
关键词:班会题目班级

张艳

【摘 要】 当前的小学班会,摒弃了假大空的形式,有了“三多三少”的进步。但也存在不立足班级实际、教师角色定位不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彰显不够、活动效果不明显等问题。本文在观察大量小学班会的基础上,提出了解决以上问题的办法与策略:班会要姓“班”、行为不走极端、设计要入脑入心。

【关 键 词】 班会;忽视;教育

班会课是孩子自我与相互教育以及师生集体沟通的有效渠道,是打造班级文化、形成班级个性的综合实践活动,是引领孩子过集体生活、敢于并善于发表自己观点的能力培养的常态化方式,是孩子德性养成的孵化场,对孩子的成长具有重要的价值。上好班会课,是每位班主任的责任,也是提升教育智慧、提高育德能力的时代要求。

在“生本课堂”理念的指引下,如今的班会有了“三多三少”的进步:从理念来说,提前预设少了,课堂生成多了;从内容来说,真小实多了,假大空少了;从形式来说,学生互动多了,节目表演少了。班会中,教师少了控制,多了放手;抛弃了过去主题大、内容多、人物虚拟、情感泛化的假班会,走向教育点小、事例真实的真班会,让孩子谈得起、想得深、练得对。这正是育德理念的根本转变,彰显新形势下教师育德智慧的增长。

但同时,实践中我们也忽视了一些问题,需要在班会的理念、行为与设计方面提一个醒。

一、理念:班会姓“班”

班会,是班级成员解决班级事务,取得共同认知,促进班级和个人发展的群体活动。它首先应该姓“班”,表现在:

(一)立足本班实际,明确班级问题

首先,班会一定有一个中心议题,而这个议题一定是建立在自己班级学生已有或将会有的德行问题,并且一定是亟待解决的问题。这个问题也许其他班根本不是问题,而自己班需要强调的,也许是其他班都需要,但自己班还需深入关注的。如诚信考试不作弊,有些班目前还不需要强调,有些班刚有苗头,有些班很严重,这三个班的主题班会就不能一概而论。又如同是责任主题,根据自己班级的情况可以选认真做清洁、不乱丢乱抛、小干部的公正、我和我家等话题。在班会中出特殊事例外,不要怕点名,不要含糊其辞,表扬要明确,提醒也要到人,班会才能起到作用,才有用。参加比赛的班会常常为了孩子的面子,故意用第三人称或者借别人之口来讲述,这样的结果,就是自觉的孩子听进去了,不自觉的孩子一副“事不关己 高高挂起”的姿态。相反,请他们说自己的想法、听同学的建议、明确现在该怎么做才是有价值的班会。所以,点名提醒不是不能用,而是应选择合适的点评方式。另外,班会中少一些只有正误两个选择的问题,多一些切合实际的探讨与指导,因为真实生活中不单单是对与错的问题,而是更恰当更合理的问题。

(二)展现班级文化及学生个性特点

班会是班级文化的集中体现,是班级成员个性的合影,一个特色鲜明的班会才是有生命力的班会,才是真实的人人参与的班会。班级的文化是书香,我们就引经据典,在书里找依据;班级的文化是和而不同,我们就开展辩论,在争辩中明理;班级的文化靓美,那我们的主持、班规、环节都体现出靓美的风采来……活动放手越多,学生的个性就展现得越鲜明,学生的个性越鲜明,对班会的话题交流得就越深,班会也就更精彩。那种按部就班、提前排练、没有亮点、没有冲突、浅尝辄止的班会就像木偶戏,演的人无心,看的人无聊。

(三)彰显班主任教育艺术和课堂风格

班主任在小学班会中的作用是显而易见的,定话题、设计活动流程、点评参与、现场调控无一不操心。班主任的性格、爱好、生活环境、对学情的了解在班会中多少都有表现。有些班会孩子唱主角,体现了班主任锻炼孩子、信任孩子;有些班会层层递进,设计巧妙,体现了班主任高超的教育能力;有些班会细节中见工夫,体现了班主任德育常规的过硬……更别说教师的点评或直接或温婉、教师的语言或慷慨或幽默、教师的姿态或挺拔或随意……都会成为班会的符号以及一道过目不忘的风景。

二、行为:不走极端

有的班会出现两个“边边”现象:强调学生主体,教师退到边边;强调学生生活,大义放到边边——由一个极端走到另一个极端。

(一)强调学生主体,教师退到边边

班主任在班会里该处于什么位置呢?有的班主任在班会前布置这样训练那样,一上课,退到一角,不说话、不点评、不参与,有的就负责点鼠标,除了最后总结,他就一旁观者,让班会变成学生会,用实际行动告诉学生——这是你们的事,我能做的课前就做完了。因为他怕担教师主体罪名,什么都由学生做了,这就是学生主体了吧!这种看法是错误的。班主任在班会中是引导者,他要关注孩子的整个表现,把握整体动向,推动班会的顺利进行。班主任要参与学生讨论,发表自己的看法,明确原则是非,适时点评、追问、掌控、跟进。场上学生是主持人,但班主任更是班会的组织中枢,允许自由讨论发挥但绝不跑题。

(二)强调学生生活,大义放到边边

大家都认同了班会要“小实新”,取材、练习、体验都从身边事身边人入手,也顾及到了个人与集体的关系。但是,这个集体太小,班集体、社区、地区,不敢大胆地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敢扩大到国家、世界、人性。如“中国梦”班会竞赛中,有老师问,拓展到国家层面,孩子是不是不懂,离他们太远?大家认为,大了就空,空了就是形式,是口号。有这种想法的老师只是理解了国家、人类、世界等名词表面的区域含义,没有想到个人与国家、人类、世界的息息相关、相互依存的关系。跳出自我的责任才是真责任,跳出自我的感情才是大感情。现在的社会,就是真责任大感情少了,考虑小我的多了,所以动力就不足,效果也就不持久。

三、设计:入脑入心

班主任经常感叹:这些道理或要求我都讲了的呀,怎么没效果。这跟你是否用心去设计,怎样“讲”关系紧密,有效的讲要入脑入心。

(一)题目与板书

班会题目就是本节课的重点。看看这些题目——《责任与成长同行》《责任在心中》《吹响诚信的号角》《花红草绿春常在》——题目太大,教育点不突出,看了记不住。再看看这些题目——《借和还》《说到做到》《友善,从礼貌用语开始》《说声谢谢》《学会分享》,直接明了,就算记不住班会的具体内容,记住题目就种下了一颗道德的种子。

说到板书,这真是好多老师都“遗漏”的部分。有的班会上下来,课件精美,而黑板上没一个字;有的只有题目;有的就是将黑板当画板,或画、或贴。老师的理由也“在理”:班会,也不是上课,板书多了不会有讲知识之嫌?老师们还是被形式所困。班会是会吧?会议都有个记录呢!由师生把活动过程的重点、关键点,或辨析点、争议点,或数据、方法等记录下来,不是又给孩子脑海里留下了一篇道德笔记么?

(二)宽度与深度

班会题目小,不等于内容少。设计要有一定的宽度与深度。宽度就是这个题目可以分解成哪些方面进行认知、练习、感悟;深度就是这个题目背后的社会、人性的深层意义。如《友善从文明用语开始》,老师带着孩子总结出常用的文明用语、说用语的时候该有的表情、语气、动作,也让孩子们练习、评价、巩固了。

(三)认知与情感

现在的孩子鬼精,道理都懂。但是,让他那样去做却做不到。如你问孩子在校园内看到垃圾要不要捡,他会肯定地告诉你,要!但是,真从同学丢的餐巾纸、水果核经过时,就算他看到了,还是不会拾起来。这是因为,认知与情感之间没打通关系,教育只停留在认知阶段,而没有把这个行为与学生的责任、公民的责任、失责后的处罚规范联结起来。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情感是最强的动力。而认知到情感的转换,就需要班会设计者用心用情。联系事例时,让孩子多谈,说自己怎样做,为什么这样做,还可以怎样做得更好;也让他们相互说,你这样看或者做很好,你这样看或者做不够好等等。从孩子的视角去发现解决问题的契机或关键。

薛瑞萍老师说:“给我一个班,就足够了”。上好班会,和家长一道守护着这块地,阳光雨露风雨雷电,都是孩子成长的营养,不忽视有价值的机会、资源、细节,给孩子们一个自己的班会!

【参考文献】

[1] 万明春,陶元红. 班主任工作规范与技能[M]. 重庆:重庆出版社,2007:224~230.

[2] 薛瑞萍. 给我一个班,我就心满意足了[M].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46~50.

猜你喜欢

班会题目班级
班级“四小怪”
班主任如何有效开展主题班会
唐朝“高考”的诗歌题目
如何构建和谐班级
初中生主题班会创新策略
关于题目的要求
本期练习类题目参考答案及提示
不称心的新班级
追根求源
主题班会共话中国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