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学生“做”出数学的精彩
2015-05-30菅广峰
菅广峰
美国数学家哈尔莫斯指出:“数学学习的唯一方法是做数学。”所谓“做数学”,简单地说就是让学生在“做”中学数学,让学生在自己的或者在和几个伙伴的探索性数学活动中,根据自己的体验,用自己的思维方式,“创造”出自己的数学。因此,在教学实践中,教师绝不能让学生仅仅停留在听数学上,更应该积极引导学生主动地去做数学,让学生亲身经历数学建构的过程,在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使其在体验、探索、感悟中分享成功的喜悦,做出数学的精彩。
1.走进学生,乐中始做
有种智慧叫“亲近”。过去我们传统的教学缺乏真诚的、亲密的人际关系。而现在我们提倡课堂教学中,教师不应再是权威,应该从高高的讲台走到学生中间,以饱满的热情、良好的情绪和真诚的微笑平等地面对每一个孩子,让学生真正零距离感到教师的平易近人、和蔼可亲,在无拘无束的心理不设防的和谐氛围中感到学习的乐趣,分享成功的快乐。
教育家夸美纽斯曾提出:“兴趣是创造一种欢乐和光明的教学环境的重要途径之一,儿童在学习中产生迫切的求知欲望,使他们的创造能力得到发挥。”因此我们的教学应重视创设与学生的生活环境和知识背景密切相关的、感兴趣的学习情境,真正让数学走近学生,使其积极主动地投入到数学活动中去。如,教学《认识时、分》时,课前我让学生先“做”一个钟面模型上课用。学生在“做”的过程中,通过自己的思考或询问家长,对钟面的结构已经有了初步认识;由于学生对自己“做”的钟面很感兴趣,课堂上我改变了以往的教学程序,不是先安排学生观察钟面,而是让学生汇报介绍自己做的过程,介绍自己知道的有关钟面的知识。通过相互交流,使学生进一步明确钟面上有12个大格。每个大格有5个小格,一共有60个小格等知识。这些教学情景的设计引人入胜,学生始终在浓厚的兴趣高涨的情绪中投入研究,不知不觉经历着乐中始做的过程。
2.体验探索,构建创造
众所周知,数学学习并非是一个人被动的吸收过程,而是一个学习者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为基础的主动建构过程,即我们所说的学数学就是做数学。学生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是自己去发现,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也最容易掌握其中规律、性质和联系。学生不经历真正获得知识的过程,而单纯接受知识是不能成为生动知识的。学习过程应该是学生不断“试错”的过程,有些弯路,必须自己走过才能体会其中的酸甜苦辣,别人再怎么说,不仅没用,而且适得其反。因此,我们数学课堂要具有让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和操作实验等活动的机会,人人参与研究,使学生获取新知的过程,能通过体验、探索、构建、创造经历了一个像科学家那样发现、探索之路,最大限度地促进学生的发展。如《圆的认识》一课,我们采用了开门见山式的教学,大胆尝试了让学生进行纯数学模型的研究,培养学生对数学本身的兴趣。教师问学生喜欢做游戏吗?请同学们在磁板上想办法,用磁钉摆一个圆。通过学生介绍摆圆方法,问摆圆的关键是什么?然后通过学生自由生成画圆过程,从一个圆到多个圆不断总结经验,完善方法,让学生在尝试中不断体验,归纳改进。
3.感悟分享,做出精彩
学习的过程应该是一种分享,一种肯定,是透过同学之间的相互讨论、辩论、澄清而构建出自己的知识体积。“分享”是知情意行全方位享受,是教学过程师生共同追求的一种境界和体验。我们应该让学生首先学会“享受学习”。当然享受不等于减少付出,学会去享受你正在做的事本身是一件很严肃的事,真正的教学往往会带来水到渠成的满足感,使学生在感悟升华,分享成功的同时做出数学的精彩,让人体验到“无心插柳,柳成荫”的喜悦。如《面积和面积单位》一课,当学生领悟出1平方厘米后,让学生用1平方厘米去量课桌面积,教室地面感觉如何?噢,太小了,怎么办?你还能领悟出更多的面积单位吗?1平方分米、1平方米、1平方毫米、1平方千米等,学生不但能领悟出面积单位而且也能真切地表述出面积大小。就这样,在学生真正经历了“在交流中进行不断碰撞,在思考中相互接纳”的历程中,实现了知识与能力同步发展。
总之,我们认为新课程改革理念下的小学数学课堂应是学生自由推进,自由生成的课堂。学生是学习的真正主人,他们心理上应有充足的安全感自由度。教师要为学生体验,探索提供充足的时间,力求要让学生亲历一个从模糊到清晰,从感性到理性的过程,学生有权对自己感兴趣的话谈论更长时间,在对话式交流中、争辩中不断完善自我,在体验探索、构建发现、创造过程中让学生心智充满挑战性、愉悦性,切实体验到数学是一个动态的,不断发展的体会。教师在走进学生,学生经历乐中始做,体验探索、构建创造最终达到感悟升华分享成功,“做”出数学的精彩。
(作者单位:山东省新泰市平阳小学)